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閃 楊立芬
摘 要:當前,高職公共基礎課面臨諸多難題,如,學生文化基礎差距大、大班授課、課時有限等,顯然這些問題僅僅利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已無法解決,該文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提出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極大地改善了教學效果,基本解決了上述難題。
關鍵詞:微課 翻轉課堂 高職 公共課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06(b)-0171-02
1 高職公共基礎課面臨的困境
1.1 高職生源多樣化,學生文化課基礎差距加大
隨著高校招生形式的多樣化,統(tǒng)招、單招、對口升學等多種招生形式,致使高校學生的生源多樣化,這一現象在高職院校尤為突出。多樣化的生源導致學生的文化基礎差距拉大,尤其表現在數學和英語這兩門公共課上,基礎好的學生高考數學或英語單科成績能到90分以上,基礎差的學生還記不清常用詞匯、搞不清基本的語法、不了解基本函數的圖像和性質,學生的差距之大,顯而易見。而高職數學、英語的學習內容與高中的學習內容息息相關,顯然,這部分基礎差的學生學習變得舉步維艱,同時我們看到在各個教學班中基礎差的學生所占比例從10%~30%不等,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忽視這部分學生,需要因材施教,分層教學。
1.2 大班授課,教學效果不理想
高職公共基礎課一般實行大班授課,一個授課班級人數為80人左右,教師很難照顧到每個層次的學生,講解的內容偏簡單時,基礎好的學生不屑于聽,講解的內容偏難時,基礎差的學生聽不懂,打消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這樣的教學安排,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巨大挑戰(zhàn)。
1.3 高職公共基礎課課時有限
高等職業(yè)教育要培養(yǎng)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因此,大部分高職院校加大專業(yè)課和實訓課的課時,壓縮公共基礎課的課時,這就要求公共課教師利用較少的課時講解較多的內容,迫使教師忙于趕課,無暇顧及差生的接受能力,導致差生越拉越遠。差生的文化基礎決定了他們的學習速度,因此,為了保證這部分學生的學習效果,必須給他們足夠的學習時間,這就要求一線教師研究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課下時間,讓基礎差的學生“補”上來。
2 微課的內涵與特點
自2011年,“微課”概念在國內被首次提出以來,廣大教育專家和學者進行了廣泛研究,先后給予了20多種定義,目前大家廣泛認可的是胡鐵生在2013年2月份東莞微課培訓會上給出的如下定義:微課又名“微課程”,是“微型網絡課程”的簡稱,它是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如重點、難點、疑點、考點等)或教學環(huán)節(jié)(如學習活動、主題、實驗、任務等)而設計開發(fā)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在線視頻課程資源[1]。微課的核心資源是微視頻,但它又不僅是微視頻,還包含了教學設計、教學課件、案例、在線答疑、在線測試和學生反饋等多種線上資源。
微視頻的制作要遵循“短、小、精、悍”4個原則,“短”是指時間要短,一般一個微視頻的播放時間為5~10 min,這樣的時間要求可以保障學習者注意力的集中,提高學習效果;“小”是指內容要小,選取的知識點要小,一個微視頻只講一個重點或難點,利于學習者的消化吸收;“精”是指設計要精致,從選材到設計都要精心挑選,用心設計;“悍”是指觀看效果要強悍,有些能實現“秒懂”的效果。
以微視頻為主的微課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好的微課資源都是一線教師總結多年教學經驗,經過精心挑選、用心設計完成的,學習進度適宜,難度適中。在線答疑和在線測試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在線測試和學生反饋給教師的課堂教學提供了一手的寶貴材料,使教師的教學安排有的放矢。
3 翻轉課堂
什么是翻轉課堂?翻轉課堂翻轉了什么?英特爾(INTEL)全球教育總監(jiān)Brian Gonzalez在2011年度英特爾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年會上對翻轉課堂所做的描述是:翻轉課堂也稱顛倒的教室,是指教育者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識傳授過程放在教室外,讓學生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識,而把知識內化的過程放在教室內,以便同學之間、學生和教師之間有更多的溝通和交流[2]。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課外完成知識的傳授過程,這樣學生就有了可伸縮的時間變量,可以自主控制學習進度,解決了布魯姆認為的“學生要達到掌握的水平,關鍵在于花在學習上的時間量”這個問題[2],基礎薄弱的學生可以利用更多地學習時間來提高自己的學習效果,彌補學習速度的不足。
4 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經過了2年多的教學實踐,我們不斷地修正改進,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主要由3個階段和一個平臺構成,即課前、課中和課后這3個階段和1個網絡學習平臺。
課前知識傳遞階段:教師發(fā)布課前學習任務單,提供豐富的微課資源;學生通過任務單了解學習要求,自主學習微課資源,將學習筆記、問題與思考等學習記錄充實到自己的學習成長記錄袋中,完成學習的記憶階段;教師通過學習平臺進行答疑、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匯總學生的學習反饋,為課堂教學奠定基礎。
課中知識內化階段:主要分為以下4個環(huán)節(jié),第一環(huán)節(jié),通過提問或測驗的方式,檢測學生的課前學習效果,鞏固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初步理解。這一環(huán)節(jié)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檢測的難度與課前學習要求相一致,要注重基礎,讓學生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體會學習的成就感,提高學生對自己學習能力的認可度;二是這一環(huán)節(jié)必不可少,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提升學生對課前學習的重視程度,為后面的教學活動奠定基礎。第二環(huán)節(jié),及時教學,深化課堂任務。教師結合學生的課前反饋進行及時教學,設置由易到難的學習任務,組織學生或自主探究或小組協(xié)作學習,教師巡視學生學習情況,進行個別指導或集體講解。第三環(huán)節(jié),設置任務,完成作品,完成知識的吸收和內化。第四環(huán)節(jié),組織展示,相互學習。通過全班大展或組間展示或組內小展,給學生互相學習交流的機會,通過思想的碰撞,產生更多的思路和想法。
課后知識拓展階段:教師把優(yōu)秀的學生作品放在網絡學習平臺上進行展示,根據學生學習情況設置拓展任務,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挑戰(zhàn)拓展任務,實現對知識的鞏固和拓展[3]。
5 實施效果
通過對我們實施的翻轉課堂的教學班級發(fā)放調查問卷,以了解課程改革的效果和今后努力的方向。該次調查問卷共發(fā)放問卷1 578份,收回有效問卷1 210份,有效率76.68%,調查結果顯示,有75%的同學認為,與傳統(tǒng)課堂相比,翻轉課堂更有利于自己的學習,90%的同學認為,翻轉課堂不會加重學習負擔,89%的同學認為翻轉課堂能使自己學到更多的知識,并且知識掌握的更長久。以上數據表明,翻轉課堂是受學生歡迎和支持的。
總之,只有一線教師不斷地學習和實踐,才能有效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保證教學效果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關中客.微課程[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1(17):16.
[2] 英特爾全球教育總監(jiān)Brian Gonzalez.聚焦教育變革——2011中國教育信息化峰會上的講話[EB/OL].(2011-10-09)http://www.jyb.cn/ad/new.
[3] 劉銳,王海燕.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設計和實踐[J].現代教育技術,2014(5):26-32.
[4] 胡鐵生,黃明燕,李民.我國微課發(fā)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4):36-42.
[5] 盧強.翻轉課堂的冷思考:實證與反思[J].電化教育研究,2013(8):9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