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唐竟珅
?
一雙草鞋
文_唐竟珅
小時候,我隨父親回鄉(xiāng)下老家,發(fā)現(xiàn)屋子的角落里有一雙落滿塵土的草鞋。我好奇地問父親那是什么,父親很認(rèn)真地告訴我說:“這是爸爸小時候穿過的鞋子,很珍貴呀!”
一雙草鞋有那么珍貴嗎?父親為什么會對那雙草鞋那么上心?這些問題一直在我的腦海里,許多年揮之不去。初三那年的暑假,我開始關(guān)注草鞋,千方百計(jì)地去了解關(guān)于草鞋的故事。
父親成長的那個年代物資匱乏,在老家,草鞋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
草鞋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草鞋最早的名字叫“扉”,相傳是黃帝的臣子不則發(fā)明的。漢代改稱草鞋為“不借”,《五總志》解釋:“不借,草履也,謂其所用,人人均有,不待假借,故名不借?!笔妨嫌涊d,貴為天子的漢文帝劉恒也曾“履不借以視朝”。中國古代文學(xué)經(jīng)典中對草鞋偶有提及,如《三國演義》中的劉皇叔就是賣草鞋出身,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風(fēng)雨任平生”中的“芒鞋”即是草鞋,在蘇東坡的詞里,草鞋非但不落魄,相反還透出幾分時髦。
在老家,每逢趕集,總會見到很多賣草鞋的攤子。在高坪峪東南,據(jù)說有一個地方因家家戶戶世代制作草鞋而聞名,久而久之,人們就叫那里“草鞋鋪”。
草鞋透氣、輕便、柔軟、防滑,還不用花什么錢,因此深受人們的喜愛。夏天出門,人們總習(xí)慣穿上草鞋,既清爽涼快,又輕便舒適,使人步伐輕快,足下生風(fēng)。
父親說,草鞋唯一的缺點(diǎn)是它畢竟是草做的,一旦踩上尖銳之物,很容易刺穿鞋底傷到腳。于是有人想了一個法子,撿來那些廢棄的輪胎,剪成草鞋的式樣,再用繩子系在鞋底。這種改良的草鞋似乎前進(jìn)了一大步,但最大的問題是磨腳。父親小時候就因?yàn)榇┻@樣的草鞋,腳上磨起許多血泡,后來生了厚厚的老繭。
了解了這些故事,想起父親留在老家的那雙草鞋,總感覺它還有當(dāng)年的影子。那分明就是父親的童年??!父親小時候走過的路,它都走過;父親小時候跨過的那些溝溝坎坎,它與父親一起跨過,甚至還替父親分擔(dān)。
為什么父親一直舍不得扔掉那雙草鞋,為什么偶爾會給我講它的故事,那一天我突然明白了,因?yàn)樗娮C了父親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