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
【關鍵詞】 生物;緒論;直觀教學;實驗;興趣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4—0063—01
生物學科是學校課程安排中的“小學科”,教師眼中的“豆芽科”,學生眼中的“副科”。但在新課程標準下,生物學又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索一條既符合社會時代發(fā)展和學生年齡實際,又能讓學生愉快接受基本生物學知識、技能和情感的教學途徑,是每一位生物教師的責任。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對如何破解生物學的“冷門”堅冰,提高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談幾點自認識。
一、講好緒論課,把握開始尤為重要
充分利用好緒論課,對學生積極性的提高非常重要。以下是緒論課教學中的1個片段。教師請學生談談自己或者家人感冒了一般是怎么醫(yī)治的,并將學生的答案寫在黑板上。然后教師呈現(xiàn)一則報道:英國學者德律恩·布奇的《醫(yī)藥的真相》一書中一個主要觀點是:治病救人的醫(yī)藥和醫(yī)生有時竟成為悄無聲息的殺人兇手,濫用藥物會要了人的性命。然后請學生談談自己對這則報道的看法。通過討論,學生認識到了患病不能盲目從醫(yī),需要自己參與決策治療方案。藥物濫用現(xiàn)象普遍,說明生物學知識是其他學科所無法取代的,應該認真學習。在這例教學中,沒有教師的說教,但有學生的領悟,沒有生物學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但凸顯了學習生物學知識與技能的價值。學生應該達成的關于生物學課程價值的認識,通過事實說服學生,讓學生充分體驗到學習生物學課程的意義和重要性,為后面的教學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直觀教學,在實踐中體驗生物學
生物學概念比較抽象,學生獲得生物學概念的第一步就是獲得與生物學概念有關的客觀事物的感性認識。多年的教學實踐說明,教師在授課中如能充分利用多種直觀教具,化抽象為具體,變復雜為簡單,就能調動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
1. 充分利用媒體演示。講述白細胞的結構和功能時,通過播放白細胞吞噬細菌的過程,代替課本中的圖像信息、語言講解,學生在屏幕上清晰地觀察到白細胞“穿、包、靠、吞”等現(xiàn)象,效果顯著。
2. 利用標本、模型教學,增強感性體驗。比如指導學生制作植物標本,如茄科、葫蘆科等常見代表植物,做成標本后用福爾馬林保持起來作為教具。
3. 運用身邊的實物教學。在講授“骨骼與肌肉”時,采用了讓學生上臺表演扳手比賽,結束后讓兩位學生展示他們的手臂肌肉,分析比賽結果的必然性。
4. 走進自然,實地觀察。在學習“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時,帶領學生到菜地、農田、山坡、樹林等處進行實地觀察、采集、觀察、測量、記錄,了解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生活環(huán)境、形態(tài)結構及其與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
三、精心設計實驗,讓學生成為課堂實踐者
作為以實驗為基礎的生物學科,實驗在教學中有著獨特的功能和作用。根據學生求動、求知、求趣、求異、求新等心理特點,精心組織和設計實驗,讓學生在實驗的基礎上掌握知識,避免了死記硬背。在講敘“莖的輸導作用”時,設置了一個簡單的演示實驗:取兩枝生長健壯的植物枝條,把它們插入盛有紅色墨水的錐形瓶中放到陽光下照射2~3小時后取下,可以看到葉脈變紅了,說明莖(此處指的是枝條)具有輸導水分以及溶解在水中的無機鹽的作用。再用小刀把枝條縱向劈開,就可以看到枝條中只有樹皮與髓之間的木質部變紅了。由此可以證實紅墨水是通過木質部向上運輸的。接著再引導學生分析木質部的結構特點,最終得出結論:莖輸導水分與無機鹽是通過木質部中的導管來完成的。這樣既可以使前面所講的導管具有輸導水分與無機鹽的作用得以驗證,也可以為后面學生對“樹怕傷皮,不怕空心”的理解作鋪墊。
四、激發(fā)興趣,讓學生成為愉快學習者
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chuàng)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huán)境的主要途徑之一?!背踔猩锝虒W中,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地方其實很多,尤其是新教材的內容和結構都比較靈活而多樣,大多內容都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入手,既注重了知識的系統(tǒng)性,又增加了實用性和趣味性。
1. 以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生的興趣?,F(xiàn)行的教材所配的教學影片相當精彩,如果能充分應用,一方面會比教師口頭講解更為直觀,另一方面也肯定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
2. 利用生物技術新成果豐富教學激發(fā)興趣。在講“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病毒”時,很多學生對書本提到的病毒能幫助完成轉基因過程這一點非常感興趣。于是筆者提議圍繞“轉基因技術”或“基因治療”分組查找資料。
3. 緊跟時代,不失時機增加學生的課外知識。有些知識本來比較枯燥,但是如果與某一個新聞故事有關的話,往往會比較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