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遠喜
真題展播
梁啟超和陳寅恪的“爭”與“不爭”展現(xiàn)了他們的君子風范,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有過這樣的“爭”與“不爭”的經(jīng)歷,回想這些經(jīng)歷,或許是學習上的力爭上游、辯論中的據(jù)理力爭、賽場上的誰與爭鋒……“不爭”,或許是矛盾沖突中的主動示弱、榮譽評比時的謙虛禮讓、平淡日子的快樂滿足……
請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歷,以“我的“‘爭”或“我的 ‘不爭”為題,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①先將題目填寫在橫線上;②文中不要出現(xiàn)真實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命題解讀
2015年湖北宜都市中考作文“穩(wěn)中有變”,命題依然堅持前有同類閱讀《君子的爭與不爭》的熏陶感染,后有詩意導語的巧妙開啟,且在立意、選材等方面有諸多暗示,降低了審題難度。同時,命題悄然回歸了2012年命題作文的軌跡,給出“我的‘爭”與“我的‘不爭”兩個題目供考生自由選擇,便于考生展示才情,盡顯人文關(guān)懷;命題緊貼學生生活,讓考生有事可寫,有話可說。
一、“爭”與“不爭”,立意高遠。梁啟超和陳寅恪兩人在學術(shù)分歧上唇槍舌劍、互不相讓,一定要“爭”個高低曲直,但在工作和生活中仍相互提攜,相互尊重和信任。兩人是學術(shù)的“死故”,生活中的摯友。導語明確暗示學生的“爭”與“不爭”:學習上、辯論時、賽場上,一定要爭先恐后,競爭會帶來活力與生機;但生活中,在矛盾沖突面前、在榮譽面前、在生活享受上,要多一些大度、淡然和隨意。
二、遵“規(guī)”守“矩”,追尋自我。中考作文一定要謹慎審題:無論是“我的‘爭”還是“我的‘不爭”,要注意以第一人稱“我”行文,而“請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歷”的要求暗示了文體,選擇記敘文、敘事散文更容易揮灑自如,而寫議論文似乎不容易操作;“請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歷”,也暗示“我”是故事的見證者,最好是故事中主要人物。
另外,導語中的“爭”與“不爭”,開啟了思維,但也容易造成選材路上的“堵車”;不妨變換角度,放眼生活,寫一寫家庭中的“爭”與“不爭”,社會生活中的“爭”與“不爭”,大膽選擇帶有自我色彩的內(nèi)容,如此,選材就會新穎不俗。
三、過程曲折,重點突出。無論是“學習上的力爭上游、辯論中的據(jù)理力爭、賽場上的誰與爭鋒”,還是“矛盾沖突中的主動示弱、榮譽評比時的謙虛禮讓、平淡日子的快樂滿足”,都會有事件的起因,隨著事件的升級、矛盾的展開,間或還有意外插曲,情節(jié)一定跌宕起伏,一波三折。行文要依托具體事件、特定場景展開故事情節(jié),在情節(jié)的推動中,寫出人物情感、態(tài)度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