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祥莆
上世紀(jì)八十年代,化隆人開始把拉面生意推向全國。起初叫青海拉面,后來因為蘭州牛肉面名氣更大,就索性換上了“蘭州牛肉拉面”的招牌。目前全國各地有近4萬家來自青?;〉摹疤m州拉面”。
2012年之前,遍布全國的“蘭州牛肉拉面”,其實并不是蘭州人開的,而是青海化隆人。
上世紀(jì)八十年代,化隆人開始把拉面生意推向全國。起初叫青海拉面,后來因為蘭州牛肉面名氣更大,就索性換上了“蘭州牛肉拉面”的招牌。目前全國各地有近4萬家來自青?;〉摹疤m州拉面”。
化隆回族自治縣是國家級的貧困縣,全縣20萬人口,1/3在外做拉面。去年拉面大軍從全國各地“拉”回5.7億元,是縣公共財政預(yù)算收入的5倍多。
化隆人只要做拉面,就能享受當(dāng)?shù)卣峁┑臒o抵押免息貸款。拉面戶的專項貸款由政府公職人員提供擔(dān)保,一般都是親戚朋友以公務(wù)員的工資擔(dān)保。這些公務(wù)員退休后再帶著家人去投奔幫忙貸過款的拉面老板們,繼續(xù)開店。
蘭州以外的全國各地,90%的“蘭州牛肉拉面”店都是青海人開的。
像河南燴面、陜西泡饃一樣,“蘭州拉面”其實只是一類食品名稱。蘭州本土面館也很少直接打“蘭州拉面”招牌。當(dāng)?shù)厝艘话惴Q拉面為“牛肉面”“牛大碗”或“牛大”,取“大碗牛肉面”之意,而其他地區(qū)則多稱之為“蘭州拉面”或“蘭州牛肉拉面”。日常生活中從叫法上就可以看出面館是否來自蘭州,吃面的是不是蘭州人。
蘭州牛肉面迄今已有100多年歷史。蘭州牛肉面由回民馬保子于1915年始創(chuàng),當(dāng)時稱為“熱鍋子面”。其因“一清(湯)、二白 (面)、三紅(辣子)、四綠(香菜蒜苗)、五黃(面條黃亮)”的觀感和“湯清者鏡,面細(xì)者長,肉爛者香”的品質(zhì)廣受歡迎,流傳至今。
正統(tǒng)的蘭州牛肉面須用蓬灰水和面,經(jīng)醒面、跐面、溜面、出條等工序后,做成面棒,用雙手拉伸并對折3到7次,拉出形狀、粗細(xì)不同的面條,例如大寬、韮?nèi)~、二細(xì)、毛細(xì)等。煮熟出鍋后,澆牛肉清湯,加牛肉、蒜苗、香菜、油潑辣子,以湯面形式享用。
蘭州牛肉面近幾年走向全國的一個原因是經(jīng)營者面對不同地域的消費者作出了口味上的重大妥協(xié)。雖然蘭州牛肉面的基本特征沒有變,但是在湯頭、輔料乃至內(nèi)容上大多根據(jù)當(dāng)?shù)厝说目谖哆M行了改造,蘭州牛肉面本來的味道被不同程度地淡化了。比如在華北地區(qū),蘭州牛肉面館最受歡迎的食物經(jīng)常是“牛肉火燒”,油潑辣子也調(diào)得非常含蓄。
化隆人所開的“蘭州拉面”店主要以個體小店為主,大多是夫妻店:男人拉面、女人炒菜、孩子跑堂。而蘭州人則是近兩年在化隆人將“蘭州拉面”揚名全國之后,才陸續(xù)外出開店的,主要形式是品牌餐飲連鎖。在二三線城市,“青拉”門店小,租金低,可以壓低價格。但在一線城市,人們更加傾向于“蘭拉”,金鼎、東方宮、馬蘭拉面、馬子祿、黃師傅、安泊爾等品牌連鎖店已經(jīng)輻射到全國 25個省區(qū)市。它們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有化隆拉面三十年的群眾基礎(chǔ),要從形象上高出沙縣小吃和黃燜雞米飯并不容易。
(轉(zhuǎn)自“大象公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