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的傳統文化意蘊

      2016-05-30 10:48:04欒淳鈺姜震
      廉政文化研究 2016年5期
      關鍵詞:戰(zhàn)略布局四個全面傳統文化

      欒淳鈺 姜震

      摘 要:“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戰(zhàn)略思想的重要內容,既閃耀著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思想光輝,又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理念元素。剖析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尚和合”、“重民本”、“求大同”;“取乎其上”、“持之以恒”、“群策群力”;“公正執(zhí)法”、“禮法結合”、“與時俱進”;“政者正也”、“清正廉潔”、“知行合一”等寶貴理念,探究“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的傳統文化意蘊,既可以推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又可以進一步貫徹落實、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

      關鍵詞:“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170(2016)05-0068-09

      “四個全面”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zhàn)略布局,它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總目標,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保障,以“全面從嚴治黨”為關鍵,其指向明確、邏輯嚴密、條理清晰、主次分明,作為黨和人民在新時期治國理政的宏偉藍圖與著力方向?!八膫€全面”戰(zhàn)略布局是歷史性與現實性的統一,其既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當今時代的應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基礎上長期發(fā)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盵1]因此,在探討“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時,我們不僅要從理論與現實兩個緯度進行探討,更應具備歷史眼光,透析“那些縈回于人們頭腦中的傳統”[2]696,并分析“四個全面”在傳統文化層面的“深厚的文化底蘊”[3]、精神觀照與現實突破。這樣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以及進一步貫徹落實、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一、“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的哲學意蘊

      文化本身是一個動態(tài)的概念,是一個歷史的發(fā)展過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時代特征。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中傳統哲學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的萌芽、形成與確立,并不是單獨、片面、靜止的,而是聯系、全面、發(fā)展的,其是在立足世情、國情、黨情的“變與不變”的實際情況基礎之上,“承繼著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基因,承繼著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探索中所形成的主客觀條件和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承載著近代以來中國歷代仁人志士奮斗探索的光榮與夢想”[4]。由此可見,“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的提出與確立,以及其自身是繼承與發(fā)展、理論與現實、時間與空間的有機統一,承載著深厚的中國傳統哲學的世界觀、方法論與認識論意蘊,既有延續(xù)性,又有全面性,其中內含著對傳統哲學中聯系、發(fā)展,因勢而謀、因勢而動、因勢而進等思維方法的精神觀照。同樣,“四個全面”自身之間也彼此聯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構成全面性、完整性、穩(wěn)定性的有機戰(zhàn)略布局。

      其一,“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是黨和國家治國理政實踐經驗的總結與提煉。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領導廣大人民群眾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不斷深化認識、全面把握“三大規(guī)律”①的基礎上,逐步完善、形成、確立全面發(fā)展的思想。從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號召,到2007年,黨的十七大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改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12年,黨的十八大則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兩個全面”的戰(zhàn)略目標。再到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三個全面”的邏輯聯系,為“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埋下伏筆。直至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調研時正式提出“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由此而觀之,“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的確立是在對原有戰(zhàn)略布局辯證否定基礎上,因勢而謀、因勢而動、因勢而進,提出的適應時代發(fā)展要求的戰(zhàn)略布局。同樣,“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是理論與實踐、繼承與發(fā)展、時間與空間的辯證統一,其與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fā)展觀一脈相承,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豐富與創(chuàng)新。此外,可謂認識世界就是認識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決矛盾。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又一次指出我國的主要矛盾沒有變,“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是基于當前我國主要矛盾基礎之上,直面并應對“經濟增長總量和人均落后、先富之后與共富、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黨面臨的一系列考驗和危險,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司法不公以及依法治國方略落實不夠,民主、法治有待加強等具體矛盾”[5]的要求和體現。

