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
題目用的是“當特色不再”,而不是“當特色不在”,想表達的意思是,“特色”建設不再是學校工作的重點,不再是中心,“特色”已滲透在學校的點點滴滴、時時處處。沒有人再提學校的特色名稱,沒有人再想學校的特色思路,而特色文化卻已經(jīng)深入到了每一個校園人的血液中。這是最近在萊州雙語學校交流、學習的體會,感動之余,又增添了一份向上的激情和力量。
花甲之年的趙校長,在雙語學校辛勤耕耘了19個年頭,他的思想、他的氣質已經(jīng)融化在學校的各個角落、融化在雙語師生的每一個習慣里。雖然如此,我們見到的他,仍如正當年的校長一樣:有思想、有激情、有成果,讓我們自嘆弗如。
趙校長的教育思想體現(xiàn)在他對師生生命狀態(tài)的關注上,所以,在校園里,隨處可見他的深情寄語。例如,給教師的寄語:
作為生命的塑造者,老師們所進行的是一項生命工程,這是一項更高層次的育人工程。你們在改變著生命,讓生命因你而精彩。
作為生命的催生者,老師們應從尊重生命開始,珍愛和關愛每一個生命是生命教育的基礎,打造精神生命、啟迪智慧生命是生命教育的根本。
又如,給學生的生命發(fā)展的寄語:
每一個生命都是美麗的,讓每一個生命在雙語這棵生命之樹上綻放出異彩紛呈的生命之花。
每一個生命都是共生的,讓每一個生命在雙語這個生命的動場中相互碰撞共同成長。
這些生命寄語,正是趙校長教育思想的濃縮!每一項工作的確立,都源自他對其上位目標的切實思考,充分展現(xiàn)了他對教育的深度研究,對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思考。
早在交流學習之前,我就聽說萊州雙語學校的特色是“創(chuàng)新教育”。趙校長曾提出:“創(chuàng)新教育”就是思想和方法的不斷優(yōu)化與更新,而不是所謂的超常規(guī)、超現(xiàn)實。于是,他們結合自身實際,不斷地優(yōu)化學校的合唱項目,終于成就了雙語的“和美藝術”,自然地成為了學校特色建設的優(yōu)勢項目;他們不斷地優(yōu)化課堂教學,讓課堂回歸生命的本真,讓課堂呈現(xiàn)生命的色彩,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生命化課堂”;他們不斷地優(yōu)化德育工作思路,開發(fā)德育課程、優(yōu)化德育途徑,終于成就了“知行德育序列”。
這次來到雙語,我才知道這里的“創(chuàng)新教育”,強調的是每一位教師和學生作為一個健全人的一切素養(yǎng)都得到關注和發(fā)展。也正因為如此,“創(chuàng)新教育”自然地與學校的全局工作融為一體。在這樣的特色氛圍里,沒有誰會不適應、沒有誰會偏離,因為這里的“創(chuàng)新教育”本身就是關注著每一個人的本真。
雙語學生的素質特點,充分詮釋了學?!皠?chuàng)新教育”的突出成效。孩子們在課堂上的自定學習目標、合作活動中的自主分工、自主研究、討論活動中的交流和補充,無不展現(xiàn)出他們的主動和自信。課堂活動中,他們非常活躍,人人參與、人人負責,想表達時,不需要舉手,站起來就說;人員多時,先認真傾聽,然后高效補充、評價。課間操時間里,外圈跑操、球場訓練,互不干涉、互不影響?!白鲎詈玫淖约骸保谶@里得到了詮釋。
對于特色教育的成效,趙校長和中層領導們在介紹時,卻是從容淡定、不受任何約束地交流著他們的思考與實踐,沒有誰刻意提及“創(chuàng)新教育特色”,校園里也沒有明顯的“創(chuàng)新教育特色文化”。但是,他們師生的言行、課堂風格、校園文化又都無不展現(xiàn)著學校共同的價值追求:創(chuàng)新、合作、進取。
這種不刻意強調特色的“特色教育”,在感染我的同時,也引發(fā)了我諸多思考?;叵氲绞嗄昵?,我們區(qū)的特色學校建設剛剛起步,教育局帶領校長們參觀學習上海建平中學。在與馮恩洪校長交流時,馮校長特意強調:建平?jīng)]有特色,真要說特色,就是合格加特長。前一段時間,北京十一學校李希貴校長在訪談中也指出,更希望學校沒有多少特色,但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因為如果一所學校太有個性,就可能使一些不太適合這種個性的學生和老師無法張揚自己,甚至被邊緣化。
