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紫冷 劉亞奇
摘要:教學方法的運用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通過對湖北某211高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目前高校教學方法實施的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深入挖掘其背后原因,并提出針對性建議,為高校提升教學質量、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提供依據。
關鍵詞:教學方法;滿意度;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08-0113-02
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xiàn)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的總稱。教學方法是教師實施教學過程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也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學方法多種多樣,教師在運用教學方法的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實際情況,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以達到引起學生興趣,促進學生探究,主動學習的目的。
本文試圖調查湖北某211高校的本科生,了解該校教學方法實施狀況以及相關影響因素,通過深入挖掘教師實施教學方法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狀況,分析其原因,對高校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采用分層取樣的方法,隨機抽取湖北某211高?;瘜W、食品、商務英語等22個專業(yè)的1-4年級學生進行調查問卷的測試。共發(fā)放500份問卷,有效問卷474份,回收率為94.8%。其中一年級90人,占19%;二年級163人,占34.4%;三年級117人,占24.7%;四年級104人,占21.9%。
按專業(yè)性質分類,工學205人,占比43.3%;文學117人,占比24.7%;農學61人,占比12.9%;理學39人,占比8.2%;經濟學、管理學、法學、醫(yī)學共計52人,占比11%;在性別構成上,男生200人,占比42.2%;女生274人,占比57.8%。
(二)研究方法
1.文獻分析法。綜合查閱了大量關于教學方法的文獻資料,為深入研究提供科學的論證依據及技術保障。
2.問卷調查法。采用自編問卷“大學生教學方法實施現(xiàn)狀調查問卷”,主要內容涉及教學方法實施的期望、教學方法實施的滿意度、決定教學方法實施的因素、教學組織情況、教師教學態(tài)度、課堂互動情況、課件質量、教學環(huán)境等方面。
3.個別訪談法。自編非結構性訪談提綱,隨機抽取4名大學生,通過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與詢問,深入了解相關情況,取得相關的第一手資料。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教學方法實施的滿意度分析
1.教學方法實施情況滿意度“一般”
通過統(tǒng)計,46%的受訪大學生表示教學方法的實施情況整體“一般”,40.3%的大學生表示“滿意”。另外,有7.4%的大學生對教學方法的實施情況表示“非常滿意”。
2.教學方法滿意度存在顯著的專業(yè)差異和性別差異。
在研究中,從性別、年級、專業(yè)三個方面對教學方法的實施情況進行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大學生對教學方法實施現(xiàn)狀的滿意度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和專業(yè)差異(X2=4.98,P=0.00;X2=41.515,P=0.015),而年級差異對教學方法實施的滿意度相關性不大(X2=4.98,P=0.344)。
在性別上,女生的滿意度要高于男生滿意度;在學科上,滿意度最高的為文學類,其次是工學。通過訪談得知,男生對教學方法滿意度低于女生,主要由于女生更愿意主動適應教師的教學方式并善于溝通交流等因素有關。學科上,文學類的學生對教學方法實施滿意度最高,主要由于文學方面的課程內容較其他專業(yè)而言更容易實施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能充分激起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
(二)教學方法實施現(xiàn)狀分析
1.大學生對教學方法的認識較為客觀
根據調查結果,54%的大學生認為教學方法的合理運用是影響上課質量的因素之一,但不是決定性因素;44%的大學生認為教學方法的運用會影響上課的效果,并且對上課的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僅有1%的學生認為教學方法的運用對上課質量無關緊要。
同時,對決定上課質量的影響因素進行了進一步的調查研究,78.1%的大學生認為個人的學習態(tài)度才是決定上課效果的最重要的原因。除了自身學習態(tài)度,上課效果還依次取決于教師的講課水平(50.6%)、教師的課堂組織能力(30.2%)以及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22.2%)。只有13.3%的大學生認為課程本身內容性質會影響上課的效果,而環(huán)境設施(2.7%)及上課的時間和地點(1.9%)對上課效果的影響則可以忽略不計。
2.教學方法缺乏創(chuàng)新,導致學生感知差異大
教學方法普遍采用多媒體直觀展示法、講授式以及問答式(占比分別為81%、76.6%、32.3%)這三種形式。此外,教學方法運用較多的還有分組討論式21.5%、實驗研究法20.5%、案例分析法19.8%、社會實踐法15%、調查法9%、情景體驗式8.6%。
但同時,通過調查問卷得知,大學生普遍最喜歡/希望實行的教學方法依次為直觀展示法44.5%、實地參觀/調查法41.6%、情景體驗法39.5%、案例分析法36.7%、社會實踐/實習法、實驗研究法31%。
通過兩組數(shù)據對比,可知學生對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感知度較低,他們更希望以新技術手段為主的教學方法,例如多媒體、網絡等方式授課。其次,教學方法的運用上較為單一,缺乏變化和新鮮感,不能滿足學生喜歡多樣化教學方式的意愿,在調查中有超過50%的學生在決斷其喜歡的教學方式時,選擇了四個以上的選項。再次,課堂上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不夠,實踐課程安排不足,導致學生對實地參觀或社會實踐的教學方法的期望值較高,而差異性較大。
(三)教學方法應用滿意度的影響因素分析
在教師對教學方法實施的影響因素方面,從教學組織能力、主導行為、教學態(tài)度、教學互動、學術水平、講義質量、語言表達能力共計七個因素進行滿意度測析。環(huán)境方面,從教室環(huán)境及多媒體設施和實驗環(huán)境/實踐機會兩個方面進行測析。
1.課程性質和教師教學態(tài)度對教學方法的實施影響最大
