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萍
【摘 要】高中地理學科雖然是一門文科必修課程,但也帶有一定的理科邏輯,很多學生都覺得這是難以突破的瓶頸,對地理學習望而生畏,相比文科中其他課程而言,重視度較低。
【關鍵詞】高中地理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5.106
梁啟超《少年中國說》中有這樣一段話:“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碧招兄舱f:“教育是立國之本?!睆拇蟮姆矫鎭砜?,若想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關鍵在于教育水平的提高;從小的方面來看,教育則可以把中國少年培養(yǎng)成更高水平的人才。然而現(xiàn)如今很多老師和學生認為地理是一門副科,沒有語數(shù)外等主科重要,加上傳統(tǒng)的高中地理教學模式較為老舊,主要采取的是“填鴨式”教學手段,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差,因此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師應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的地理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高中地理教學成效。
一、創(chuàng)設有效的問題情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思考是學生發(fā)展智力的核心,是學生學會學習的關鍵。學生只有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提高學習效率。鑒于此,廣大教師在教學時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這些問題,進而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我在教學中就時常利用學生認知結構上的矛盾,引發(fā)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以“時區(qū)與日界線”這部分為例,教學時我舉了這樣一個例子:“當一艘遠洋客輪自東向西經過日界線時,恰好其上有一對孿生姐妹降生于日界線兩側,結果先出生的成了妹妹,后出生的成了姐姐?!痹捯魟偮?,學生立刻爭論起來,有的甚至認為是我說錯了。這時,我抓住時機告訴學生:“這都是日界線惹的禍?!睂W生立即興奮起來,紛紛對接下來的教學活動充滿好奇。最后,不但順利完成了教學目標,而且讓學生對地理知識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可謂一舉兩得。
二、恰當運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很多知識如果只是教師一味地生硬講解,效果總不能盡如人意,但利用多媒體進行展示,卻可以讓學生很形象地認識地理現(xiàn)象,從而提高他們對地理學習的興趣。例如,在學習《流域綜合開發(fā)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以長江流域為例》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一組長江的優(yōu)美風景圖片,讓學生近距離感受長江的美,接著再播放一組長江被污染后的圖片,將兩組圖片進行對比,引發(fā)學生對長江的保護意識,在此基礎上再開展有關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策略的探討,便會使本來枯燥的課堂變得豐富多彩,學生學起來也必將動力十足。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多媒體可以播放精美的圖片和形象的視頻,但畢竟只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在教學時,教師必須使用有度,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xiàn)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三、通過實踐帶動書本學習
我們的教育對象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其思維品質和綜合素質各異,不能也無法用一種統(tǒng)一的模式去教育和培養(yǎng)他們。教學活動的目標指向僅僅是預設性目標,已無法與新課程標準的教育理念相適應,而應該將預設性目標和生成性目標相結合,達到教學共性和個性的共鳴與和諧共存。這種理念要從“文本式”走向“實踐式”。如在高中“長江三峽工程”的教學中,我通過“問題激趣法”展開教學:“長江三峽知多少?”學生紛紛從自己的知識儲備中搜尋答案,待引出“可以大量地發(fā)電”,“進行大規(guī)模的移民”,“影響到中華鱘、白鰭豚的生存環(huán)境”等話題后,再根據(jù)問題的難度大小依序認識“長江三峽工程的意義和作用”,“百萬移民及其安置”,“三峽工程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名勝古跡的影響及對策”等教材內容。整個教學過程是通過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將內容自然分成若干個小問題逐步展開,在看書、查資料和相互討論的過程中,化解了難點和重點,并通過師生的辯論和相互補充,極大地豐富了對長江三峽工程的認識。
四、把考試難點融入到日常教學中的方法
當知識的學習告一段落,需要檢查學生的掌握程度,考試就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當課堂教學達到某一進程,需要鞏固所學知識,做作業(yè)就成為一個必需的步驟。然而,在這些司空見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是可以轉變思路,找尋其他用途,挖掘潛在功能的。教師在布置作業(yè)時,應該考慮到地理知識與社會生活和環(huán)境的密切聯(lián)系。要讓學生在完成作業(yè)中發(fā)揮潛能、展現(xiàn)自我。我校多年來始終堅持組織學生進行天文科技活動和野外地質地貌考察活動。高一年級的學生在學習完教材的相關內容后,都有天文觀測和外出考察的作業(yè),把學生帶入大自然,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的是嶄新的場景。曾有一位學生在“地理野外考察實習報告”中這樣寫道:“在太湖大橋3號橋南的公路西側,可以隱約看到地殼運動的結果背斜、向斜和斷層。它們初看與課本上所畫的相差甚遠,經過仔細觀察和老師的指點,最終還是辨認了出來”。學生獲得了與課堂上、書本上完全不同的體驗。在組織學生進行天文觀測時,要求學生對天文望遠鏡視域中的大行星(如木星和土星)進行識別和特征描述,學生感到所看到的情況與教材或天文圖冊上的景象有差別。于是,可引導學生根據(jù)光環(huán)、表面條紋和大紅斑、衛(wèi)星等特征綜合分析,同時要努力避開干擾(如大氣不穩(wěn)定而使得視域中的天體有晃動感)。在觀測過程中學生表現(xiàn)出空前的熱情,體驗到了“發(fā)現(xiàn)”的喜悅。
教育不僅是科學,也是藝術,在新課程改革的時代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呈現(xiàn)出全新的面貌。然而路還很長,我們應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傾注更多的人文關懷,在關注學生內心世界的健康發(fā)展的基礎之上,從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入手,抓好高中地理教學的課前、課堂、課后,從而讓高中地理教學越來越好,煥發(fā)出勃勃生機。
參考文獻
[1]李永紅.新課程背景下問題情景教學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地理教育,2013(S2).
[2]楊大志.新課程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探究[J].地理教育,2013(S2).
[3]李曉艷.新課程改革下如何優(yōu)化高中地理教學[J].學科教育,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