      其二,“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富有嚴謹的內在邏輯與完善的規(guī)則系統。聯系觀與發(fā)展觀,乃中國傳統哲學的重要思想觀點與思維方式,也是重要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八膫€全面”戰(zhàn)略布局的提出與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具有內在一致性,且契合民族習慣與文化心理。從“四個全面”的內在聯系來看,每一個全面是一個系統,四者又處于“目標-途徑”的動態(tài)系統中,且又以四者彼此互動來實現著系統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提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總目標,在這個總目標的指引下,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6],共同助力建成小康社會,并且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保障。其中,改革既是動力,也是路徑。全面深化改革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齊頭并進,促進黨的自我革新,并始終貫穿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依法治國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保障;依法治國的首先環(huán)節(jié)又是要從嚴治黨,可見,全面依法治國與全面從嚴治黨辯證統一。同樣,《荀子·哀公》有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圍繞著的一個核心問題便是“民本”問題。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目標最能體現單個國家與人民群眾的辯證統一關系。此外,“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文明等各領域的全面的整體性領域,而且,“四個全面”的戰(zhàn)略布局承上啟下,在實現中華民族“兩個一百年”的節(jié)點上,又隸屬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系統。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尚和合”、“重民本”、“求大同”

      “小康”一詞最早見《詩經》中:“民亦勞止,汔可小康?!贝颂帯靶】怠敝饕侵该癖娂彝ド罘矫娴膶捲0踩??;诖耍覀儾浑y發(fā)現中國傳統文化有“重民”的思想元素,而把重民思想發(fā)展到頂峰的當屬戰(zhàn)國時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他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為邦本,國之中,民為重”。中國共產黨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政黨,人民不但是“邦本”,也是“黨本”。如何做到“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關切。回顧過去,繼鄧小平同志在與日本訪問團交談時,第一次用“小康”來描述中國未來20年的發(fā)展前景之后,黨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明確了黨的建設方向。而黨的十八大在報告中鮮明做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部署。從“建設”到“建成”,這一字之差,不僅是中共的莊嚴承諾,也是中國夢實現的曙光,更體現了中共建成小康社會的堅定信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不斷深化的今天,黨和國家要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然需要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吸取各朝代的經驗與教訓,以視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參考。

      其一,“尚和合”,追求“五位和諧”的全面小康。中國文化有著獨特的思維方式,這集中體現在中國傳統的“和合”文化中?!昂秃稀币辉~最早出現于先秦文獻《國語·鄭語》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和合,系為一詞,內涵和諧、共生、融合以及全面的理念與目標。尚和合的社會治理目標,不僅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寶貴的精神資源,也是當代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指導思想與價值導向。當然,正如孟子所言,“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即搞好耕種,減輕賦稅,便能使人民富足安康??梢姡娼ǔ尚】瞪鐣那疤岷突A,必然在于生產力的發(fā)展。同樣,《詩經·大雅》中的“小康”概念是獨具中國特色的。從狹義上看,它代表了一種人民的生活水平,即“富有不足,溫飽有余”,從廣義上看,它還涉及了政治、文化、生態(tài)等諸多領域,亦側重于一種和諧狀態(tài),并追求可持續(xù)發(fā)展。譬如,荀子的《王制》中有言:“草木繁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泵献釉凇豆讶酥趪病分幸蔡岬剑骸安贿`農時”,“不入洿池”,“以時入山林”等理念,可以實現谷物材木的不可勝食用,進而“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其中蘊含宇宙之和、天人之和以及人際之和等理念。眾所周知,社會是由個體的人組成,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固然離不開諸多經濟、政治、文化、生態(tài)等客觀因素,而且,其必然需要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追求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由此,我們要“尚和合”, “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實現“五位和諧”,最終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面小康社會。此外,和合文化所提倡的“和而不同”、“協和萬邦”等理念,也啟發(fā)黨和國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程上,要走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和平發(fā)展之路,為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營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