影響教學方法應用的因素中,高達63.64%的大學生認為教學方法的應用主要受課程本身性質的影響,其次比較重要的因素是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占比為39.32%,還有課程的組織安排23.47%和教師的學術水平占比15.64%。教室環(huán)境及多媒體設施12%和實踐環(huán)境12%影響不大。值得注意的是,有31.92%的受訪大學生認為教學方法的使用和選擇應該考慮和體現(xiàn)學生的意愿。
2.教師個人能力及學科素質較高,但教學能力“一般”
整體而言,教師的學術水平較高(滿意55%,非常滿意18.8%),教學態(tài)度良好(滿意40.3%,非常滿意8.4%),能及時引導學生并作出反饋(主要體現(xiàn)在日常作業(yè)的指導,對學生疑問的解答等方面),講義內容完整(滿意53.1%,非常滿意12.5%),課程內容表述清晰(滿意52.8%,非常滿意13%)。
45.5%的受訪大學生對教師在課程內容安排、考核方式等方面的表現(xiàn)“一般”,認為專業(yè)課時較長,不認同教師對教學的考核方式;54%的受訪學生認為教師的主導行為表現(xiàn)“一般”,在課堂中,語言風趣幽默,講課內容聯(lián)系生活實際,外表形象良好的教師更容易獲得學生支持,更愿意與學生進行互動;在所有的影響因素中,學生滿意度最低的為教學互動指標,不滿意的占13.3%,非常不滿意占0.7%,與上述教學方法的感知度結果相一致。
(四)原因分析
1.“重科研輕教學”的環(huán)境氛圍使教師缺乏創(chuàng)新動力
高校教師普遍具有較高學歷和學識,無論是個人素養(yǎng)還是專業(yè)學科知識都具有較高水平。但由于社會對高校綜合實力評價最主要的指標取決于科研成果,為了自身生存發(fā)展,高校投入大量人財物力進行科學研究。在教師績效評價和職業(yè)晉升中,科研成績往往成為決定性的指標,而且比起動輒數(shù)萬到數(shù)百萬的科研項目經費,僅50元/課時的教學薪酬對教師而言顯得杯水車薪。在這樣“重科研輕教學”的考核機制和氛圍下,教師對教學工作缺乏動力,投入教學工作更多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這種情況下,教師普遍缺乏對自身專業(yè)發(fā)展以及教學行為能力提升的熱情,從而導致教學方法實施上的單一。
2.教師普遍未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
教學的傳統(tǒng)“三中心”的地位尚未得到扭轉,教師普遍未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很少有教師能考慮、顧及學生的需求和感受。課堂上,教師具有絕對的主導權威,教學方法上大多“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教學內容上也大多照本宣科;課下,除非學生主動詢問學業(yè),教師一般很少主動關心學生情況,都說明這一點。
3.大班教學、課程屬性影響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
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導致高校師生比嚴重失衡,大班教學成為常態(tài),當教師面對動輒百號人數(shù)的班級進行教學時,對教學方法和教學互動的實施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通常會選擇較為簡單的講授式進行教學,用問答式進行互動。而一些課程,例如數(shù)學、專業(yè)課等,課程內容本身具有的嚴謹性和專業(yè)性,對教師實施教學方法造成一定的障礙。
三、提升教學方法實施滿意度的策略分析
(一)轉變觀念,樹立“學生主體”的教學理念
提高教學質量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是高校的重要職責,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也不能使學生從中得到良好的熏陶。只有轉變傳統(tǒng)教學“三中心”的觀念,真正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才能實現(xiàn)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授之學生以“魚”,更要授之學生以“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注意教學民主,在教學組織、課程安排上征求學生意見,尊重學生平等對話;在教學范式上,注意從“講授范式”轉變?yōu)椤皩W習范式”,多使用探究式、啟發(fā)式、翻轉課堂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思考,鍛煉學生學習和思維能力;教學手段上,利用在線課程等新興教學手段,引發(fā)學生興趣;教學互動上,搭建交流平臺,積極促進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等多元互動模式,促進學生溝通交流;教學內容上,注重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及時更新知識系統(tǒng),滿足學生對實踐內容的要求。
(二)注重激勵,完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高校應將教學放在與科研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無論是教師的考核指標、薪酬制度或晉升機制,應確保教學部分占比;完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監(jiān)督教師課堂教學實施情況,對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的教師及時獎勵,對教學落后的教師進行批評;積極開展教學培訓、教學競賽、實踐交流、教研活動,提高教師教學能力。
(三)利用“慕課”,充分發(fā)揮教學能動性
高校應緊緊抓住信息化的時代步伐,加強在線課程的建設,配備相應的硬件和軟件設施,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朝著“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方向轉變,使得教師能夠脫離繁瑣的課堂知識傳授過程,有更多的時間鉆研教學,同時給予學生更多課堂討論和自主學習的時間,徹底實現(xiàn)教學方法的轉變;在線課程尚未普及的情況下,高校應積極推動小班教學模式,改善教學環(huán)境,逐步推進師生教研協(xié)作,進而促進教學方式的轉變。
(作者單位:華中農業(yè)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薛天祥.高等教育學[M].桂林:廣西師范高校出版社.2001:274.
[2]徐紅.普通高校本科教學方法之案例研究[W].廣州:華南師范高校.2004.
[3]瞿晶.中英應用性高校教學方法的差異與借鑒[w].北京:北京聯(lián)合高校.2009.
[4]王玉玨.試論高校方法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w].四川:南充職業(yè)技術學院.2014.
[5]別敦榮.高校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與提高高等教學質量[w].武漢:華中科技高校.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