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昶
趙紅英,居民都親切地稱她“趙姨兒”。她已66歲,熟悉她的人都說,她可是個大忙人。記者跟她聯(lián)系了四五次才得以見面。7月4日下午,記者在西城區(qū)香爐營社區(qū)居委會對她的采訪,見證了她的忙碌。
香爐營居委會位于社區(qū)一座簡易樓的二層,辦公室只有10幾平方米,墻上掛滿了錦旗和獎狀,桌上堆放著厚厚的文件夾和各種資料。
辦公室里外有六七位來辦事的居民,有坐的、有站的,狹小的辦公室顯得顯得十分擁擠。趙紅英正拿著文件,為一位30來歲的女士解釋辦理低保需要的相關手續(xù)……20分鐘后,趙紅英送走這位女士,緊接著又為一家三口講解關于拆遷安置有關政策和安排……
“讓你久等了!到現(xiàn)在我已接待20幾位居民,真是不得閑兒,太忙了!”兩個小時后,送走最后一位居民,趙紅英滿臉歉意地對記者說。
居民的大事小情,她心里門兒清
趙紅英負責的香爐營社區(qū),是一個有2500多戶的社區(qū)。社區(qū)分兩部分,新蓋的高樓和拆遷區(qū),她主要負責拆遷區(qū)。
這里由于各種原因沒拆遷走的居民一度有559戶。他們中經(jīng)濟困難戶多、殘障人士多、失業(yè)人多、老年人多、患精神疾病的人多。這個“幾多”成了趙紅英工作的重點。
“這些居民,都是困難群體,我得照顧好他們。”趙紅英要求自己不管上班下班,不管白天夜晚,常年手機24小時開機,全天候為居民服務。
面臨拆遷的老小區(qū),房屋老舊,管道、線路老化。由此引發(fā)的問題也層出不窮。每年汛期之前,趙紅英都要帶著人給椿樹房管所專業(yè)檢修人員帶路,挨門挨戶地排查?!袄吓f危房容易漏水啊,嚴重的甚至還可能坍塌,事關人命啊。”趙紅英說,“10多年查房,我都成了行家。誰家有危險,誰家安全,我心里門兒清?!?/p>
每到下雨,趙紅英就坐不住。60多歲的人撐著把傘,在滂沱大雨中,走東串西,探望那些房屋存在隱患的居民,怕他們的房子出問題。
趙紅英身邊有一支過得硬的骨干隊伍——第二黨支部拆遷區(qū)的黨員和樓門院長。他們既是巡邏隊員又是信息員。哪里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哪里斷電、停水了,哪家的老人得病了,趙紅英都能第一時間掌握情況。
老百姓雜七雜八的事,都是她的頭等大事
趙紅英負責的社區(qū),以老人為主,而且空巢、孤寡老人很多。
張少立老人,沒結(jié)過婚,無兒無女,日常生活沒人照顧。趙紅英常年給老人無微不至的關懷。隨著老人日益行動不便,趙紅英費盡周折安排老人到了敬老院。
“他到敬老院,我每半個月必須去看一次?!泵康教揭暤臅r間,顫顫巍巍的老人準時會在敬老院大門口等著趙紅英。其實在這家敬老院,還有3位等待趙紅英探望的老人。給不同的老人分別帶點他們愛吃的食品以及日常生活用品,成了趙紅英工作之外的工作。
劉大媽因患病,常年需要做腎透析,老伴兒82歲,女兒是精神殘疾,外甥女兒也存在智力障礙,家庭非常困難。小區(qū)里類似的家庭,都是趙紅英重點關注的對象。針對這些老人的不同情況,趙紅英除了以身作則照顧老人外,還成立了“黨員一助一”鄰里互助隊伍,發(fā)動黨員與特困老人結(jié)成互助對子,就近照顧,給他們及時的幫助。有一次,劉大媽家下水道往上冒水,老人一個電話,趙紅英就立即帶人到了他們家中,幫著從屋里往外掃水,并把下水道修好。
老百姓雜七雜八的事兒,在趙紅英這里就是頭等大事。居民有事兒找她,她總能第一時間到現(xiàn)場。
“拆遷區(qū)居民的訴求都是急活兒。今兒他們家停電了,明兒他們家水管爆裂了,后兒他們家有線電視沒信號了?!壁w紅英說。19年了,趙紅英沒有一年在家過除夕。19年了,趙紅英沒有按時上下班的概念,幾乎沒有周六周日,節(jié)假日更是沒有休過一天。
居民心目中的“救火隊長”
一次次調(diào)解小區(qū)里街坊四鄰的矛盾與糾紛,讓趙紅英成了居民心目中的“救火隊長”。
家住和外西里的楊素珍老人,因住房問題,與4個兒子吵翻。大兒子向老人借錢買房后,拒絕贍養(yǎng)老人;三兒子住著寫有老人名字的房子,卻不肯讓老人一起住。老人無依無靠,又沒有住的地方,無奈之下,找到了趙紅英。
趙紅英陪了老人3天3夜。她把辦公室里唯一的一張單人床讓出來,讓老人睡,她自己則搭了兩把椅子,湊合睡了3晚。這3天里,趙紅英用各種辦法開導老人,又耐心做她兒子們的思想工作。最終,在她的協(xié)調(diào)下,老人住進了敬老院。趙紅英還給她兒子兒媳們也做通了工作,要求他們每半個月必須去敬老院看望老人。
社區(qū)居民情況復雜,趙紅英也經(jīng)歷過一些“驚魂時刻”。她辦公桌上的玻璃板有一道裂縫,那是被一位拆遷居民砸壞的。因為拆遷,這位居民想要給自己的丈母娘開具在社區(qū)居住的證明,參與分房。但是他丈母娘的戶口不在本地,按規(guī)定無法立刻辦理手續(xù),趙紅英告訴他,需要向上級請示后才能回復。
那天,這位居民又來到趙紅英辦公室,催促她給自己丈母娘開具證明。他越說越激動,說著說著竟抬手朝辦公桌砸了起來。當時,玻璃板就裂開了一條縫。趙紅英不急不惱,冷靜地向他解釋為什么不能給辦。說到最后,這位居民明白過來了,帶著愧疚問趙紅英:“這玻璃得多少錢呀?我賠吧。”趙紅英笑著說,不用了。之后,她拿透明膠布粘上,繼續(xù)用到現(xiàn)在。
趙紅英盡管已經(jīng)66歲,但說話、做事兒卻總是透著一種年輕人特有的麻利勁兒。她走路快,語速也快,說話干脆,聲音里透著一股沉穩(wěn)勁兒。她用真誠換取了居民的信任,贏得了居民的擁護。隨著時間的推移,居民們對她的稱呼由“英子”“趙姐”,到現(xiàn)在親切地稱她為“趙姨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