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妹芳
語文教學是學生各個階段的重要課程之一,語文學習與學生文化品性,審美情趣,道德品質(zhì),健康個性和人格等的培養(yǎng)和形成密切相關。在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我認真總結(jié),博采眾長,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語文教學方法,在教改日趨激烈的形勢下,特總結(jié)如下,以期與大家共同探討,一起改進。
一、提高自身文化素養(yǎng),以廣博的知識征服學生
語文教學水平的提高與老師的素質(zhì)水平關系密切,古人云:“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下,雖令不行?!笨梢姙槿藥煴恚紫缺仨毦邆漭^高的思想道德水平,以身作則,以自己良好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個性品質(zhì)的形成。其次,作為教師就有扎實的專業(yè)理論知識,較高的學術水平,尤其是在這個知識爆炸的信息社會,科學發(fā)展日新月異,知識更新快,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不斷地學習,以拓展知識面,更新頭腦,增加知識儲備,適應時代發(fā)展要求。再次,作為語文教師,知識面還必須廣,語文教學涉及的知識不只語文知識,可以說這一學科是融合了多學科知識的,比如八年級語文《落日的幻覺》涉及大量的物理知識,《奇妙的克隆》則運用了大量的生物科學知識,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課文更是要求教師必須通曉中國和世界歷史,而大量的游記類文言文更是要求語文教師博古通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以,作為語文必須涉獵廣博,知識面廣,只有這樣才能面對學生侃侃而談,以廣博的知識征服學生。
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對學生是多么重要,而要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首先要求教師上課要有趣,教學語言的藝術美,做到語言簡練,清晰,幽默風趣,能激發(fā)學生興趣,調(diào)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例如講授蘇軾的詩詞文章時,我們可以穿插一些有關蘇軾的小故事,講授劉禹錫的《陋室銘》可以講解有關陋室的故事,講《核舟記》可以講一下蘇軾與佛印和尚的故事,其次,要求教師對學生有正確的評價,多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多表揚,多激勵,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樂趣,增強自信心,提高學習積極性,再次可利用多媒體等多種手段,增強課堂吸引力。如講解一些沉悶難解的古文時,像《三峽》《答謝中書書》等可以運用多媒體播放一些適當?shù)膱D片,讓學生通過看圖來體會大自然體會祖國河山的美。對于古詩詞如《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蘇幕遮》,《宣州謝眺樓送別校書書云》則可以讓學生先欣賞歌曲來激發(fā)興趣。涉及到地域彩色濃郁的文章像沈從文的,老舍的更是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之前先欣賞一下電視劇或聽聽相聲。我在讓學生學習《吆喝》一文時就讓學生先聽了一下相聲《賣布頭》,學生興趣相當濃厚,學起來興致高昂,而在涉及到有關親情的文章時,好多教師總是喜歡運用一些溢美之詞作為導入語,但我認為有時再多的此類語言都不如學生的親身感受更能讓觸動學生心靈,所以我的安排是讓學生先談談自己平時在家平時是如何與父母相處的,平時父母在自己出門時最常說的話,這樣學生更能體會父母的愛,然后我安排運用多媒體播放一些有關父愛,母愛的歌曲來渲染烘托氣氛。這樣上課學生不但不困乏不無聊,而且感觸深入,比之單純的開場就是溢美之詞更讓學生印象深刻,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三、優(yōu)化學習環(huán)境
古語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边@就告訴我們環(huán)境對人的發(fā)展有著很大的關系。古代更有孟母三遷的故事。所以我們要想讓學生學好就必須為他們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這就要求教師平時多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以嚴謹?shù)慕田L取信于學生,同時充分利用課本中的思想教育素材,培養(yǎng)學生不怕困難,百折不撓,堅持不懈等等精神。也可以引入競爭機制,讓學生形成你追我趕的競爭狀態(tài)和學習氛圍。
四、培養(yǎng)學生能力
現(xiàn)代素質(zhì)教育要求變傳統(tǒng)的變學生“學會”為學生“會學”。畢竟現(xiàn)代社會的知識量日益膨脹,我們不可能在學校全部交會學生,學校所學的知識和將來在社會將要運用的知識有識差距也極大。所以這就要求我們要平時的教學中首先要求學生端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讓學生認識到學習對個人,對社會的重要性和價值所在,讓學生把學習與個人的前途,祖國的需要緊密聯(lián)系起來,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其次,要給學生一定的自由支配時間,讓學生有思考練習,自由發(fā)揮的空間。讓他們能夠自己思考,自己創(chuàng)造,全身心的參與的學習中來,不要總是讓學生順著教師的引導走,這樣他們永遠沒有自主意識,只會在別人引導下學習。永遠成不了領導型人才。
五、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理念
學習是自古以來獲取知識和生存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傳授和發(fā)揚知識的最有效的途徑,人類的進步和社會的文明都需要學習。古人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沒有止境的學習是每個向上者必要的。人要想不斷地進步,就得活到,學到老。在學習上不能有厭倦心理,否則就會裹足不前。人之所以提出終身學習的觀點,是因為人類幾千年積累下來的知識文化,不是只有短短幾十年的一生就能學得完的。故先賢莊子曾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何況現(xiàn)代社會的知識壽命大為縮短,個人用十幾年所學習的知識,會很快過時。如果不再學習更新,馬上就會進入所謂知識的“半衰期”。人們要適應變化的世界,就必須努力做到活到老,學到老,要有終身學習的態(tài)度。要知道精進才行,未來社會的競爭必將會從今天的人才競爭轉(zhuǎn)向?qū)W習能力的競爭。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樹立終身學習的全新理念,跟上時代的步伐,真正實現(xiàn)自我完善,自我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