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 于潔 張凱
【摘 要】教員隊伍的整體素質(zhì)對于軍隊任職教育院校的生存和發(fā)展具有重大的影響,如何對教員的勝任能力進行客觀、科學且全面的評價是急需解決的問題。文章全面描述了稱職的軍校任職教育教員的勝任特征,構建出任職教育教員勝任力評價指標體系并探討了如何應用。
【關鍵詞】軍校任職教育教員 勝任力 評價指標體系
教員評價是軍隊院校教學管理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學校的辦學理念與宗旨,對學校整體發(fā)展和教員個人發(fā)展以及學員綜合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具有引導作用。但是目前我國軍校尚未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來對學校內(nèi)的教員進行較為綜合、客觀的評價,而且各種評價指標基本上只體現(xiàn)了教員的外在因素,而教員的內(nèi)在因素卻難以評價?;谶@種情況,將勝任力引入軍校任職教育教員評價中有其一定的必然性。
一、軍校任職教育教員勝任力模型的形成
(一)軍校任職教育教員勝任力詞條的收集
選取海軍航空工程學院青島校區(qū)的15名教員作為訪談對象,其中女教員3名,男教員12名;年齡結構上20—30歲青年教員2名,30—40歲教員6名,40歲以上的老教員7名(其中40—50歲5名,50—60歲2名),滿足分層抽樣的要求。采取單獨訪談的方式,錄音記錄下訪談內(nèi)容。訪談結束后,將錄音資料轉(zhuǎn)化成文字資料,不作任何刪除和歸納,以此作為勝任力詞條收集的基礎資料。
通過對訪談內(nèi)容進行分析,對訪談者所描述的行為事件進行歸納總結以收集詞條。如“將相關前沿與最新理論融入授課內(nèi)容當中”可得到詞條“獲取信息的能力”,“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用實踐來強化理論的學習和提高學員的工程實踐能力”可得到詞條“實踐能力”。
(二)樣本的選取與問卷的發(fā)放及回收
結合行為事件訪談法收集的詞條,初步編寫出《軍校任職教育教員勝任力評價指標調(diào)查問卷》,由48項勝任力詞條組成。問卷采用直接發(fā)放和委托發(fā)放的形式,選擇海軍航空工程學院青島校區(qū)五個系的教員為發(fā)放對象,總共發(fā)放問卷50份,收到有效問卷50份,有效率為100%。將調(diào)查問卷用SPSS 17.0 軟件進行頻數(shù)分析。
(三)軍校任職教育教員勝任力模型的構建
對《軍校任職教育教員勝任力評價指標調(diào)查問卷》所包含的測量條目進行內(nèi)部一致性分析、項目分析和因素分析,從而得出軍校任職教育教員勝任力模型并對模型進行信度檢驗。
1.數(shù)據(jù)分析
(1)內(nèi)部一致性分析
對題目內(nèi)容進行內(nèi)部一致性分析,考察項目之間的相關及項目與維度總分之間的相關情況。結果表明,各個項目與維度總分之間的相關在0.377 ~0.874之間,相關系數(shù)均大于0.3,故予以全部保留。
(2)項目分析
把《軍校任職教育教員勝任力評價指標調(diào)查問卷》所包含的48個題目的總分由低到高進行排序,以前27%作為低分組,后27%作為高分組,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獲取信息的能力(P=0.072)、生理需求(P=0.872)這兩項明顯高于P=0.05的顯著性水平,故予以剔除。
(3)因素分析
①因子分析的適度檢驗
通過軟件處理分析得知各變量呈現(xiàn)線性相關關系,能夠從中提取公共因子,適合進行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度檢驗統(tǒng)計量的觀測值為1035.397,相應的概率P接近0。如果顯著性水平a為0.05,由于概率P小于顯著性水平a,應拒絕零假設,認為相關系數(shù)矩陣與單位矩陣有顯著差異。同時,KMO值為0.724,根據(jù)Kaiser給出了KMO度量標準可知原有變量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②提取因子
采用主成分法抽取因子,采取方差極大值法進行矩陣旋轉(zhuǎn)。結果發(fā)現(xiàn)可以抽取到10個因子,其累積方差貢獻率為81.698 %,表明這48項能力素質(zhì)項之間的關系比較松散。
根據(jù)以下標準確定因素數(shù)目:因素的特征值大于或等于1;因素必須符合陡階檢驗;抽取出的因素在旋轉(zhuǎn)前至少能解釋2%的總變異;因素比較好命名。經(jīng)過四次因素分析最后得到含有28項勝任力詞條的問卷。此時,問卷的KMO檢驗結果為0.755,抽取到6個因子,累計方差貢獻率為74.065%。
③因子的命名解釋
采用方差最大法對因子載荷矩陣實施正交旋轉(zhuǎn)以使因子具有命名解釋權。由分析結果可知,愛崗敬業(yè)、溝通能力、耐心、人際交往能力、歸納總結能力、理解領悟能力在第一個因子上有較高的載荷,可解釋為:教學素質(zhì),方差貢獻率為17.703%,權重為24%;其余5個因子依次為:服務意識與品格素質(zhì)、成就導向、管理能力、情感道德特征、科研素養(yǎng)。
2.信度檢驗
對問卷6個因子及總問卷進行信度分析,結果如表1.1所示:
