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璐
【摘要】: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文學最杰出的代表,他在歐洲乃至全世界都享有很大的名聲。《哈姆萊特》作為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作品之一,憑著塑造出的性格復雜的人物形象、構(gòu)建的復雜的人物關(guān)系和營造出的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備受讀者的喜愛。都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就可見《哈姆萊特》的深刻和厚重內(nèi)蘊。哈姆萊特的形象成為了世界文學中著名的藝術(shù)典型之一,他的“復仇王子的命運”引導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進行思考和探究,得出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關(guān)鍵詞】:悲劇命運;人文主義;哈姆萊特
一、生性軟弱還是堅強?
哈姆萊特作為劇中的主要人物,他的性格可以說是復雜多變、矛盾重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這樣的性格影響了他的行為,影響了他的命運。有些人認為,哈姆萊特的性格生來就是軟弱的并且意志薄弱,容易動搖和放棄,所以他優(yōu)柔寡斷,拖延復仇,錯過了復仇的最佳時機,最后只能以和仇人共同毀滅的方式復仇,是他的軟弱性格造就了他的悲劇命運,比如歌德曾評論道“一件偉大的事業(yè)擔負在一個不能勝任的人身上”;但也有人不這么認為,比如,別林斯基說“哈姆萊特是一個生性堅強的人”。但是,無論哈姆萊特的性格究竟是軟弱還是堅強,性格都不是決定他悲劇命運的唯一因素。
二、基督教神學與人文主義的沖突
哈姆萊特所處的時代是基督教神學至上的中世紀。哈姆萊特出生王室,受過基督教神學的教育毋庸置疑,從哈姆萊特相信有鬼魂和地獄的存在,有上帝和天堂的存在,都可以看出。然而,哈姆萊特還在大學里接受了人文主義教育。所以,他的思想是當時占主導地位的基督教神學和在大學里學的人文主義思想的結(jié)合。這兩種思想是互相沖突的,因此,它們時常使哈姆萊特陷入矛盾之中。大學中所受的人文主義教育,使哈姆雷特對“人”抱有美好的看法,使他具有初期的人文主義思想。他認為他的父親老哈姆萊特具備著人文主義中定義的“人”的優(yōu)秀人格,具有優(yōu)美的儀表、文雅的舉動,在行為和智慧上都像一個天使那樣偉大和神圣。老哈姆萊特的鬼魂半夜現(xiàn)身告訴哈姆萊特,他的弟弟克勞狄斯(即哈姆萊特的叔父)趁他在花園午睡時用毒藥毒死了他,并且要哈姆萊特為父報仇。他為父親的被害感到無比憤恨,也恨透了心腸歹毒的克勞狄斯。從此,為父復仇成了他的使命。當他有最佳的機會可以為父復仇,殺了克勞狄斯時,他卻被基督教神學思想拖延,錯失了最佳時機。哈姆萊特當時的內(nèi)心想法是:“他現(xiàn)在正在祈禱,我正好動手;我決定現(xiàn)在就干,讓他上天堂去,我也算報了仇了。不,那還要考慮一下:一個惡人殺死我的父親;我,他的獨生子,卻把這個惡人送上天堂。啊,這簡直是以恩抱怨了。他用卑鄙的手段,在我父親滿心俗念、罪孽正重的時候趁其不備把他殺死;雖然誰也不知道在上帝面前他的生前的善惡如何相抵。可是照我們一般的推想,他的孽債多半是很重的?,F(xiàn)在他正在洗滌他的靈魂,要是我在這時候結(jié)果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國路是為他開放著,這樣還算是復仇嗎?不!收起來,我的劍,等候一個更殘酷的機會吧……”這是哈姆萊特最佳的報仇時機,但是,基督教神學相信人通過向上帝悔罪,便能得到上帝的寬恕,死后靈魂可上升天堂;而一個作惡之人,如果不能及時向上帝懺悔,得不到寬恕,也就得不到拯救,死后靈魂便墮入地獄。哈姆萊特不愿就這樣草率地成全克勞狄斯上天堂,結(jié)果沒能立刻復仇,才有了他最后被害,與仇人共同毀滅的悲劇命運。
