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濤 , 李 熙 , 段金莉
(四川大學 a.旅游學院; b.公共管理學院,成都 610065)
自然災害旅游目的地的開發(fā)、管理和發(fā)展
——以四川北川羌城旅游區(qū)為例
吳春濤a, 李 熙a, 段金莉b
(四川大學 a.旅游學院; b.公共管理學院,成都 610065)
從自然災害旅游的角度出發(fā),采用文獻分析法、半結(jié)構(gòu)精英訪談法和游客問卷調(diào)查法,梳理以“5·12”汶川大地震遺址為核心的旅游景區(qū)的開發(fā)模式,分析各主要場所(景點)對游客體驗的影響,探討自然災害型黑色旅游遺址的教育作用。研究結(jié)果表明:游客通過游覽受到了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但是難以得到放松或休閑體驗;防災減災教育能提高游客的重游意愿,但是游客對防災減災教育的感知薄弱。打造多維度的旅游產(chǎn)品、縮小地震遺址的保存范圍、革新遺址的講解與形象是推動綿陽北川羌城旅游區(qū)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guān)鍵措施。
防災減災教育;自然災害旅游;目的地管理;北川羌族自治縣
黑色旅游(dark tourism)是指人們到與死亡、苦難和恐怖相關(guān)的場所參觀游覽的一種活動[1]。黑色旅游遺址(dark heritage site)是指包括了死亡和暴行要素的場所。黑色旅游遺址的開發(fā)和保存往往是由于其悲慘的過去[2]。距離死亡或災害時間的遠近、遺址的地理位置、解說方式,旅游開發(fā)程度與目的等是決定黑色旅游產(chǎn)品從黑到灰的關(guān)鍵元素[1]。人為災害發(fā)生地或相關(guān)場所如戰(zhàn)爭旅游、監(jiān)獄旅游、奴隸旅游等黑色旅游遺址的展示或解釋方法常常會引起社會各方面的爭議[3-5]。
接受教育是游客參觀黑色旅游目的地的主要動機之一。E.H.Cohen用學員接受反納粹大屠殺教育的程度衡量位于耶路撒冷的猶太大屠殺紀念館的功能[6]。E.J.Kang等指出游客參觀濟州“4·3”和平公園的主要動機為個人性的學習和義務、社會性的原因與好奇心、普遍性的學習和計劃[7]。C.Winter[8]指出,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游客去加里波底參觀一戰(zhàn)戰(zhàn)場的動機已從最初的紀念、緬懷或哀悼死者變成了追溯自己國家開始的時間和地點、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等。隨著時間流逝,旅游活動成為了向下一代傳遞幸存受害者(surviving victims)記憶的工具;游客出行的目的和學習內(nèi)容也變得多樣化。
近年來,海外學者開始研究前往地震、海嘯、臺風、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發(fā)生地或相關(guān)場所進行參觀游覽的活動——自然災害旅游(natural disaster tourism)。與戰(zhàn)爭旅游、監(jiān)獄旅游、奴隸旅游等產(chǎn)品相比,自然災害旅游具有以下特征:(1)開展自然災害旅游較少導致解釋方面的爭論。災害發(fā)生之后,輿論都是同情受害者,而不是譴責施暴者(自然災害)。(2)受害者的社會、經(jīng)濟、教育程度的不同,決定了受害者的抗災能力、恢復能力以及災害記憶這三者的不同。因此,自然災害旅游產(chǎn)品的形式和內(nèi)容具有多樣性。(3)在重建初期,旅游往往能推動災后重建、小區(qū)建設、產(chǎn)品創(chuàng)新。隨著時間流逝,旅游成為保存災害記憶、傳遞從災害中學到的知識、進行防災減災教育的媒介或催化劑[9〗。
