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敏
【摘 要】由于受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高中音樂課程一直被廣大師生所忽視,隨著素質教育的大力推行,對高中音樂教學提出了相應的要求。本文對音樂教師應該如何利用多媒體技術優(yōu)化音樂教學,做出了初步的分析探討。
【關鍵詞】高中音樂 興趣 多媒體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5.039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人才的世紀,我國教育提出了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要求,旨在為國家培養(yǎng)全面、優(yōu)秀的人才,而音樂教學作為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其教育地位是不可取代的。音樂課堂為學生提供了認識美、欣賞美、發(fā)現(xiàn)美的途徑,不僅能帶動學生各項感官的發(fā)展,還能提高學生的整體素養(yǎng),因此音樂課程在教學中發(fā)揮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視的。
但是因為音樂課程不參與高考,所以很多學生在平時的音樂課堂上對于音樂的學習不重視甚至是忽視。再加上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常以放磁帶錄音或聽老師演奏為主,教學方式枯燥、單調,學生更加提不起興趣。多媒體技術是將媒體信息進行綜合處理而集成的一種新信息技術,它代表著一種新的教學模式與思想,在網(wǎng)絡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教師應該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網(wǎng)絡來合理開發(fā)音樂課程資源,積極優(yōu)化音樂課堂教學。
一、創(chuàng)設良好氛圍,激發(fā)學習動機
在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中教師總是先把作品作者、創(chuàng)作背景等一一為學生介紹,這些枯燥的文字往往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加上高中生不像那些專業(yè)音樂學院的學生,他們對音樂的常識了解不多,此時教師若把音樂課當成了作品分析課來上,真正做到認真聽課的學生肯定寥寥無幾。因此在高中音樂課程的學習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課件來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以欣賞的眼光來為學生講授課程,從而增加音樂的趣味性和豐富性。
根據(jù)現(xiàn)在高中生的心理年齡特點,多媒體技術教學所展現(xiàn)的“圖文并茂”“聲像俱佳”等特點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讓學生的視野得到開闊,課堂氛圍也活躍了起來。心理學家羅杰斯曾說過:“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學氣氛,是保證有效進行教學的主要條件?!笨梢娊處熇枚嗝襟w教學將課程導入進行的生動、活潑,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我們在學習課題“俄羅斯民族風情”的時候,很多學生對俄羅斯了解的不多,教師若用單純的音樂播放來代入課程,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因此,教師可利用網(wǎng)絡媒體的豐富資源來制作課件,如在幻燈片里插入具有俄羅斯民族風情的圖片或視頻,激起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在利用準備好的幻燈片大致介紹俄羅斯民族樂派的概況時,帶領學生了解格林卡和“五人強力集團”的代表人物穆索爾斯基等,豐富學生的課外小知識,最后帶領學生一起欣賞兩首俄羅斯民族樂派代表性音樂作品——《荒山之夜》和《卡瑪林斯卡亞幻想曲》。
教師通過多媒體教學將課上的內容以幻燈片的形式展示給學生,減少了板書的內容,提高了課堂效率。將大量的教學內容以圖片、視頻的形式展示給學生,這種“人文性”的教學方式更易于學生接受,激發(fā)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并很快在課堂上產生情感體驗,從而達到共鳴。
二、彌補教學不足,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由于受教學器材和教師能力的限制,在有些教學內容上教師無法達到教學標準的要求,面對這些內容時教師往往一筆帶過,單一的教學形式限制了學生能力的發(fā)展,浪費了較好的課程資源。將多媒體技術運用于音樂教學,可以大大改善這一問題,例如我們在學習“絲竹相和”的時候,在介紹江南絲竹中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引入江南絲竹和廣東音樂,直觀的讓學生觀察到樂曲的力度、速度、音色等,進而運用比較法從流行地區(qū)以及其主要樂器、音樂特點為學生進行形象的分析,提高學生對音樂感受和理解能力。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還可以直觀的為學生介紹江南地區(qū)使用的樂器以及主奏樂器如二胡、笛、簫、琵琶等,通過音頻插入其對應的音效讓學生感受到其活潑、喜慶的樂曲情緒。多媒體技術在很大一定程度上能彌補教學上的不足,增加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深度,從而提高學生在音樂方面的能力。
三、鮮明音樂形象,直觀教學內容
高中生對音樂的鑒賞角度有別于專業(yè)音樂的學生,教師在音樂教學時要注意結合高中生的實際情況,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直觀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音樂。音樂學科存在其特殊性,它的授課方式以音樂分析和鑒賞為主,教師要學會合理運用多媒體來創(chuàng)造良好的音樂情境,使音樂形象更加鮮明,更容易被學生感知和理解。例如我們在學習“ 獨特的民族風”的時候,往往需要教師帶領學生欣賞幾首有代表性的民歌來感受其中的音樂情緒,增加學生對民歌的認識和理解。音樂教科書上有限的配圖,限制了學生的眼界和思維,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視頻讓學生欣賞各個民族的壯麗風光和風土人情,也可通過幻燈片的制作來介紹每個民族獨特的風俗和人文。例如教師在介紹蒙古族的時候可以向學生介紹草原上舉行的“那達慕”大會,感受蒙古族人民淳樸、熱情、粗獷的氣質;在介紹藏族的時候向學生展示西藏的雪山、高原、喇嘛、廟宇、青稞酒等,感受藏族人民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當學生在了解了這些生動的素材后自主的在藝術形象與音樂情感中建立橋梁,易于學生理解音樂和表現(xiàn)音樂,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效率。
四、感染學習情緒,加深情感認知
在音樂教程的設置中為增加學生對祖國音樂文化的了解,激發(fā)其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感,課程編寫內容主要以我國近代和當代社會生活的優(yōu)秀歌曲作品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通過帶領學生進行音樂審美為核心,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教師可以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歌唱祖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等,結合我國“開國大典”“抗日戰(zhàn)爭”時的珍貴影像資料,渲染學生的情緒,帶領學生認識歌曲所反映的時代特點及社會內容,從而幫助學生了解當時創(chuàng)作歌曲的基本特征。
教師還可利用多媒體資源為學生介紹例如中華的文化典籍、科技工藝、道德倫理、文學藝術等,或引用視頻播放解放軍保家衛(wèi)國、英勇抗戰(zhàn)的畫面,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輝煌燦爛,讓學生明白青少年肩負著鑄造民族輝煌,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的重任。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的豐富資源改變學生看待問題的視角,提高教學深度,進而實現(xiàn)教學育人的真正意義。
總之,在高中音樂的教學中,教師要恰當應用多媒體技術教學,充分挖掘多媒體在教學中的優(yōu)勢,同時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正確的使用多媒體,優(yōu)化音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