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新
語文學科是以培養(yǎng)學生閱讀、寫作、聽話、說話能力為主要目的和主要內容的文化基礎課。在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中,以粉筆、黑板、掛圖為媒體,課文里面的詩情畫意很難表達出來,容易導致課堂氣氛沉悶,枯燥無味,長久下去,學生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多媒體的出現極大地彌補了傳統(tǒng)語文課堂的缺陷,通過聲音、圖片、動畫、視頻等媒體形式,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系統(tǒng)。將學習內容制成課件,巧妙、恰當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創(chuàng)設良好的問題情境,補充學習的知識背景,及時提出學習課題的學習目標,使學生對所要學習的課題產生深厚的興趣,必能大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保持極高的學習情緒。
那么,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進行有效的整合呢?我以新課程標準的設計理念為指導,對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作了一些理性的認識和實踐的探索。
一、多管齊下,培養(yǎng)興趣。
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是一種復雜的個性品質。它推動人去探求新的知識,發(fā)展新的能力。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睂W生的思維活動是建立在濃厚的興趣和豐富的情感基礎上的,只要能夠喚起他們對學習對象的興趣,他們自然會被吸入學習的境界中,進行自覺自主地學習,比教師的主觀灌輸更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鳥的天堂》一課。教學時,我根據各個教學重點環(huán)節(jié),利用計算機對文中所描繪的傍晚靜態(tài)的大榕樹和第二天早晨群鳥活動的景象進行再現。寬闊清澈的河流,充滿生機的大榕樹,活潑可愛的小鳥,展示了一派美麗動人的南國風光,這些動態(tài)的畫面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對南國的風光產生的油然而生之情,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大大提高。又如在教學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這首古詩時,在進行作者介紹環(huán)節(jié)時,我利用大屏幕將課前從網上查閱到的王維的個人生平事跡(包括文字、圖片、視頻等多媒體資源)等直觀的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輕而易舉地了解了作者,并深刻理解了這首詩的寫作背景。為后邊環(huán)節(jié)的繼續(xù)學習做好了鋪墊。接下來,在欣賞古詩朗誦環(huán)節(jié)中,我適時選用二胡曲作為配樂,讓學生在愉悅、和諧的氛圍中欣賞古詩。這種以多媒體和網絡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以其資源的豐富性、內容的集成性、操作的交互性、界面的友好性等等優(yōu)勢,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將信息技術內容整合到語文教學中去,已成為愈來愈多的地區(qū)關注的話題,成為當前我國信息技術教育普及進程中的一個熱點問題。
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課堂教學要完成認知目標,就需要解決好“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這兩個常規(guī)問題,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方法有多種,如通過語言敘述、掛圖展示、動手操作、板書解析、講練結合等途徑。然而,當信息技術與之進行了有機的整合,便會使常規(guī)的課堂教學如魚得水,過去靠老師口若懸河地解說,手舞足蹈地比劃,表格掛圖的機械呈現等手段立刻相形見絀。利用多媒體的強大功能,在突出重點知識、突破難點知識上有著別的手段無法實現的優(yōu)勢。如《琥珀》一課中,蒼蠅、蜘蛛及松脂油三者之間在那一瞬間的運動關系,對于抽象思維較差的學生理解是有一定的難度的,當利用FLASH制作的動畫給學生演示之后,一切便都一目了然了。所以計算機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將微觀的過程進行宏觀模擬,把宏大的場景作稍微處理,對瞬息萬變的事物作定格分析,化繁瑣為簡易,化枯燥為生動。同時它對削除“抽象思維的障礙,邏輯思維的障礙,語言表達的障礙”等形成教學難點的“學習障礙”也有十分明顯的效果,使教學難點的突破變得順利。
三、培養(yǎng)思維、訓練能力。
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的豐富的多媒體形式的內容,必將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的訓練起到深遠的影響。當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被廣泛地運用,學生的信息意識形成之后,學生對信息的加工,處理和提煉能力必將隨之提高,即“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概括能力的提高。此外,我在制作課件中大量超鏈接的運用,特別是網頁的超鏈接所帶來的便捷,對學生的思維的邏輯性及擴散性的訓練得到加強。此外,研究事實說明:創(chuàng)造思維通常雖不是實驗后的產物,但一定要通過科學實驗或嚴密的邏輯推理進行驗證。例如在教《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篇課文時,由于這篇課文內含極強的物理學知識,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課文內容,教學中應指導學生模仿伽利略實驗的過程進行操作,應通過實驗讓學生感受創(chuàng)新的過程,激發(fā)創(chuàng)新的興趣??墒怯捎谖倚l件的局限,我們沒有條件去重復這些事件,使得這種教學假設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我們一廂情愿的美好假設。但是計算機進入課堂后,這一切就變得十分容易了,我通過自己制作的課件來進行演示,基本上將實驗過程還原在課堂上,學生很直觀地感受到當時的情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的思維一下子活躍起來,思維的火花得到碰撞,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對于高年級的學生,訓練學生進行具有超鏈接結構的電子寫作,能使學生的思維從平面走向立體,其思維的整體性、創(chuàng)新性和嚴密性都能得到很好的鍛煉。
四、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
在小學語文多媒體教學資源庫中,現行小語教學大綱的絕大多數課文都有配以動畫或視頻剪輯的朗讀,通過對這些媒體的播放,它不但能使學生正確地理解課文,還為非普通話地區(qū)老師和學生提供了朗讀能力訓練中遇到的問題。傳統(tǒng)的朗讀訓練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感,加上有些老師的普通話也不太準確;學生就更不容易訓練了。這些資料的使用,解決了老師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的大問題。
《草原》、《海上日出》、《桂林山水》、《鳥的天堂》等優(yōu)美散文的學習沒有讀是不能稱得上真正的鑒賞的。對這類課文的教學應充分朗讀,體悟作者的感情。教學中我運用信息技術提供的朗讀素材隨意控制,按自己的進度進行跟讀、自讀、感情朗讀,朗讀時注意了語速、節(jié)奏,尤其是要符合作者的感情。例如,我在教《鳥的天堂》一課時,在課文朗讀環(huán)節(jié)中,我首先利用《小學語文多媒體素材庫》教學光盤播放課文范讀,光盤中標準的發(fā)音,極具感情的朗讀,深深地打動了學生,將學生完全融入了課文境界當中,學生不由自主地跟讀起來,幾遍下來,大部分學生有了一定的語感。接下來,我關掉播放器,讓學生自己讀,同桌之間相互讀,漸漸地,學生讀的流利了,發(fā)音標準了,而且能富有感情的讀。
實踐證明,多媒體引入到教育教學中勢在必行。合理、充分地設計、開發(fā)、利用多媒體資源還需進一步探索研究 。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學,不但給學生帶來了視、聽、說、演的訓練、優(yōu)化了課堂結構,讓我們的課堂充滿了活力,而且有力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全面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只有把握住教育的時代脈搏,有機的結合語文教學的特征,多媒體優(yōu)化小學語文教學目標才能更好的實現,素質教育才能真正地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