C.Funck分析了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后受災地區(qū)旅游發(fā)展情況,發(fā)現(xiàn)遭受地震破壞的力度和地理位置決定了每個場所在旅游中的地位。例如,位于地震中心的北淡震災自然紀念館保留了部分地震斷裂原址,向游客展示自然的威力,強化游客對地震的認知。但由于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缺乏專業(yè)展示人員,導致游客稀少、紀念館發(fā)展前途不明了。另外,修建在神戶新區(qū)的人與防災未來中心通過展覽、數(shù)據(jù)、影像、志愿者講述等方法,讓游客學習防災和減災知識、掌握應對災害的正確方式。在內(nèi)部研究人員和外部志愿者的支持下,該中心已成為神戶市的重要旅游景點[9]。
狹義上災害旅游是指旅游者出于紀念、教育、探奇等目的而到災害地進行的以災害過程、災害遺址遺跡、災害紀念物等與災害有直接關(guān)系的事物為對象的旅游活動;廣義上災害旅游是指所有以與災害相關(guān)的事物為對象的旅游活動[10]?!?·12”汶川大地震后,學者們探討了開發(fā)地震遺址旅游資源的途徑[11-13]。從游客的出行動機出發(fā),災后游客前往災區(qū)旅游的出行動機為“看看災區(qū)面貌”和“通過旅游為災區(qū)做貢獻”[14];游客參觀北川遺址公園的動機類型可分為教育與紀念、社交與親情、感受與見證、認同與求新以及好奇心等五大類[15]。但是少有學者進行遺址功能或管理方面的研究。
本研究從自然災害旅游的角度出發(fā),以四川北川羌城旅游區(qū)為對象,梳理以“5·12”汶川大地震遺址為依托的旅游景區(qū)的開發(fā)模式,分析不同景點(場所)對游客體驗的影響,探討旅游在愛國主義教育和防災減災教育方面的作用。北川羌城旅游區(qū)是震后新建的5A景區(qū),主要景點為原址保留的北川老縣城遺址等,是典型的自然災害黑色旅游遺址。由于黑色旅游的敏感性,國內(nèi)自然災害遺址型旅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受到限制。研究有助于選擇遺址保存范圍進行有效管理,開發(fā)適宜的旅游產(chǎn)品以吸引更多游客。同時,對世界上同類遺址的管理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采用文獻分析法、半結(jié)構(gòu)精英訪談法和游客問卷調(diào)查法。首先,根據(jù)國務院《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條例》、四川省《四川汶川地震災后旅游業(yè)恢復重建規(guī)劃》、北川縣《北川旅游總體規(guī)劃》和其他資料,了解地震遺址旅游地的規(guī)劃目標。其次,在2014年2—3月期間,對政府相關(guān)工作人員、景區(qū)管理人員和旅游業(yè)從業(yè)者進行了半結(jié)構(gòu)訪談,以把握景區(qū)的具體發(fā)展情況。最后,于2014年3月15—25日在景區(qū)進行了游客問卷調(diào)查,共發(fā)放問卷180份,回收有效問卷164份。
調(diào)查問卷包括游客的基本特征、主要的出行目的等基本問題,如設置了“您此行印象最深、收獲最多的景點是什么?”、“您此行中認為最有價值的體驗是什么?”等基本問題。在此基礎上,還設置了“您通過游覽得到的防災減災方面的知識有哪些?”、“您在此行中是否得到了熱愛國家的情感體驗?”、“您在此行結(jié)束后是否體會到了生命的可貴,更加熱愛生命?”等問題,重點調(diào)查游客對景點(場所)的實際感知。對調(diào)查結(jié)果采用肯德爾系數(shù)(Kendall’s coefficient of concordance)進行無參數(shù)假設檢驗,以探討游客印象最深的景點與游客游覽結(jié)束后認為最有價值的體驗之間的相關(guān)性以及游客的重游意愿與游客游覽后獲得的各價值間的相關(guān)性。
“5·12”汶川大地震后,國務院頒布《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條例》,指出要把旅游產(chǎn)業(yè)作為四川省災區(qū)恢復重建的先導產(chǎn)業(yè)和優(yōu)勢產(chǎn)業(yè)。《四川汶川地震災后旅游業(yè)恢復重建規(guī)劃》提出要在地震斷裂帶區(qū)域建設汶川地震遺址保護地和精神展示地,使其成為世界上著名的科普教育、警示后人、緬懷罹難者的地震遺址旅游地,新時期中華民族精神的展示地,地震科普教育中心和地震觀摩現(xiàn)場。在此基礎上,形成世界罕有的地震遺址公園的龐大體系,打造震撼世界的地震紀念旅游產(chǎn)品。為此,四川省在“5·12”大地震后打造了一批依托于地震遺址的主要旅游景區(qū)(表1)。