      其二,“重民本”,切實解決好民生問題?!懊癖尽币辉~源于《尚書》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和《春秋轂梁傳》的“民者,君之本也”??梢?,中國傳統民本思想源遠流長,“從盤庚的‘重民、周公的‘保民到孔子的‘愛民、孟子的‘貴民、荀子的‘民水君舟”[7],以及古代先賢將人作為“三才”之一,與天地并提,等等,均體現出古代治國理政中高度重視民眾的地位和作用。同樣,中國共產黨歷代中央集體深受傳統民本思想的滋養(yǎng),都高度重視民本思想,譬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以人為本”等等,是中國共產黨對傳統民本思想的升華。當今,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將其視為“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的目標,這必然離不開對傳統民本思想的弘揚。根據傳統民本思想的經驗教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關鍵的主題乃民生問題,最艱巨的任務在“三農”。沒有農業(yè)、農民、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面的小康。黨和國家,尤其是廣大黨員干部同志要時刻謹記民本思想,要幫民忙、解民困、辦民事,特別是相對貧困地區(qū),黨和國家要給予相應的政策扶持,做到精準扶貧、科學治貧,有效脫貧。此外,傳統民本思想的局限性也為治國理政提供了教訓警示。譬如,傳統民本思想中,存在“民本”與“君本”、“民本位”與“官本位”的內在矛盾,這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很好的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以民為本”?;诖?,黨和國家要引以為鑒,實現從“子民”到“人民”,從“要民服務”到“為民服務”,從“為民做主”到“人民當家作主”的轉變,重民、愛民、富民,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君為民設,民貴君輕,君民共生。

      其三,“求大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抖Y記·禮運》中關于“大同”的解釋存有“天下為公”、“講信修睦”、“人不為己”、“長幼壯老皆有所歸”等理念。顯然,“大同社會”已經明顯超越了“大道既隱,天下為家”的“小康社會”,而成為古代先賢追尋的最高的社會形態(tài)。“大同社會”最顯著的特征便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核心思想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互助精神。這種大同理想,在漫長的中國古代社會和革命年代,激勵著無數的仁人志士、革命烈士為此目標而不懈奮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屬于“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的目標子系統,而“四個全面”又隸屬于更大的系統,那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傳統社會的“大同”思想,既是“和而不同、協和萬邦的價值理念”,又是“傳承文明、萬世太平的民族精神”[8],更是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涵養(yǎng)和價值導向。由此,我們可以批判汲取,并倡導宣傳“求大同”的理想,來助推“中國夢”的實現。一方面,自古以來,“大同”理想的中華民族歷代追求的理想社會,也是中華兒女的至誠心愿,這種社會愿景更易于被認同,可以最大限度凝聚社會共識,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群眾基礎。另一方面,“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大同理念,其蘊含著明顯的社會公平正義色彩。黨和國家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國夢”過程中,更加注重公平正義,實現資源共享,克服貧富差距,讓廣大民眾有尊嚴、有品位、有幸福感地生活著,才會從根本上激勵人民群眾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此外,“中國夢”,不僅是強國夢、公平夢,更是幸福夢、和諧夢。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僅是物質生產力的極大豐富,還需要人們精神境界的極大提高。廣大民眾要秉持“兼愛”、“親親”、“愛物”、“己不欲、勿施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原則,助推國家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高度發(fā)達的“中國夢”。

      三、“全面深化改革” 與“取乎其上”、“持之以恒”、“群策群力”

      關于改革理念,并非陌生。早在兩千多年前,《周易·系辭下》中有言:“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庇伞抖Y記·大學》中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演變而來的成語“日新月異”,也是在倡導一種人類不斷發(fā)展和改革的精神。中國數千年歷史上存在各式各樣的變法、維新、改良、改制等,也都不乏改革的元素。簡單來講,事物在發(fā)展到某個極點的時候,便想到要進行適時適地的變化,在更新、變化之中追求通達。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對“全面深化改革”的注解一樣: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的確,社會主義社會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9]69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改革就如同日月星辰的演變軌道,需要不斷地進行,永不休止。宋代理學家程頤也曾說:“事之當革,若畏懼而不為,則失時為害?!比嫔罨母锏膽?zhàn)略布局與中國傳統文化中改革的觀點不謀而合。那么,如何讓改革為社會發(fā)展注入更大的活力與動力,便成為當下極為重要的課題?;诖?,我們可以簡單回顧總結歷代的改革變法,以從中獲得相關經驗與借鑒。

