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瑞彪
【摘 要】中學語文課中的思想教育應如何進行,本文我結(jié)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從四個方面談談體會:1、在字、詞、句的教學中進行思想教育教育;2、在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時進行思想教育;3、在剖析文章結(jié)構(gòu)時進行思想教育;4、在分析人物形象的過程中進行思想教育。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 思想教育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師不僅要授予學生以各科知識,尤其要在于啟發(fā)學生,熏陶學生,讓他們衷心樂意的求真、崇善、愛美的道路上昂首前進”。
我覺得:葉老的話告訴我們語文教師,不但要教給學生豐富的語文知識,還要在知識傳授的同時,讓他們懂得做人的道理,培養(yǎng)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中學語文教材的很多文章都是很好的,能夠體現(xiàn)“文以載道”的范文。這是語文老師“教書育人”的很好陣地。
中學語文課中的思想教育應如何進行,這是一個值得深思探索的課題,我結(jié)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一些體會。
一、在字、詞、句的教學中進行思想教育
女作家冰心的《小橘燈》反映了革命者在國民黨反動派統(tǒng)治下的艱難處境和他們對光明的渴望,贊頌他們鎮(zhèn)定、勇敢、樂觀的精神。教師應抓住“削”、“揉捏”、“掏”、“拉”、“穿”、挑、“點”、“遞”等一系列傳神的動詞,闡發(fā)句段的豐富內(nèi)涵,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教育學生要像小姑娘那樣從小就具有關(guān)懷人、體貼人的品格,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又如教《誰是最可愛的人》,教師在講解松骨峰戰(zhàn)斗的壯烈場面時,抓住“抱”、“掐”、“銜”、“扣”、“掰”等富于表現(xiàn)力的動詞進行闡發(fā),說明這些動詞逼真地描摹了志愿軍戰(zhàn)士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壯烈的詩篇,引導學生體會志愿軍戰(zhàn)士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再如教毛澤東的詞《沁園春.雪》,教師在詮釋詞句的基礎(chǔ)上加強閱讀訓練,加深對詞中重點語句的理解,如:“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俱往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等詞句,逐步把學生引入壯闊、瑰麗的意境之中,進而體會詞人偉大的革命家的氣魄和胸懷。
二、在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時進行思想教育
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要能動地使它成為教學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如:教于謙的《詠石灰》和文天祥的《過零丁洋》這兩首詩,在介紹于謙高尚節(jié)操和文天祥威武不能屈的事跡時,教師應以熱烈的感情、高亢的聲調(diào)來誦讀講解,以此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使學生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學習有些課文,需要了解作品反映的時代背景和作品的寫作背景。在介紹背景時要運用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注意思想教育。例如教《岳陽樓記》一文,通過教師扼要而動情的背景介紹,讓學生初步了解文章描寫了“遷客騷人”登樓時的兩種不同的“覽物之情”,表達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闊大情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又如教《最后一次演講》,通過教師包含激情的背景介紹,使學生明確:這篇演講詞是聞一多先生用鮮血換來的,表現(xiàn)了他崇高的革命精神。讓我們懷著對烈士無限崇敬的心情來學習這篇演講詞。
一堂課有這樣的起始教學,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三、在剖析文章結(jié)構(gòu)時進行思想教育
文章的結(jié)構(gòu)往往服從于主題。剖析結(jié)構(gòu)要與主題聯(lián)系起來,注意思想教育。例如:教《藤野先生》一文,教師在引導學生弄清明、暗兩條線后,提問:文章在寫了藤野先生這條明線后,為什么還要寫作者的崇高的愛國主義感情這條暗線?問題提出后,先讓學生思考“文章結(jié)構(gòu)與表現(xiàn)主題的關(guān)系”。通過師生雙邊活動,然后明確:文章依據(jù)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zhuǎn)換,巧妙地將作者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相別、相念的過程聯(lián)系起來。文章穿插了很多的豐富的材料,如對清國留學生的不滿,受到學生的歧視,帝國主義電影宣傳的刺激等,從而展示了作者棄醫(yī)從文的復雜背景,使讀者對作者魯迅憂國憂民的崇高愛國主義感情有了全面的認識。通過結(jié)構(gòu)剖析,使學生體會到本文“抒發(fā)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懷念和敬佩之情,并追述了作者當年為國為民而棄醫(yī)從文的思想變化,表達了要同反動派戰(zhàn)斗到底的決心?!边@一深刻的主題,從而使學生受到思想教育。
四、在分析人物形象的過程中進行思想教育
人物,無論是正面的或者反面的,只要運用正確的觀點和方法分析,都能對學生產(chǎn)生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比如教《孔乙己》一文,教師通過對孔乙己形象的分析,再作簡要的概括:孔乙己階級地位和社會地位低下,自命清高、好逸惡勞、窮酸潦倒、麻木不仁、迂腐不堪、自欺欺人,但心地善良。這時教師應讓學生進而明確:作者通過孔乙己這一形象的塑造,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下層知識分子的嚴重毒害,有力地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性,同時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黑暗。通過孔乙己形象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孔乙己的悲劇的必然性以及產(chǎn)生這一悲劇的社會歷史根源;激發(fā)學生對黑暗社會的憎恨以及對新社會的熱愛之情。
下面我們再簡略地比較一下初中教材中“兩個教室的形象”。魏巍的《我的老師》,描寫了作者生活在老師身邊的七件事,全面展示了蔡蕓芝老師愛學生的美好心靈,刻畫了蔡老師是學生慈母的高大形象;都德的《最后一課》通過韓麥爾先生上最后一堂法語課時的情景,刻畫了以為法國老師和他的學生小弗朗士熱愛祖國、熱愛自己國家語言,和對普魯士入侵者的仇恨的愛國者的高大形象。我們分析、比較了這兩位生活在不同國度、不同社會形態(tài)之中的老師形象,使學生在藝術(shù)形象及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染下,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當然,語文課的思想教育不能依賴一朝一夕之功,去追求“立竿見影”。它需要我們語文教師有“潤物細無聲”的耐心,把思想教育融化在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yǎng)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