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3月,我被選為東烏雞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在那之前,我其實是沒有什么村級工作經(jīng)驗的。上任之初,村里的狀況可以用“窮”“亂”兩個字來概括,因窮而亂,越亂越窮。說心里話,面對這種困境,當時我自己都不知道能不能支撐起這個爛攤子,只能咬著牙硬著頭皮摸索著干。
從哪兒下手呢?我和新上任的村“兩委”成員們決定聽聽村民們的意見。為了做好調研,我們幾乎每個月都要召開兩次黨員大會和村民代表會,認真收集記錄村民反映的問題。
當時村民反映最大的問題就是村內路面坑坑洼洼積水難行。主街上有三個大坑,一遇到雨天就成了“積水潭”,被村民們戲稱為東烏雞村的“三潭映月”。雨過天晴也要好幾天才能露出“潭底”,嚴重影響村民們的出行。我們“兩委”班子商議,決定迎難而上,先從解決這個問題入手。
受財力所限,不能一下子徹底解決問題。我們就循序漸進,先解決了兩個比較小、花費不太大的水坑。一年后又爭取到鎮(zhèn)里資助,對大的水坑進行填埋,路面還鋪了柏油。路通了,村民心氣兒也順了。關鍵是這事兒讓大伙兒看到了我們“兩委”班子為民辦事的真心。村干部也堅定了“兩多一少”,即“多聽、多做、少說”的決心。
按照“兩多一少”做事,我們一點一滴積累著成績。到2014年我上任10年時,全村14條街道全部實現(xiàn)了水泥硬化,徹底解決了村民出行難問題。清理亂堆亂放86處,壘砌磚墻970米、花墻1400米,粉刷墻壁23000平方米,同時對村容村貌進行了綠化美化,使村莊實現(xiàn)了三季有花、四季長青。為了豐富村民業(yè)余文化生活,我們還爭取到了“一助一”單位的大力資助,修建了5000多平方米的東烏雞村文化廣場及老年活動中心。
在此過程中,我們也遇到過阻力。就拿2009年環(huán)境整治來說吧,當時亂堆亂放是一些村民多年形成的習慣,清理起來,工作難度相當大。一個是工程量大,那年我們清理了4000立方米亂堆亂放的雜物;再一個是一些村民積習難改,對整治工作不配合。對老百姓不能硬碰硬,我就到那些不配合的村民家拉家常、講道理,一遍一遍苦口婆心做工作,加上村干部、黨員和村民代表的帶頭作用,這些村民最終都自覺清理了房前的雜物。
為村民辦好事實事,感情用事不能長久,必須制定和完善各項制度。我剛上任的時候,村務開支是村民們關心的敏感問題。在這件事情上,我和班子成員達成了一致——要想贏得民心樹立威信,就得做到公平公正公開,讓村民對村務情況有充分的知情權。
于是,我們由全體黨員和村民代表選舉產(chǎn)生了民主理財小組。小組成立至今,我們每月的開支情況都要做到全部票據(jù)由村“兩委”和理財小組簽字。村務公開不但是贏得民心的基礎,也是這些年我們村穩(wěn)定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