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菲 肖良
【“書”材展示】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fēng)流總被雨打風(fēng)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dāng)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煽盎厥?,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運用方向】
1. 愛國需要一片丹心,滿懷熱情。愛國不是嘴上說說而已,而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強烈的認(rèn)同感和想要為她增光添彩的使命感與責(zé)任感。66歲的辛棄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孫權(quán)、劉裕的英雄業(yè)績激發(fā)起他滿腔的豪情,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他的壯心讓這顆愛國的心充滿熾熱的溫度。
2. 愛國需要一生堅守。愛國是一種高尚而偉大的情懷,這種情懷不是短暫的“一見鐘情”,而需要一生堅守。辛棄疾用一生的心血涂抹出對南宋矢志不移的愛戀與堅守:少時祖父的熏陶讓他的愛國心深深扎根;21歲率北方抗金義軍回到南宋;“歸正人”身份讓他忠而見疑,屢賦閑職,可他癡情不改,不屑?xì)w隱;66歲還高聲呼喊:“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3. 愛國需要理性斟酌。愛國不是為了一己之私而置國家大局于不顧。面對自我追求和國家利益的兩難選擇時,愛國更體現(xiàn)在對后者的堅守上。雖然韓侂胄的北伐計劃給了辛棄疾實現(xiàn)抗金復(fù)國夙愿的機會,但是辛棄疾更明白北伐不應(yīng)該是滿足一人私欲的草率出征,而應(yīng)該是準(zhǔn)備充分的志在必得。
4. 愛國讓人情感升華,名垂千古。愛國讓辛棄疾一生都在奔波,不被信任、不被重用是他的不幸,他卻用一世去明志,去表白。他的豪邁、悲壯為他的愛國蒙上蒼勁的色彩,成為宋詞史上難以逾越的高峰。
【適用話題】
愛國 理性 壯志未酬 壯心不已 堅守
【寫作片段】
當(dāng)華人首富李嘉誠陷入從中國“撤資”的輿論漩渦,被人斥責(zé)“能同甘,不能共苦”時,我們是否會認(rèn)為他不愛國?當(dāng)他又斥巨資籌建廣東以色列理工學(xué)院,以期推動國家高等教育改革時,我們又該如何解讀他的慈善行為?當(dāng)我們聽聞G20峰會上中國的聲音,巴黎氣候大會上中國的氣度、人民幣加入SDR……我們難道不從心底升起一種自豪感嗎?無論是質(zhì)疑還是自豪,作為依存于國家的個體,我們不得不思考:到底怎樣才算愛國?怎樣才算對祖國一片丹心?
愛國需要傾注滿腔熱情……
愛國需要理性權(quán)衡,著眼大局。愛國不僅停留在強烈的國家認(rèn)同這種感性與熱血沸騰中,更需要在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的艱難抉擇中最終以國家大局為重。當(dāng)韓侂胄打算興兵北伐時,辛棄疾知道他抗金復(fù)國的理想就要實現(xiàn)了,他歡欣鼓舞,晚年的他似乎終于又可以“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了。但當(dāng)他看清韓侂胄的草率與私念時,他懂得這是在拿整個南宋王朝的最后家當(dāng)為韓侂胄的政治野心和自己的壯志私心做嫁衣,他冷笑道:“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彼麑幵冈谙﹃栔欣^續(xù)自己終生的告白與哭訴——“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對國家深沉的愛讓他理性地權(quán)衡時局,讓他不會為了自己圓夢而贊成草率北伐。他的愛讓我們讀出了一種蒼涼與偉大。
在秦晉圍鄭的危急時刻,燭之武雖有“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的抱怨,在個人得失和國家存亡的之間,他選擇了后者。他“夜縋而出,見秦伯”,以三寸不爛之舌救鄭國于危難之間,這和藺相如的“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如出一轍。他們都用自己的行動為我們繪出了理性愛國的崇高畫卷。
愛國更需要將民族的認(rèn)同感升華為國際性的愛與和平……
將愛國放入熱情、理性之中,我們在展現(xiàn)自己的一片丹心的同時,也為人類的愛與和平點燃了火炬。
【亮點評說】
文章以時事熱點開篇,提出疑問:“到底怎樣才算愛國?怎樣才算對祖國一片丹心?”緊接著圍繞“怎么做”的角度,并層層遞進,依次提出三個分論點。特別是對“書”材的運用,很準(zhǔn)確地詮釋了第二個分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