      其一,“取乎其上”,制定明確的目標。宋朝葉適在《水心別集·十五·終論》中說:“論立于此,若射之有的也,或百步之外,或五十步之外的必先立,然后挾弓注矢以從之?!敝v的是射箭時要先找準目標,明確方向,同樣,做人與做事也是同一個道理??v觀古今的改革,明確的目標意識是各個改革家在改革伊始所共有的特點。從春秋時期的管仲“相地而衰征”再到明代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攤丁入畝”,且不論最后的結果如何,改革家的目標意識卻是所必須具備的。當今,解決所存問題關鍵是發(fā)展,而新形勢下的發(fā)展問題離不開改革。改革便需要明確的政治定位和目標。當然,如何進行改革定位與確立目標,以及找準改革的著力點,亦可以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鬃釉裕骸叭『跗渖希煤跗渲?;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同理,黨和國家在制訂改革目標之時,要在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的基礎上,適時制訂長遠性與階段性相結合的改革目標,保證改革的進行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譬如,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所確立的“總-分”型改革目標,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并確立到2020年要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huán)節(jié)改革上取得階段性、決定性的突破。此外,歷史上的正反經驗教訓告誡后人:成功的改革必然是全面的改革。因此,我們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按部就班、穩(wěn)扎穩(wěn)打,實現改革的目標和改革的路徑有機統一,追求經濟、政治、文化、生態(tài)以及社會各領域全面改革,最終取得改革的全面勝利。

      其二,“持之以恒”,堅定改革的決心和定力。縱觀歷史,改革成功者居少,失敗者居多。戰(zhàn)國時期唯一稱之為改革成功案例的“商鞅變法”,最終也是讓商鞅付出了五馬分尸的代價,而王安石、張居正、康有為等人的變法則均以失敗告終。當今,黨和國家必須從歷代變法中吸取教訓,并引以為戒。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變法的成功率如此之低呢?眾所周知,改革是一場新與舊、落后與進步之間尖銳的斗爭,改革的阻力不可避免的,而且這種阻力還往往相當強硬。以商鞍變法為例,雖然商鞅本人是以悲劇告終,但這次變法卻成功了。變法之所以成功,離不開商鞅無所畏懼的斗爭精神和持之以恒的變法決心。反之,在改革逆境之時,改革者心灰意冷,斗志減弱,擔心“禍患及身”,“俱讒畏禍,不敢挺然當國家之事”,最后導致改革失敗的沉痛教訓在改革史上是不乏其例。[10]因此,改革者的定力與決心以及改革的內在條件是否成熟,才是改革成功與否的決定性因素。基于此,我們在“全面深化改革”關鍵時期,要堅定改革的決心和定力,持之以恒,在走完前半程路途之后,我們要進一步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我們完全有理由、有信心堅信,“全面深化改革”在傳統文化的涵養(yǎng)與黨和國家具有前瞻性與堅定性的領導下,一以貫之,定會不斷開創(chuàng)繼往開來、薪火相傳、與時俱進的壯闊前景。

      其三,“群策群力”,保證改革的合力。眾所周知,根據恩格斯的“歷史合力論”①,我們明確:正是個體意志和群體合力的統一推動著歷史不斷向前發(fā)展。同樣,改革,只有符合民意,得到人民的支持的改革,才能有堅實的群眾基礎和雄厚的社會基礎,亦會激發(fā)人民的創(chuàng)造力和建設力,實現改革的順利實施,否則改革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正可謂“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逼┤?,商鞅變法的“廢井田,開阡陌”的措施,就滿足了人們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需求,通過承認農民對土地擁有所有權、收益權和轉讓權,獎勵墾荒,贏得了社會中下層人士對改革的支持,自然會贏得民眾的積極支持并推動變法運轉,加速變法的成功。反之,譬如,王安石變法,不顧人民大眾利益,也找不到與人民利益的結合點,必然容易失敗。[11]因此,黨和國家在全面深化改革之際,一定要肯定人民的主體地位,為了群眾、依靠人民,充分運用“從群眾來,到群眾中去”的方法,引導、激勵人民做改革的推動者、評判者,并實現改革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力爭創(chuàng)造主體與價值主體的統一,這既是古代變法改革的重要經驗之一,也是豐富和發(fā)展了“歷史合力論”中主體意志和群體合力推動社會發(fā)展的思想,更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須長期遵循的基本原則。此外,俗話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當今全球化時代背景下,人們的思想觀念日益多元、多樣化,這就需要構建相應的學習規(guī)章、行為規(guī)范、約束機制、實踐程序以及評價標準等配套制度體系,來凝聚改革共識,實現群策群力,實現全面改革的目標。

