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達力
摘要:在國際專利分類表中E01C1分類號下均為道路、鐵路或橋梁工程的修建或者鋪設,此分類號下專利申請量相對該審查領域其他主審分類號下專利申請量較少,而且對于道路設計的發(fā)明專利申請,它們均存在解決道路路口處交通擁堵問題的共性。本文通過對一個實際案例的審查過程進行分析和對比,提出在實質審查該類專利申請時對其創(chuàng)造性的把握。
關鍵詞:專利 道路設計 整體 創(chuàng)造性
中圖分類號:U4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6(a)-0000-00
引言
對于專利法第二十二條第三款規(guī)定的創(chuàng)造性是指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該發(fā)明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的進步。在實質審查過程中對創(chuàng)造性判斷時,《專利審查指南2010》第二部分第四章給出了發(fā)明是否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的一般性判斷方法,即采用“三步法”[1],包括:(1)確定最接近的現(xiàn)有技術;(2)確定發(fā)明的區(qū)別技術特征和發(fā)明實際解決的技術問題;(3)判斷要求保護的發(fā)明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是否顯而易見[1]。在第(3)步中涉及技術啟示要從現(xiàn)有技術的整體進行考慮,實際審查中常常出現(xiàn)未從對比文件整體進行考慮而得出不合適的結論,本文通過一個實際案例從整體上考慮是否存在技術啟示而結合本領域公知常識上對發(fā)明申請的創(chuàng)造性作進一步探討。
1 領域特點
1.1 領域特殊性
有關道路設計的發(fā)明申請具有一定領域特殊,它們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所作出的改進主要存在以下三種情況:
①在使用信號燈的同時,通過修建左轉、右轉、直行、調(diào)頭四種車道,以緩解交通情況,但該情況使得每個行車方向上的車道類型較多,水平占地面積較大;
②將車道鋪設在不同的平面上,使得車道形成能夠不交叉通行的道路,使得車輛各行其道,該情況使得整個交錯的車道在占用較多空間,其施工難度大、安全性要求極高;
③通過在路口取消交通信號燈同時車輛繞行方式,使得車輛始終保持連續(xù)行駛而車輛不需要等待,該情況無論是占地面積還是施工工程量都較大;
由于存在共性,那么對于發(fā)明專利由區(qū)別技術特征所解決的技術問題也存在宏觀上的相似,以至于很容易在審查時獲得改進動機而將區(qū)別技術特征作為本領域常規(guī)技術手段進行結合來否定發(fā)明申請的創(chuàng)造性,而忽略對比文件整體上的技術啟示。
2 案例分析
2.1 案例一
①案情介紹
該申請涉及一種右行制四個獨立“卜”字形分叉橋的全單層組合橋,其所涉及的技術領域是道路橋梁修建;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在不加寬道路的情況下,利用四個獨立的分叉橋組合成十字路口直行機動車和左轉機動車無交叉占道沖突的多個組合橋結構。
本申請權利要求:
右行制四個獨立“卜”字形分叉橋的全單層組合橋,包括四個分叉形拱橋,其特征在于:每個分叉形拱橋都有一個直行拱橋(2)和一個左轉彎橋(3),左轉彎橋(3)位于直行拱橋(2)的左側,左轉彎橋(3)都在左轉彎一側與直行拱橋(2)分叉,該分叉部位為分叉點(15),使一個直行拱橋(2)和一個左轉彎橋(3)組成一個“卜”字形分叉橋,則四個分叉形拱橋成為四個同向分叉“卜”字形叉橋(1);用獨立互不連接的四個同向分叉“卜”字形叉橋(1)分叉口兩兩相對的組成兩個分組橋,兩個分組橋分為雙嵌入式分組橋和分離式分組橋兩種。
②對比文件
對比文件中的技術方案中對于十字路口每個方向上的道橋結構體都是含有直行車道和左轉車道,從而形成一個獨立分叉橋,其僅在縱向方向上有兩個獨立分叉橋相向對接在一起形成嵌入式組合橋,其與本案例的區(qū)別在于對比文件僅能獲知十字路口單個方向上的直行和左轉車道組合橋。
③創(chuàng)造性分析
從對比文件公開的內(nèi)容可以得知其與本案例的技術領域一樣,對比文件的上層橋單支分叉橋體與本申請中的單個“卜”字分叉橋結構相同?;谏鲜龅目紤],可以將該對比文件作為最接近的現(xiàn)有技術。
本申請是利用四個“卜”字形分叉橋在縱、橫方向上都進行分叉橋嵌入對接,在整體上形成立體的組合橋,對比文件只是其上層道橋中一個方向的分叉橋與本案例分叉橋一樣,但是沒有分叉橋組合形式,這是對比之后所存在的區(qū)別技術特征。區(qū)別技術特征所能達到的技術效果上確定本發(fā)明實際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不通過額外架設寬道如何使得道路無交叉占道沖突。
在對比文件的基礎上,對比文件中的兩個分叉組合橋位于路口上方,但是其結構多層疊置在一起,造成施工相對復雜,如果立交橋上車輛過多,會造成立交橋超負荷工作,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面對該技術問題時,有動機將對比文件中復雜的立交橋拆分開來進行單獨架設,并且在路口四個方向上分別單獨施工,從而解決對比文件中立交橋結構復雜,施工量大,造價高的技術問題,在四個方向建造分叉橋,也有利于其單獨的使用和因受損后后期的維護工作;對比文件中各橋段是否需要穿過其他橋面,這是根據(jù)路口環(huán)境以及施工的占地面積可以進行選擇的,如果占地面積沒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是不難想到將各個橋面不跨過、不穿過其他任何橋面。
通常情況下,會有上述判斷過程,然而,筆者認為在得知單個分支分叉橋結構相同的情形下,是否能夠在本領域技術人員的角度根據(jù)實際的路口地理環(huán)境進行自由組合搭設,這需要在對比文件的整體上進一步考慮,其中需要考慮的方面還涉及該領域的特殊性,對于四個單獨的分叉橋進行相互嵌入搭設,其施工時具有很大難度,對于道橋的搭設不僅僅是一條道路,它涉及到在空中架橋、占地空間設置、橋段的銜接等,尤其是造價問題,道橋延長一段或者彎折一段會使得整個工程造價倍增,而在得知單個分支分叉橋的情形下,將它們在路口組成為立交橋,整體上這是需要克服困難的,實現(xiàn)所要達到發(fā)明目的的時候做出了很多貢獻,如果單純考慮組合的動機,由單方向上的左轉和直行車道組合橋進行任意嵌入式對接,使用這樣的改進動機是超出了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力的,因此,從對比文件技術方案整體上考慮,僅僅在獲知單方向上的道橋,這樣克服困難而實現(xiàn)的技術方案,本領域技術人員無法想到其在每個方向的組合形式。
3 結語
通過上面案例分析,有關道路設計的創(chuàng)造性把握除了需要利用“三步法”進行入手判斷,而且一方面需要站位本領域技術人員的位置上開展審查,做到對認識、觀點、評述、結論都應以客觀事實為基礎,另一方面還需要立足現(xiàn)有技術所公開的技術方案的客觀事實,整體考慮技術上的困難程度和整體上是否有技術啟示,要在現(xiàn)有技術和發(fā)明中對創(chuàng)造性認識的時候要全面整體綜合把握。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chǎn)權局.專利審查指南2010[M].北京: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10:17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