按照有關標準,總問卷的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數(shù))在0.800以上,各分量表的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在0.700以上時,問卷的信度比較理想;總問卷的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不低于0.700,各分量表的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不低于0.600,問卷的信度可以接受。根據(jù)這一標準,該問卷的信度已經(jīng)達到了較理想水平,該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四)軍校任職教育教員勝任力模型正式形成
根據(jù)因素分析的結果,可以認為軍校任職教育教員勝任力模型由六大因子構成。各勝任維度和各項目及其得分情況如表1.2所示:
二、軍校任職教育教員勝任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及應用
(一)軍校任職教育教員勝任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軍校任職教育教員勝任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步驟為:首先選取評價指標;然后對評價指標劃分權重。
本研究所得出的評價標準包含六個方面:教學素養(yǎng)(U1)、服務意識和品格素質(zhì)(U2)、成就導向(U3)、管理能力(U4)、情感道德特征(U5)、科研素養(yǎng)(U6)。這六個方面又分別包含詳細的評判因素,并有好、較好、一般、較差和差五個評價等級。
采用他人測評法,由直接上級、同事等作為評價主體,將測評項目及評價等級形成測評表格,讓每位測評者填寫,測評者根據(jù)教員的實際表現(xiàn)情況在該項目中屬于哪一等級就在相應等級欄上畫“√”;每一項只允許選擇一個等級。將測評者填寫完的表格匯總,計算出隸屬于六個等級人數(shù)的頻率并寫在相應的等級欄中。
本研究對評價指標劃分權重采取的方法是對偶加權法。其操作程序如下:
1.將各考核要素在首行和首列中分別列出,將行中的每項要素與列中的每項要素進行比較。其標準為:行中要素的重要性大于列中要素的重要性得1分,行中要素的重要性小于列中要素的重要性得0分。比較完后,對各要素的分值進行統(tǒng)計,即可得出各考核要素的重要性的排序,如表2.1所示:
2.綜合每位考核者的不同排序為次序量表資料,如表2.2所示:
3.用公式轉(zhuǎn)換成等距量表來比較指標的順序及差異程度,其公式為: P=(∑FR-0.5N)/nN。式中,P為某考核指標的頻率;R為某考核指標的等級;F為某一考核指標給予某一等級的考核者的數(shù)目;N為考核者數(shù)目;n為考核指標數(shù)目。
4.求出各考核指標的P值后,查正態(tài)分布表,將P值轉(zhuǎn)換為Z值,從而區(qū)分出不同考核要素之間重要性的具體差異。
5.把各考核指標的Z值轉(zhuǎn)換成比例,就可以得出每個指標的權重。
通過對偶加權法求得權數(shù)分配表,如表2.3所示:
(二)評價結果的計算
評價專家組的分數(shù)得出以后便可以進行匯總計算,通常采取的方法是采用主觀綜合測評的方法進行測試。根據(jù)各級指標的不同權重逐級計算,直到得出測評最后結果。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對軍校任職教育教員勝任力水平進行評價,其因素集為U,且U={U1,U2,U3,U4,U5,U6}。而U1={u1,u2,u3,u4,u5,u6};U2={u7,u8,u9,u10,u11};U3={u12,u13,u14,u15,u16};U4={u17,u18,u19,u20,u21};U5={u22,u23,u24,u25};U6={u26,u27,u28}。所有指標層的測評等級均為V,V={V1,V2,V3,V4,V5,V6}。相應的權數(shù)分配集為Ai, Ai=(a1,a2,…,an),ai是ui的權數(shù)。權數(shù)可以用統(tǒng)計方法確定,也可以由專家確定。
首先求出各指標層的測評矩陣Ri及其相應的權數(shù)矩陣Ai=(a1,a2,…,a28)。設第i層次各指標的綜合測評矩陣為Hi,則
Hi=Ai·Ri(i=1,2,3,4,5,6)
這時所有的Hi組成一個矩陣,設為H。再設綜合權數(shù)集是B=(b1,b2,b3, b4,b5,b6),則B與H的乘積就是所求的綜合測評集。設最后的綜合測評集為E,則
E=BH
對各個等級進行賦值,其中“好”為95分,“較好”是85分,“一般”是75分,“較差”是65分,“差”是50分,等級賦值所得集合設為V,則這時,EV就是綜合測評結果所得的數(shù)值。
【參考文獻】
[1]蔡永紅,黃天元.教師評價研究的緣起、問題及發(fā)展趨勢[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3(01).
[2]董培健.對現(xiàn)行教師評價體系的幾點思考[J].沈陽大學學報,2003(02).
[3]段華平.勝任特質(zhì)理論及其在構建高校教師評價體系中的應用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5.
[4]馮明,尹明鑫.勝任力模型構建方法綜述[J].科學管理研究,2007(09).
[5]劉欽瑤,葛列眾,劉少英.教師勝任力研究述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01):48-50.
[6]姚蓉.高校教師勝任力模型構建初探[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jīng)濟,2008(30):186-189.
[7]張議元,馬建輝.高職院校教師勝任特征研究[J].文化建設,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