      四、“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與“公正執(zhí)法”、“禮法結合”、“與時俱進”

      《荀子·君道》中有言:“法者,治之端也?!钡拇_,中華民族有著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從戰(zhàn)國時的“萬事皆歸于一,百度皆準于法”到今天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數千年的法治實踐推動中華民族不斷地砥礪前行。法律是人民社會生活實踐中的最低準繩,唯有每一個社會人遵法守法,社會才能正常運行與發(fā)展,但在中國不同的傳統文化派別看來,受法律制約的群體卻不盡相同。在古代是“以法治國”,“以法治國”是用法律來管理國家,法律作為一種工具,往往缺失了制約使用工具的主體的功效,是一種傳統的“人治”主義的法律觀念。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講求的“依法治國”,講求治理國家的方式、方法必須符合法律的規(guī)定,這是現代的控權主義的法律觀念。當然,文化的傳承性,使傳統法律思想中的“公正執(zhí)法、禮法并用、與時俱進”等思想已滲透沉淀在中國文化的骨髓中,潛在地影響著當今人們的思維方式和法律生活,也為法治理念提供了歷史文化土壤。因此,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我們可以從中國古代的法律思想的得與失中汲取經驗教訓。

      其一,公正執(zhí)法,保證社會公平正義。在傳統法律文化中,有的學者認為法律只適用于被統治階級,統治者則可以逍遙于法律之外,在《三國志》中,郭嘉為曹操開脫時提到的“法不施于尊者”便是這一類型的代表。而在另一部分人看來,比如,《韓非子·有度》中有言:“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白虎通義》記載“公之為言,公正無私也。”此處的法律則適用于所有階級,體現了中國傳統法律思想所追求的公正執(zhí)法的價值理念。很顯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選擇的是后者,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追求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無論是對守法者,立法者還是司法者來說,只有真正做到全民守法,我們才能真正實現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抓手和助推器。而在法律的執(zhí)行上,那就是需要追求法律執(zhí)行的“公平”、“公正”性。比如《晏子春秋·內篇》中“誅不避貴,賞不遺賤。舉事不私,聽獄不阿”與《漢書》中“誅惡不避親愛,舉善不避仇仇”所追求的是完全一致的。同樣,據《鄧析子·轉辭》記載,春秋時期的法家代表人物鄧析提出“事斷于法”,主張以法來判斷人們言行的是非曲直,體現出依法辦事才是公正執(zhí)法的重要體現和保障。此外,執(zhí)法官吏也將直接影響法律實施的公平。為此,法家很重視吏的作用,主張“明主治吏不治民”的原則,嚴格執(zhí)法官吏的法律責任,從嚴治吏。《云夢秦簡》中將“明法律令”或“不明法律令”作為區(qū)分良吏和惡吏的標準。而且,為保證吏執(zhí)法無私,還規(guī)定了地方官任職回避制度。這都為當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現公正執(zhí)法,保證社會公平正義,提供有力借鑒。

