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燕
【摘要】“隱私”(Privacy) 在英語文化里的定義和概念,不完全等同于中國文化里的隱私。本文從英語國家的語言、社會行為準則、職業(yè)道德、立法司法以及核心價值觀出發(fā),探討英語文化背景下的隱私意識。了解不同文化對待隱私的不同態(tài)度,有利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隱私 跨文化交際 價值觀
一、隱私與英語習語
人們常說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英語習語體現(xiàn)了講這種語言的人們的思想情感表達方式和文化價值取向。重視個人隱私的英語習語最有代表性的莫過于這一句:An English mans home is his castle. (英國英語:英國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或者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 (美國英語:一個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這條習語折射出人們十分看重個人隱私權,強調個人空間的神圣不可侵犯,一個人在屬于自己的地盤上擁有絕對的自由。
英語另外一條習語和中國的俗話不謀而合: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 (英國英語:隱私;不可外揚的家丑),或者a skeleton in the closet (美國英語:隱私;不可外揚的家丑)。每個人都有不愿意讓外人知曉、擔心被居心不良的人利用的隱私,這樣的習慣用語反映了人們保護個人隱私的強烈意愿。
美國文化強調獨立性,在這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人,獨處對他們很重要。這種不愿意受到干擾的需求,在日常用語中得到印證。當他們需要自己一個人靜一靜的時候就直接告訴身邊的人:I need some time to myself. (我需要一些留給自己的時間),I need some time alone.(我需要一些獨處的時間),或者Leave me alone. (別打擾我) 。美國人看重自己獨處的自由,從這些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可見一斑。
二、隱私與社會行為準則
保護個人隱私、尊重他人隱私,已經(jīng)成為社會行為規(guī)范。比如英語文化背景的人在交談時,兩個人不會靠得太近。排隊等候時,也刻意與前面和后面的人保持一米的距離,如此可以較好地保護個人信息,比較不容易遭到竊聽、窺探。在公共場所,人們有意識地壓低說話聲音,父母經(jīng)常提醒自己的孩子不要高聲講話。這些不成文的社會行為準則已經(jīng)成為一種全社會的約定俗成,人們都會自覺遵守。這些規(guī)矩既是一種禮儀,也是一種文化,它體現(xiàn)了人們對個人隱私的重視和對他人隱私的尊重。
美國人在社交時顯得比較隨和,第一次見面就讓別人直呼其名。不了解美國人的隱私意識,會誤以為他們真的毫無顧忌、無所不談。實際上,當話題一旦涉及個人隱私,或者問題已經(jīng)觸到底線,他們的態(tài)度就會逆轉,并且當即告訴你他不想談這個話題,或者直截了當?shù)卣f這事與你無關。
三、隱私與職業(yè)道德
從事醫(yī)療、法律等行業(yè)的人士,都必須遵守保守患者和當事人秘密的準則。比如新醫(yī)生執(zhí)業(yè)前保證遵守醫(yī)生職業(yè)道德守則的希波克拉底誓言(The Hippocratic Oath),無論是現(xiàn)代流行版本還是美國醫(yī)學生誓言,都特別提到要保護患者的隱私。在現(xiàn)代版的誓言中涉及尊重患者隱私的句子如下:
I will respect the privacy of my patients, for their problems are not disclosed to me that the world may know. (我將尊重病人的隱私。我知道病人告訴我的有關他們疾病的情況別人不應該知道)。
在美國醫(yī)學生誓言中有相似的內容:I will respect the secrets which are confided in me, even after the patient has died; (我將尊重寄托予我的秘密,即便病人已經(jīng)故去)。
當律師和代理人之間的關系一旦成立,他們之間的交流就受到法律的保護。律師沒有得到當事人的授權之前,不得公開任何交談內容。如果律師泄露了當事人的隱私,隨意披露案情,那他就違背了職業(yè)道德,輕則被吊銷律師執(zhí)照,重則被追究法律責任。
四、隱私與立法司法
早在1890年,美國學者就提出了隱私權的概念,隨后美國有關法律認定隱私權是一項重要的民事權利,甚至是一項憲法賦予的權利。為了有效地保護個人隱私權,有些國家通過立法的形式保證個人隱私的安全:如何當事人在自己的空間里,其個人安全受到闖入者的威脅,法律允許他有權利采取任何形式進行自衛(wèi)。這個空間可以是自己的家里,自己的工作室、酒店房間、電話亭和私家車里。這項法規(guī)被稱為“城堡法”(Castle Law) 或“城堡原則” (Castle Doctrine),暗合了前面介紹的那條“家就是城堡”的習語。政府從立法司法的層面來保護個人隱私,使個人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五、隱私與文化價值觀
隱私意識和一個國家的歷史傳統(tǒng)、倫理觀念、文化習俗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美國人的隱私意識,根植于美國文化核心價值觀。美國人信奉的individualism (個人主義) 注重個人的獨立自由,每個人必須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保護隱私對于美國人而言就是保護個人自由,自由是隱私的基礎,而獨處則是自由的一個基本范疇。
由于privacy和individualism這個單詞很難在中文中找到對應的表達,在英語語境中原本中性的表達,翻譯成漢語的“隱私” 和“個人主義”后,略帶點貶義的色彩。中國文化重視和諧與統(tǒng)一,強調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個人必須服從整體,漢語承載的是集體主義文化,因此,在翻譯時很難找到百分之百的對應。
六、結語
隱私的概念,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隱私的內涵和外延都受制于各國文化傳統(tǒng)、價值觀念、民風民俗等諸多因素。文化的差異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孰優(yōu)孰劣的問題,在全球一體化的時代,現(xiàn)代人應該學會欣賞文化的多樣性,了解多元的世界,更好地看清自己,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參考文獻:
[1]Bettelheim,Bruno.The Right To Privacy Is A Myth,Saturday Evening Post,Vol.241 Issue 15,1968,p8-9.
[2]王利明.隱私權的新發(fā)展——民商法前沿系列講座第315期,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