建平、雙語這些名校的優(yōu)秀有目共睹,但他們其實只是在教育規(guī)律的范疇內,做著教育人應該做的一切,遵循著最樸實的教育常識。與我們不同的是,他們做的一切都是真實的、踏實的、樸實的,沒有做秀式的表演、沒有顧此失彼式的偏頗。
環(huán)顧這些年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的“特色學?!?,在所謂的“特色建設”過程中,為了追求優(yōu)勢項目的突出效果,往往以學生個性發(fā)展、特長培養(yǎng)的名義,漠視學生真正的興趣愛好,無視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把學生都當成書法特長生、音樂特長生、足球特長生等。其結果必然造成更多師生的無謂犧牲和教育資源的浪費,嚴重偏離了特色學校建設的初衷。
2005年,我在原來的學校搞英語特色學校建設研究,當這一項目研究已經(jīng)達到頂峰時,一個理論問題困擾了我們:英語學習如何輻射帶動學校全局工作?當時,關于特色學校建設的理論研究還沒有今天這樣的高度。為此,我們請教了多所學校的領導,其中遼陽市的一位校長無奈地告訴我:他們在科學學科的課堂上,要求老師每節(jié)課教授三個英語單詞。于是,科學的課堂上就出現(xiàn)了這樣的滑稽場面:出示酒精燈時,老師要寫出這個單詞,并保證教會學生,而且這一項列入對所有教師的工作績效的考核。
回想當年,我們走遍江蘇、浙江看特色的時候,這樣的擔憂就已經(jīng)產生:學生不適合學習舞蹈、學生不適合做木工、學生不適合研究輪胎,如此等等,而孩子們被分到了這樣的學校,而且在這樣的特色學校里,所有的可利用的時間都拿來做特色,所有的可擠出來的時間與空間都充斥著學校要求的特色。太多的學生在這里“被特色”、太多的老師在這里“被特色”,在被動的應付中,這些師生原有的潛質被抹殺,他們無奈地應付著,被迫承認:我不行、我不能!
曾經(jīng)看到一篇反思特色學校建設的文章《學校特色建設:我們一起“曬”問號》,其中一些看法頗有警醒作用:義務教育的功能是奠基、打底,而非專才教育。因此在這一階段,通過特色建設,為學生個性的充分發(fā)展、優(yōu)勢領域與發(fā)展彈性的強化、全面素質的提升提供肥沃的土壤和良好的環(huán)境,應成為我們的基本指向。依此看,即使是圍棋、鋼琴、剪紙等技能性較強的特色項目,其價值也多在技能之外,我們關注的是學生“發(fā)展了什么”,而不僅是“學到了什么”。
學校特色建設的根本出發(fā)點和最終目的是促進每個學生更好地發(fā)展,評價標準應是其對學生的發(fā)展所做出的貢獻。項目特色很難提升為整體特色的原因,我覺得有兩點:一是項目本身的教育內涵不甚豐富,與學生全面素質的提升關聯(lián)不大,因此其延展性、帶動力差;二是項目特色建設始終囿于技術技能層面,學校對這一項目之價值、內涵、特質的理解嚴重不足。
所以,特色建設是一個“自覺+自然”的過程,需要學校實事求是、注重生成、化繁為簡、理性推進。我認為:以優(yōu)勢項目為特色的學校,就要更多地分析、挖掘特色項目技能之外的更高價值,如足球項目的價值在于拼搏、合作,鋼琴項目的價值在于和諧、意志、藝術素養(yǎng),英語項目的價值在于文化的融合、國際視野等,這些價值與內涵才是特色學校建設的關鍵點與終極目標。明白了這些內涵,學校的精神自然就鮮明。如以棋類為特色項目的學校,其校訓定為“走好人生每一步”,其精神內涵突顯,學校的工作思路自然清晰。這樣,特色帶動全局、特色滲透到學校的每一個細節(jié)的效果也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也許這正是李希貴校長憂慮的題解:以一點(特色)為突破,以其精神內涵為靈魂,全面優(yōu)化學校工作,全面優(yōu)化人的素養(yǎng)。也就是說,特色學校建設必須保證不能偏離教育的根本目標,即以人為本、全面發(fā)展、個性發(fā)展,全面優(yōu)化才是特色學校建設的終極目標。至此,特色學校建設才回到了其本真的狀態(tài)。這也就是“當特色不再”時的規(guī)律與高效、自覺與自然、優(yōu)雅與從容。
(作者單位:山東威海市古寨小學)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