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爾諾
摘 要: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與發(fā)展,高職院校擴招的數量和規(guī)模也不斷增加,有效促進高職院校的快速發(fā)展。貧困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其助學工作是高職院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助學體系建立的合理性與資助工作的順利開展直接影響我國高等教育的良好發(fā)展。對于社會工作模式下的高職貧困生助學工作而言,要想保證該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必須要建立多元化的助學體系,對政府相關的助學貸款政策加以不斷完善,積極改進助學金等各項制度,強化貧困生的自立意識,有效實現(xiàn)教育的公平,促進高職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本文就對社會工作模式下的高職貧困生助學工作開展的相關情況進行深入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社會工作模式;高職院校;貧困生;助學工作;開展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推動了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高等教育已經由精英化逐漸向大眾化的方向發(fā)展,確保大部分學生能夠接受高等教育。當然在高職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過程中,貧困生助學工作是其重難點問題,資助結構的不合理與資助體系的不完善等嚴重制約了助學工作的順利實施[1]。高職院校在實際發(fā)展過程中,應結合社會工作模式,對助學資金的來源加以擴寬,創(chuàng)新助學制度,強化組織隊伍建設,重視人文關懷等,從而減少貧困生的數量,增強教育的公平性,推動自身的長遠發(fā)展。
一、社會工作模式概述
對于社會工作模式而言,學者對其的解釋不盡相同,部分學者認為社會工作模式與社會實務理論屬于同一概念,兩者能夠交互使用;有些學者認為該模式主要是以社會工作理論為依據,利用結構化與組織化的形式來描述一系列案例;也有部分學者認為其主要是從經驗中提煉出的工作方式,具有一定的普適性與固定性。總體而言,社會工作模式是指在社會工作實務開展中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工作方法。
一般而言,社會工作模式是社會工作實務與社會工作理論的中介橋梁,其具有鮮明性和導向性,需要面向實踐,能夠對實務中的相關技巧與原則加以指出,簡潔直觀描述出實務中存在的問題。此外,社會工作模式對實務指導具有一定的規(guī)范性與普遍性,能夠要求工作人員結合不同境遇和特征的服務對象來恰當選擇模式,保證服務的科學性,同時能夠復制同種類型的助人服務模式來達到預期的效果[2]。雖然在實際服務過程中的服務對象問題不盡相同,但是應用社會工作模式能夠減少表面差異,強化社會工作服務效果,保證服務專業(yè)化水平的提高。
二、社會工作模式下高職貧困生助學工作開展的重要意義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學生資助理念也不斷發(fā)展更新,高職貧困生助學制度在當前的高職教育體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夠避免國家教育財政投入不足情況的發(fā)生,確保貧困生能夠順利接受高等教育與完成學業(yè)。一般高職院校開展貧困生助學工作,其意義可從兩個方面加以分析和考慮,一方面是對學生學習條件加以改善,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貧困生資助制度的實施,能夠對貧困生的學習與生活狀況加以改善,保證競爭的公平性,使貧困生樹立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健康的心理。同時該制度作為一行激勵的手段,能讓貧困生更為努力的學習,強化學生的進取心與責任感,讓其通過優(yōu)異的成績來報效國家,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高職教育的質量。另一方面是提高教育的公平,保障社會穩(wěn)定。當前我國經濟雖然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但是經濟水平相較于發(fā)達國家而言還較為落后,人民生活仍然處于相對貧困的狀態(tài),難以有效實現(xiàn)教育的平等[3]。而建立與實施貧困生助學制度,能夠有效緩解經濟困難壓力,保障部分貧困生積極接受高等教育,有利于實現(xiàn)教育的公平,保障社會的穩(wěn)定。一般情況下,如果難以保證教育的公平性,將會導致貧困者子女無法接受教育,而富裕者子女接受更為高等的教育,進一步拉大貧富差距,影響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
三、高職貧困生助學工作開展現(xiàn)狀分析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在開展貧困生助學工作時,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影響助學工作的開展效果。首先在認定體系方面。高職院校在實際工作中,難以有效界定經濟困難學生及其困難的程度,認定方法具有籠統(tǒng)性,僅僅只能從宏觀角度來加以認定,導致操作性不強。同時在貧困生認定工作中,高職院校主要是以學生提供的家庭貧困證明來加以認定,而部分基層組織開具的證明存在較大的隨意性,與學生家庭的實際情況不相符合,致使一部分經濟真正困難的學生無法得到所需的助學金。
其次在社會資助資源方面。高職院校在對社會資源加以整合的過程中,其整合能力較弱,并且部分社會企業(yè)僅僅只與本科院校加以合作,導致高職院校的資助資源相對貧乏。此外,高職院校在開展貧困生助學工作時,多是以上級文件與政策的執(zhí)行為主,影響助學工作的靈活性與自主性,特別是貧困生中的突發(fā)致困情況無法給予及時的支持與幫助,難以保證資助的長效和持續(xù)。
三是勤工助學方面。勤工助學是指學生在學校的組織下利用課余時間,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合法報酬,用于改善學習和生活條件的社會實踐活動。當前就業(yè)的壓力不斷增大,學生面臨著嚴峻的就業(yè)形勢,各用人單位在實際招聘過程中,為了促進自身招聘成本的減少,往往會降低待遇與工資,這些都使得畢業(yè)生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而社會也無法提供大量適合學生勤工助學的崗位[4]。此外,高職院校各種助理、協(xié)管員等崗位存在供不應求的情況,大部分貧困生處于排隊上崗的狀態(tài)。