      其二,禮法結合,追求內外雙管齊下。在法治與德治的關系上,中國傳統法治文化存有“陽儒陰法”的主張?!瓣柸尻幏ā笔菑奈鳚h漢武帝時期實行的封建思想制度,這是一種外松內緊的統治策略,表面仁政,實際法治。其中,最為著名的觀點便是董仲舒的“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瓣柸尻幏ā钡牟呗噪[含兼容并蓄的政治心態(tài),避免了儒家的柔弱與法家的嚴酷兩個極端,而且凸顯“誅心”比“誅形”更重要,就此成為較為成熟的治國方略。同樣,“禮法并用”是中國傳統法律思想的重要特點。周公制禮,以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成就了40余年刑措不用的成康之治。隨著禮崩樂壞,周的衰落,出現了以禮治國還是以法治國的激烈爭論和斗爭。戰(zhàn)國末期的荀子在繼承儒家思想的基礎上,結合了法家的思想,改造了儒家的“禮”和法家的“法”,對禮治作了全面系統的闡述,對禮、法關系也有了一定的認識。他主張治理國家要“隆禮重法”,禮法并用。他認為“治之經,禮與刑”,“以善至者待之以禮,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由此,類似“陽儒陰法”、“隆禮重法”的傳統治國理念,固然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這也啟發(fā)我們:只有“德”與“法”共同作用,才能實現良好的治理效果。正如孟子所言:“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叭嫱七M依法治國”的過程中,黨和國家要吸取傳統文化中“陽儒陰法”、“隆禮重法”的經驗教訓,堅持“法治為主,德治為本”的原則,繼續(xù)推進“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方針,將“依法治國”作為最根本的治國方略,使“依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互促進,實現內外結合、形神兼?zhèn)?、剛柔相濟、標本兼治的效果,進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其三,與時俱進,實踐中優(yōu)化補充。孟子曾曰:“彼一時,此一時也?!蓖瑯樱秾O子兵法·虛實篇》中有言:“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瘪R克思也曾說過,“每個原理都有其出現的世紀?!薄胺伞弊鳛樯蠈咏ㄖ?,必然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而發(fā)展。同樣,隨著技術發(fā)展,社會進步,人們在實踐中不斷遇到新問題、新情況、新要求。譬如,從彭宇案反映出的老人跌倒扶不扶的問題,到內蒙古“呼格案”的誤判錯判問題,這都折射出黨和國家提出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性與急迫性。然而,基于法律的產生方式、實施方法,法律所具有邏輯性和穩(wěn)定性特點,法律對于不斷發(fā)展的社會實踐的調整具有一定的滯后性??梢?,時代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黨和國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歷程中也要銘記古人“通其變,天下無弊法;執(zhí)其方,天下無善教”中的教導,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實踐創(chuàng)新與法律改革之間的關系,實現立法、執(zhí)法、司法的與時俱進、優(yōu)化補充。黨和國家,既要“堅持改革決策與立法決策結合,立法做好頂層設計、引領改革進程、推動科學發(fā)展”[12],又要實現執(zhí)法的內容、程序、手段以及權限等的優(yōu)化、更新,還要不斷完善相應的實施、監(jiān)督制度,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wèi)者。在這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避免兩種傾向:一種傾向是實證主義和分析法學派認為的法律的“萬能主義”;另外一種傾向是法律現實主義和社會法學派的法律的“虛無主義”。黨和國家及其相關立法部門要立足實踐、結合現實,堅持“主體客體化,客體主體化“的原則,實現法律改革、優(yōu)化過程的主體與客體有機結合,社會實踐要求與法律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動態(tài)平衡。

      五、“全面從嚴治黨”與“政者正也”、“清正廉潔”、“知行合一”

      《左轉·莊公十一年》中記載,“禹、湯罪己,其興也悖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v覽歷史風云事跡,細數歷代王朝興衰,我們驚奇發(fā)現歷代王朝創(chuàng)造繁榮的過程極為相似,其衰亡也經歷了驚人相似的軌跡。概言之,歷代王朝的興衰與王朝最高權力的擁有者——“天子”,有極其密切的關系。雖說,如此的歷史傳統和掌權模式暴露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或皇權集中的古代社會的局限性,但是,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領導集體的重要性。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成功與否,與黨的建設關系密切。從嚴治黨又是黨的建設工作的核心,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以來,從毛澤東到習近平,黨的歷任領導集體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均通過不同的理論闡述,以各異的實踐方式,從較大程度上突出從嚴治黨的重要性。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從嚴治權、從嚴治吏等“治黨”思想理論、機制方法與實踐活動等,不斷創(chuàng)新、豐富和發(fā)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在反腐倡廉體系、權力約束機制、黨員自律條例等理論制度,以及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等實踐活動方面的創(chuàng)新,把從嚴治黨發(fā)展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新時期所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新事態(tài),勢必要求從嚴治黨的理論與實踐在批判繼承先人經驗教訓,尤其是古代“治國先治吏”的優(yōu)良傳統基礎上,進一步進行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并創(chuàng)新性改造。

