周舟
摘 要: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教育目標是培養(yǎng)具有綜合素質(zhì)的專業(yè)人才,這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時代對人的要求。綜合素質(zhì)包括個人修養(yǎng)中的道德、文化、體魄、審美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大學生作為即將步入社會的特殊群體,素質(zhì)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音樂作為美育的重要部分,在素質(zhì)教育中占據(jù)著重要地位。
關(guān)鍵詞:音樂;大學生;素質(zhì)教育
一、音樂與素質(zhì)教育
素質(zhì)教育包括德智體美勞,美育是用來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包括音樂、美術(shù)。音樂不同于文學,通過語言來表達情感,和美術(shù)也不同,不是靠視覺,而是通過音響來塑造聽覺形象,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音樂可以用它的旋律來表達不同的情感,高昂急促的旋律使人精神振奮,充滿活力,像我國的民樂《步步高》、《紫竹調(diào)》,總能給人精神煥發(fā)之感。如果在喧鬧的環(huán)境下,突然來一曲《二泉映月》,或者《江河水》,也會使人的情感一下從高昂轉(zhuǎn)入到悲涼的情緒中,這些都是音樂帶來的特殊魅力。
音樂就是通過旋律來感染人,讓人產(chǎn)生不同的感情。人們看影視劇,常常被劇情感動得淚水漣漣,主要也是畫面上將人物動作、語言配上了不同的音樂,才能打動人心的。音樂能夠?qū)θ水a(chǎn)生影響,和文字、畫面不同。文字和畫面需要用時間去欣賞,一個人在工作中是不會被畫面感動的,但卻能被音樂感染,因為音樂隨時都能進入到人的耳中。
就因為音樂有這樣的功能,自古以來,人們就將音樂作為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以利用。我國在西周時,貴族子弟接受教育要學習“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其中的“樂”就是指音樂教育。我國教育家孔子本人喜歡音樂,也深諳樂律。他聽完周朝大夫萇弘演奏的《韶》樂之后,深受感動,到了“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步。
我國古代教育中有音樂,才產(chǎn)生了古典詩歌和詞這樣的文學形式。詩詞不僅用文字表達感情,還將音樂韻律用到詩詞中,詩詞中的平仄韻,對仗都和音樂有關(guān)。我國古代的很多詩人,不僅會寫詩,也會彈古琴,甚至有的還是古琴作曲家,像嵇康、李白、柳宗元都有自己的古琴曲。白居易也是個音樂家,他擅長用詩歌將音樂表現(xiàn)出來,在《箏》這首詩中,他形象地將演奏手法和表達的音樂情感聯(lián)系在一起;而在《琵琶行》中,他用了大量篇幅來描摹琵琶的音響效果。像白居易這樣的詩人還有李賀、韓愈,他們將音樂融進了自己的詩歌中,使詩歌具有音樂的美。我國古代詩人和音樂密不可分,可見音樂具有促進個人素質(zhì)發(fā)展的作用。
二、音樂對素質(zhì)教育的作用
音樂對于個人素質(zhì)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分別是對審美教育的作用,對智力的影響以及對身心健康的作用。
(一)音樂與審美教育。審美教育就是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美的能力,以及對美好事物的欣賞能力。音樂主要是利用樂器聲音來模仿自然界的聲音,幫助人們認識大自然,體會大自然之美。音樂不僅用來模仿大自然聲音,還可以用和諧的旋律來象征、暗示大自然和社會生活中各種情感。人們通過音樂旋律來想象一種景色,一種情感,然后進入到特殊的意境中,像琵琶曲《春江花月夜》,就是先模擬春江夜晚的露珠聲,將人帶到一種寧靜的意境中,然后隨著音樂的節(jié)奏,開始想象月出照在寧靜的江面上,江水和月色交織,形成一幅美麗的畫面。而《十面埋伏》通過琵琶對金戈聲、戰(zhàn)馬嘶鳴的描摹,刻畫了楚漢相爭中的戰(zhàn)斗場面,給人的感覺既悲愴又激烈。音樂就是這樣通過聽覺帶來美好想象,來激發(fā)人們的情感,從中感受美的教育。
(二)音樂與智力開發(fā)。智力開發(fā)主要是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而音樂主要的功能就是通過聲音、旋律來激發(fā)人們的想象力。
音樂教育除了懂得欣賞之外,還要學會演奏、演唱,只有參與到音樂之中,才會使智力得到更好的開發(fā)。
學習音樂有演奏樂器和演唱歌曲兩種,在演奏樂曲時,需要演奏者用頭腦記住技法,眼睛看著曲譜,手隨著曲譜的變化而不斷變化。有寫吹奏樂器,還需要不斷吸氣吐氣。這樣一來,就達到了腦動、眼動、心動、手動、口動,不僅精神高度集中,還鍛煉了頭腦和手指,以及呼吸器官。長此以往,就會使加深記憶力,而手指越靈活,對左右大腦的開發(fā)也有利,這就是音樂和智力開發(fā)的關(guān)系。因此,在音樂教育中鼓勵學生學會一種樂器,要比歌唱更加有利。
(三)音樂和心理健康?,F(xiàn)代社會競爭激烈,人們的勞動強度不大,但容易造成心理疲憊。而音樂可以使人精神放松。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聽一首舒緩的輕音樂,或者自己高歌一曲,演奏一曲,都會使疲憊一掃而光,這樣的心理調(diào)節(jié),有助于心理健康發(fā)展。
三、大學生的音樂教育
音樂對大學生的素質(zhì)提高有多方面作用,因此,在高等院校開展音樂教育,不僅可以提高大學生素質(zhì),對他們以后步入社會也有幫助。
在大學開展音樂教育,首先要給大學生補充樂理知識。我國自上世紀末實行的都是應試教育,對于美育忽視了,很多學生連簡譜都不認識,因此要從基礎(chǔ)補起,讓大學生掌握一定的樂理知識,這樣對于學習音樂和欣賞音樂都有幫助。
要定時舉辦關(guān)于音樂的講座,教會學生欣賞中外古典音樂,而不是簡單地將音樂和流行歌曲劃等號。鼓勵學生學會一種器樂,學習器樂不一定要學會鋼琴,那樣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我國的一些民族樂器具有輕便易學的特點,像竹笛、洞簫、葫蘆絲、二胡這些樂器,只要懂得簡單的樂理,照著教材也可以自己學會。這樣不僅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音樂中,也可以將民族音樂發(fā)揚光大。
提高學生的音樂興趣,除了開展音樂課程之外,在校園文化中也要將音樂和素質(zhì)教育聯(lián)系起來,鼓勵學生組建小樂隊,在學校范圍內(nèi)舉辦小型音樂會等等。
四、結(jié)語
音樂教育和道德教育一樣,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期的耳渲目染才能植入到學生的心靈中,這是一項長期的任務,要持之以恒才能見成效。
參考文獻:
[1]劉海平.學校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D].河北師范大學,2011.
[2]顏楓.論高職院校音樂教育中德育功能的開發(fā)[D].湖南師范大學,2011.
[3]滕青.音樂教育的功能與高校音樂教育[J].中國大學教學,2006(03).
(作者單位:四川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