三、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
對哈姆萊特來說,為父報仇,不僅僅是個人問題,還是關(guān)系到整個國家和社會的問題?!斑@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唉,倒霉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哈姆萊特知道,這是一個沉重的擔子,他將面對很多問題,比如,他的仇人是如今的國王,有著掌控全國的權(quán)力,還有著一顆奸邪狠毒的心,自己的力量能否成功為父報仇,重整乾坤?“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钡拇_,如果他復仇失敗了,他就是死亡的命運;如果他為了平安地生存下去不為父復仇,那么父王的死的真相不能被世人知道,自己也無法重新奪回整個國家,無法實現(xiàn)重整乾坤的抱負,這樣的抉擇真的令他倍感壓力。他也困惑過,鬼魂說的話究竟是真是假,他絕對不能就這樣貿(mào)然行動,他需要求證,他在克勞狄斯和王后觀看的戲劇中故意加了一段類似他的父王被叔父毒害的場景,他窺察克勞狄斯觀看那一幕的神色,探視他的靈魂深處,發(fā)掘他內(nèi)心的隱秘,最后確定父親的鬼魂所言屬實之后,他才決心為父報仇;他不敢也不能將鬼魂告訴他的一切告訴任何人,只能獨自一人保守住這個秘密,無人可以商量,只能裝得瘋瘋癲癲,用一些方法來刺探他的叔父,一步步地調(diào)查父親死亡的真相。整個戲劇中,哈姆萊特始終處于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中,他內(nèi)心的沖突使他備受折磨,也使他命運的悲劇性充分體現(xiàn)。
四、復雜痛苦的內(nèi)心斗爭
哈姆萊特本該是一個在大學里無憂無慮地學習的王子,但是,命運使他所處的幸福家庭徹底破滅了。戲劇開場就是一片混亂的場景,他親愛的父親突然死了并且新喪未久,他的叔父就登基王位,還冠冕堂皇地宣告他與舊日的長嫂、當今的王后結(jié)為夫婦,讓殯葬的挽歌和結(jié)婚的笙樂同時并奏,用盛大的喜樂抵消沉重的不幸。當時,哈姆萊特已經(jīng)從父親的鬼魂那得知父親死亡的原因,他面對他的叔父與他母后的亂倫,看著他母后竟能如此之快地從失去前夫之痛中恢復過來,快速投入另一男人的懷抱,他熱愛并且尊重的高尚的美好的母后竟然使他覺得可笑和悲哀,當他聽到好友霍拉旭說他是來參加他的父王的葬禮時,他說“請你不要取笑,我的同學,我想你是來參加我的母后的婚禮的”。他那諷刺的話語可見他內(nèi)心對他的母后與已故父親之間的愛情的懷疑和失望,他對那樣美好的母后是多么的失望!曾經(jīng)在他眼中,父王和母后的愛情是多么令人羨慕,但是,父王新喪不久,母后就嫁給叔父,親情、愛情、真心都變得那么單薄和虛假。哈姆萊特對他的母后有著正如“俄狄浦斯情結(jié)”的情感,他非常愛他的母后,但他的母后令他覺得可恥,淫欲和肉欲讓他的母后做出了如此亂倫之事,他內(nèi)心極度不愿這樣看待他愛的母后,內(nèi)心有著復雜的斗爭和掙扎,但是,他諷刺他的母后“你的行為可以使貞節(jié)蒙污,使美德得到了偽善的名稱,使婚姻的盟約變成博徒的誓言一樣虛偽?!彼哪负蟛皇?,他的叔父弒兄娶嫂,他身邊的人背叛他,哈姆萊特覺得他相信的世界崩塌了,他說“丹麥是一所牢獄,世界也是一所牢獄,而丹麥是其中最壞的一間”,他眼中看到的一切都是那么骯臟、陰險,使他憂郁的心靈更加痛苦煎熬,使他的神經(jīng)更加承受不了打擊,他就像真的瘋了一樣,說著瘋言瘋語,發(fā)泄他對當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
總結(jié)
《哈姆萊特》這部作品非常受歡迎,其中的“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等臺詞成為傳世的經(jīng)典,哈姆萊特這一復雜的人物形象也在歐洲文學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復仇心理、悲劇命運始終值得讀者去細細品味。讀者們也可從莎士比亞的文字中更好地去了解這個優(yōu)秀的戲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