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冬艷
紫砂藝術至今已聞名世界,獨秀于陶瓷之林。它的豐富造型、人文內涵、優(yōu)良材質、制作語言使其它陶瓷門類難以與之比肩,令世界矚目。以壺為主體的紫砂陶的興起與發(fā)展同茶文化的發(fā)展密切相聯。茶文化帶動了紫砂壺不斷發(fā)展,進而反過來又影響了人們對于茶文化的深層次研究。可以說客觀上紫砂壺順應了茶文化的發(fā)展潮流,但也顯現了其自身獨特的價值;既依賴又游離于茶的美妙特性,展現出紫砂壺美觀與實用并存的藝術境界。提梁壺的出現及發(fā)展便是茶文化不斷推動的結果?,F從“樂靈提梁壺”(見圖1)的外觀與內蘊出發(fā),談談紫砂藝術在茶文化發(fā)展潮流中體現出的古樸典雅的藝術氣息。
說到提梁壺的由來,不得不提宋朝大學士蘇東坡,因其晚年不得志,所以棄官來到蜀山,閑居在蜀山腳下的鳳凰村。他喜歡吃茶,也很講究吃茶。但是現有的紫砂壺都太小,怎么辦呢?蘇東坡想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一把大茶壺,再三琢磨之下便制成了提梁壺。提梁壺因其造型的別具一格,深受新一代紫砂藝人的青睞。“樂靈提梁壺”以圓形為壺身基調,圓潤有勢、線條流暢,觀之飽滿堅實、舒展大氣;三小足立于壺底,穩(wěn)健而不失靈動,襯托出壺身的雅然風韻;壺嘴自然彎折,折合往返,流水胥出自然,渾然天成;此壺蓋口完美相契,壺蓋中央的瓜蒂狀壺鈕畫龍點睛,別具匠心,極顯新穎、靈動。作為提梁壺,不得不提此壺的提梁把手。此壺的提梁把手是紫砂藝人在傳統(tǒng)提梁的基礎上,精心設計而成,以獨特立體的流暢線條感,為整把壺增添高雅的氣質。遠觀此壺,大方典雅、淡然大氣,造型曲合有度、變幻自然,不突兀、不嬌柔造作,與自然和諧相諧。觀之心悅,賞之生情,絕對令人神馳向往。
中國文人士大夫階層有“以文會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傳統(tǒng)文人雅集的主要形式是游山玩水、詩酒唱和、書畫遣興與文藝品鑒,因而帶有很強的游藝與娛樂功能,以文會友、切磋文藝、娛樂性靈為基本目的。文人雅集最重要的特征是隨意性?!皩嵖芍^無組織之組織,蓋無所謂門戶之章程,而以道義相契結?!闭怯捎谶@種隨意性與藝術的本性相契合,使得紫砂藝術與文人雅集越發(fā)相融相合。因此,紫砂壺也一躍成為集文化、歷史、繪畫、書法、篆刻等藝術形式為一體的藝術珍品?!皹缝`提梁壺”繼承了文人騷客的藝術情懷,并在此間尋求創(chuàng)新的靈感,壺身一面繪在自然山水之間文人集會、飲茶論道的快活場景。此景此畫顯現壺面,一方面是文人熏陶的藝術氣息,另一方面也顯示出紫砂藝人追求自然、淡泊悠然的生活格調。紫砂藝人在作品上營造出返璞歸真之景,探尋生活自然之樂。再觀“樂靈提梁壺”,壺身另一面鐫刻使人觸景生情的詩句,讀作“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此為范仲淹《和張岷從事斗茶歌》中的兩句,表現擇時采茶、茶器精致、用水考究,以及煎茶時泛起湯沫的顏色和香氣,完美展現飲茶品茶的過程。詩句與畫交相輝映,讓“樂靈提梁壺”更顯文人雅趣。
紫砂藝術來源于傳統(tǒng)文化。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由此得以傳承的文化博大精深,造就了集各種文化藝術于一身、精妙絕倫的紫砂藝術。從盤古開天辟地,文化一脈相承,核心只有一個字:和。天地生萬物,而人作為萬物之靈只有遵循自然之道,以“和”為準才能長久。因此,傳承五千年的中華“和”文化僅通過“形、神、氣、韻”四個字,便足以概括出其妙不可言。大千世界之中,并不只有活物才具有靈韻。正如一把紫砂壺中內涵的藝術氣息,需要人去感悟、參透,這便是紫砂藝術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