      其一,潔身自好,堅持“政者正也”的標準。《大學》開篇提及“三綱領八條目”,其之間存在結構嚴密、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的邏輯關系,內隱古人“內圣外王”與“修齊治平”的治國理政文化??鬃釉唬骸罢撸?。子帥以正,孰敢不正?”[13](《論語·顏淵》)孟子也說:“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保ā睹献印けM心上》)可見,為政者治國理政在于先正己后正人,潔身自好、克己復禮,做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才能實現政治清明和民風淳樸,達到“眾星拱之”的局面。中國共產黨的從嚴治黨理念,事實上也遵循了中國古代先賢的“欲明人者先自明,欲正人者先正己”古訓,這與當代的“打鐵必須自身硬”的箴言有異曲同工之妙。當然,“從儒學自身的理路來看,對于修身實際上有兩種鍛造路徑:一是尊德性,這是發(fā)明本心,反身內求的路徑;二是道問學,這是格物致知,以問學證道的路徑?!泵鞒韺W家王陽明曾說過:“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說的也是克制內心欲望的艱難性和重要性。中國共產黨在從嚴治黨的修身方面,也要借鑒內外兼修的理路,既要格物致知,批判繼承先人治國理政學問,又要反求諸己,將道德規(guī)范化為內在自覺,達到“正己”、“硬身”,進而才能管好黨員干部、管好各級組織,使“先鋒隊”本色遍及全社會。

      其二,從嚴治吏,樹立“清正廉潔”的作風。“治國先治吏”,古代遺存大量治吏條例,譬如《置吏律》、《效律》以及《行書》等均屬于管理官吏的專條。從嚴治吏關鍵是“嚴”,“嚴”字涉及修身、用權、律己,其體現莫過于清正廉潔。清正廉潔是古代為官從政者的重要道德規(guī)范,而且古人已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真理,明確居安思危,克服驕奢淫逸的重要性,可謂,當官之法,惟有三事:“清”、“慎”、“勤”。其中“清廉”實屬首位。古代頗有為官以“嚴”當頭、清正廉潔的智者,譬如,海瑞的剛直不阿,包拯的清正廉明,明代名臣于謙的清白為官等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清正廉潔的典故皆為當今為官者樹立榜樣。那何以實現清正廉潔?儒家主張“臨大利而不易其義,可謂廉矣?!笨梢姡瑥恼咭ダ麘蚜x,一方面要謹記克勤克儉的基礎標準,另一方面要懷揣“以義制利”的道德操守,如此一來,為官者才能做到清正廉節(jié),銘記不敢貪、不能貪、不想貪。當今提倡從嚴治吏,涉及對誰嚴,誰來嚴,怎樣嚴,嚴什么等問題,具體而言,要對當政為官者嚴,由為官者自我嚴格要求與民眾嚴格監(jiān)督相結合,并配有相應的獎懲制度和機制,在思想教育上從嚴、組織管理上從嚴、作風建設上從嚴、內外監(jiān)督上從嚴等,都是在批判繼承傳統為政文化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同樣,嚴以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嚴以律己,方能樹榜樣、揚正氣、立威嚴;嚴以用權,故能守清廉、遏腐敗、求流芳。當今為官者要參照古代清正廉潔的榜樣,謹記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反腐倡廉必須常抓不懈,拒腐防變必須警鐘長鳴”的告誡,嚴格堅持“兩袖清風”為標準,“努力塑造清正廉潔的形象,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14]153-154,立志追求“名節(jié)不墮”、“剛正不阿”、“流芳百世”的至高境界。