四、社會工作模式下高職貧困生助學工作開展的有效途徑
(一)強化高職院校的作用
第一,合理確定資助對象。高職院校在貧困生助學工作中,需要對效率與公平的統(tǒng)一性加以重視,合理確定資助對象,通過校、系和班的層層審核來確定資助的對象,生活不節(jié)儉、受到處分與弄虛作假的貧困生應取消其資助資格[7]。同時高職院校應對貧困生檔案加以全面動態(tài)的建立,詳細了解學生的家庭經濟困難和實際生活消費情況,投入足夠的物力與人力來建立助學幫助中心,對貧困生確認成本加以完善,保證貧困生資助認定的全面性、合理性與準確性。第二,科學開展資助育人工作。高職院校在開展資助育人工作時,可對其啟動專項基金加以科學設立,多為貧困生增設勤工助學崗位。同時高職院??蓪ⅰ爸鷮W”、“育人”和“工作”進行有機結合,開展多元化的助學活動,如職業(yè)技能提升、人際交往能力培養(yǎng)、特色勤工助學崗位等,實現(xiàn)資助工作的創(chuàng)新。此外,高職院??蓮膶W生的專業(yè)特征出發(fā),利用學生的智能與知識,將專業(yè)實習、教師科研工作、社會實踐活動、課余科技活動與資助育人工作相結合,強化資助育人工作的層次,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意識、社會意識與自立能力。第三,尋求更多社會資源,增加貧困生受助的機會。作為校方,相關部門除了要貫徹落實好國家的資助政策外,還可以尋求與企業(yè)和民間組織合作的機會,通過設立企業(yè)或民間獎助學金、提供勤工助學崗位等形式,進一步為貧困生開拓更多受助領域。
(二)促進高職輔導員職能向專業(yè)社工延伸
作為負責基層資助工作的輔導員,其職能應不斷向專業(yè)社工方向延伸。第一,輔導員責任心的樹立。我們輔導員作為與學生直接交流的一線工作者,是與學生聯(lián)系最為緊密的一環(huán),對學生的情況也最為熟悉,當學生特別是貧困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困難時,他們往往會尋求輔導員的幫助。因此樹立輔導員的責任心,積極主動的關心學生,關注貧困生的生活,自覺自發(fā)的給予他們關心和精神上的鼓勵,才能幫他們客服消極情緒,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第二,提高輔導員心理分析能力。輔導員若要做好對貧困生的心理輔導,就需要加強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積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從貧困生的心理特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入手,才能針對性的開展心理輔導,解決貧困生的一系列心理問題。第三,溝通和協(xié)調能力的鍛煉。在高職院校的工作中,與學生的溝通交流是輔導員的重點工作之一,輔導員要及時了解學生思想動態(tài)、就需要與學生交流溝通,而作為學生與學校管理部門溝通的橋梁,具備良好的溝通和協(xié)調能力,可以最大程度的減少學生與學校管理工作發(fā)生矛盾,是輔導員進行學生管理工作的必備能力。第四,善于整合利用各類相關政策資源。除了國家的助學政策外,各地區(qū)各高校也會建立有自身特色的助學政策或提供相關資源,作為輔導員,一定要第一時間了解相關政策資源,并及時普及給貧困生,引導貧困生選擇適合自己的資助方式。
(三)加強貧困生獨立人格的培養(yǎng)
如果說,社會的物質資助和輔導員的心理資助是外因的話,學生獨立人格的培養(yǎng)就是內因。特別是對貧困生經濟幫扶力度日益加大的今天,對貧困生自立自強獨立人格的培養(yǎng)這一內因,也應該受到更多關注。授人以魚不若授人以漁,在社會對貧困生經濟幫扶日益完善的今天,部分貧困家庭學生出現(xiàn)了理所當然接受經濟資助的認識,甚至逐漸形成了等、靠、要的懶漢思想,在遇到困難時,也無法激發(fā)出克難求進的精神,這是對社會對貧困生個人都是相當不利的。因此,大力培養(yǎng)貧困生自立自強的獨立人格是高校輔導員的重要職責。高職院校輔導員應當適時引導貧困生的獨立個性,并通過交流,組織貧困生團體活動等措施,加強輔導員與貧困生,貧困生與貧困生之間的交流學習,緩解他們的心理壓力,并通過輔導員的鼓勵和貧困生們的互相鼓勵,激發(fā)他們的獨立自助意識,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形成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基于社會工作模式的高職貧困生助學工作,其在實際開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貧困生認定體系不完善、社會資助資源匱乏、助學資金不足以及勤工助學崗位缺乏等,不利于助學工作的順利實施。在這種情況下,強化高職院校的作用,從而保證助學工作的順利開展以及教育的公平,實現(xiàn)高等教育事業(yè)的良性發(fā)展。而作為一個輔導員,不僅要從經濟方面考慮,更應該從社會工作層面加深對貧困生的關懷與幫助,引導他們建立健康獨立的人格。
參考文獻:
[1]李克英.專職輔導員視角下的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問題及對策研究[J].改革與開放,2014,02:53+55.
[2]方長春,曹曉琳,王雙維.高校貧困生社會支持工作模式信息模糊綜合評價[J].情報科學,2014,07:99-102+133.
[3]馮研.高職院校貧困生救助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J].滁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02:42-45.
[4]姚株燦.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體系構建和模式創(chuàng)新[J].船舶職業(yè)教育,2014,04:46-49.
[5]姜峰.學校社會工作在貧困大學生支持系統(tǒng)中的運用[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3:96-98.
[6]武洪彥.當前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的缺陷及原因探析[J].滁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5,01:14-17.
[7]潘美英.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工作的探討[J].教育探索,2013,06:101-102.
(作者單位:東莞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