      其三,榜樣示范,實現“知行合一”的形象。從歷史上看,歷代立業(yè)揚名的人物之所以能穩(wěn)坐江山、成就偉業(yè),莫不是率先垂范、身體力行、講信修睦、知行合一。[15]儒者朱熹形象地將“知”與“行”喻為“目”與“足”之間的關系,據《答程正思書》中記載:“知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論先后,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本椭祆涠裕芍^知先行后,而又知難行易,躬身力行方可“行其所知”,并能“驗其知至”。當今提倡全面從嚴治黨,我們重溫古代的“知行觀”,便是提醒執(zhí)政者在“知”的基礎上更要重“行”,樹立“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良好形象。當然,中國共產黨來自于無產階級的先進分子,黨與人民群眾有著天然的聯系,廣大人民群眾是黨的社會基礎、立黨之本、執(zhí)政之基。所謂“知先行后”,必然需要共產黨密切聯系群眾,時刻保持黨和民眾的血肉聯系,做到從群眾中得“知”,到群眾中“踐行”,并由群眾驗“行”。此外,“自古以來,在做人立德、為官從政的各種條件中,始終把‘言語忠信,行為篤敬的道德行為擺在重要位置?!盵15]孔子也提出:“良無信不立”[11]《論語·子貢》“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也”[11]《論語·為政》,把“信”作為“治民之至道”。正所謂“為政必以風化德禮為先,風化必以至誠為本”。然而,當今許多官員對民眾失信于言、失信于行、失信于真,這是在從嚴治黨過程中要嚴厲治理的現象。廣大領導干部自身也要提升覺悟,以身示范,言必信、行必果,講信用、守信譽,重言諾、諾必踐,高度重視在人民心目中誠信之德,真正提升黨的公信力、創(chuàng)造力、凝聚力、戰(zhàn)斗力,使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堅強領導核心,建設一個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的中國。

      總之,“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xù)和發(fā)展,當代中國思想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傳承和升華。”[16]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涵養(yǎng)、滋潤著“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當今,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關鍵時期,黨和國家要充分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寶貴資源,應用于、服務于、滲透于“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的落實與推進,“知行合一”、“群策群力”、“禮法結合”,“重民本”、“尚和合”、“求大同”,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新發(fā)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飛躍、黨治國理政方略的新創(chuàng)造,共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2-26.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江珮.“四個全面”戰(zhàn)略中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J].傳承,2015(11):42-45.

      [4] 朱炳元.論“四個全面”的內在邏輯[J].長白學刊,2015(5):1-4.

      [5] 王國敏,陳加飛.“四個全面”戰(zhàn)略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新成果[J].理論學刊,2015(8):4-10.

      [6]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

      [7] 劉彤,張等文.論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對傳統民本思想的傳承與超越[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2(12):104-109+154.

      [8] 肖群忠,楊建強.論中國夢的“大同”文化根基[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6):59-65+2.

      [9]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 顧奎相,陳涴.中國古代改革成敗論[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3):57-61.

      [11] 張美蘭,陳佰江.回眸中國古代的改革及啟示[J].現代經濟信息,2012(15):213-214.

      [12] 李適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幾點思考[J].中國人大,2013(12):34-38.

      [13]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4.

      [14] 人民論壇編.決策內參:第一言論[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

      [15] 楊宗建.論朱熹的知行關系思想——兼論中國傳統文化與新時期官德建設[J].寧夏黨校學報,2013(4):85-88.

      [16] 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25.

      責任編校 王學青

      猜你喜歡
      戰(zhàn)略布局四個全面傳統文化
      “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中蘊含的治國理政思想分析
      青年時代(2016年28期)2016-12-08 15:16:30
      試論“四個全面”戰(zhàn)略與中國夢的關系
      文教資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4:02:13
      關于“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融入“概論”課教學的幾點思考
      大學教育(2016年11期)2016-11-16 19:57:13
      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與新媒體發(fā)展的關系探析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8:14:22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43:28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2:24
      中國影視劇美學建構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主義的和諧思想融合
      “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之于中國社會發(fā)展的理論依據和實踐價值
      科技視界(2016年5期)2016-02-22 14:03:56
      “四個全面”清晰展現戰(zhàn)略布局
      吉木乃县| 射阳县| 寿宁县| 龙陵县| 镇远县| 崇文区| 祁连县| 玉龙| 香格里拉县| 溧阳市| 广昌县| 金沙县| 合川市| 昌宁县| 兖州市| 三门峡市| 兴仁县| 上蔡县| 红原县| 太康县| 武宣县| 得荣县| 宁乡县| 江油市| 鲁山县| 莱西市| 武义县| 军事| 黄龙县| 夏津县| 灌云县| 安国市| 绿春县| 厦门市| 同心县| 三明市| 嘉禾县| 宁波市| 牟定县| 襄垣县| 西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