表1 四川省“5·12”汶川大地震后新打造的地震遺址景區(qū)
說明:數(shù)據(jù)來源于“精英訪談”。
位于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境內(nèi)的北川羌城旅游區(qū)是震后修建的新景區(qū),由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唐家山堰塞湖、北川地震紀念館等核心景點組成。北川老縣城是汶川大地震的重災區(qū),在1.2 km2的范圍內(nèi)死亡人數(shù)超過1.6萬。唐家山堰塞湖是全世界因地震災難形成并保存下來的庫容量最大的堰塞湖。北川地震紀念館是世界上建筑規(guī)模最大的以紀念地震為主的主題紀念館。在震后重建過程中,政府以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為中心打造北川羌城旅游區(qū)。(1)實施受損建筑物加固、水系治理、綠化、環(huán)境整治、修復道路、建設游覽設施等工程;(2)實施保護工程,消除唐家山堰塞湖的安全隱患;(3)建成“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建筑主題名為“裂縫”,寓意“將災難時刻閃電般定格在大地之間,留給后人永恒的記憶”;(4)建成地震科普館,占地面積3 550 m2,建筑面積3 062 m2,陳展面積1 530 m2,解釋地震成因、普及防震減災知識;(5)發(fā)展旅游業(yè),修建停車場、標識標牌導覽圖、休息座椅、安全警示牌和防護欄等,加強講解員業(yè)務培訓、員工禮儀培訓、駕駛員培訓和安保技能培訓等;(6)利用地震遺址開展防災減災教育;(7)在距離老縣城30 km以外的新縣城打造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館、巴拿恰商業(yè)步行街、禹王橋、抗震紀念園等高質(zhì)量旅游景點,并與吉娜羌寨一起組成羌族文化旅游區(qū)。
2013年5月,經(jīng)國家旅游局批準,北川羌城旅游區(qū)成為四川省第6個、綿陽市首個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旅游區(qū)的游客中心還擔負著保護遺址、應對和處理次生災害、清理堰塞湖及河道、幫扶當?shù)鼐用竦蓉熑?。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和紅色旅游經(jīng)典景區(qū),北川羌城旅游區(qū)是一個開放性的景區(qū),缺少必需的贏利點,現(xiàn)階段面臨諸多挑戰(zhàn):游客減少,沒有成熟的技術(shù)來解決震損建筑的風化、銹蝕、倒塌等問題;地震遺址區(qū)(特別是老縣城)無法實行封閉管理;上級財政和文物保護部門缺少后續(xù)遺址保護費用預算;缺少旅游核心吸引物等。因此,維持景區(qū)可持續(xù)發(fā)展是當務之急。
3.1 出行動機與實際體驗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北川受災最嚴重,受災人數(shù)多,縣城整體被摧毀,在震后重建過程中受到各方高度關(guān)注。調(diào)查結(jié)果(表2)顯示,游客出游動機中“參觀北川老縣城遺址”“近距離感受地震災難”的比例分別為72.4%,44.3%,其次為“了解地震知識、接受教育”“了解北川震后重建情況”。游客在旅行結(jié)束后認為最有價值的體驗是“體驗了地震的可怕,敬畏自然”“感受到了團結(jié)抗災的愛國主義精神”“體驗了生命的可貴和感受到了人間真愛”。此外,北川是全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震后政府采用羌族傳統(tǒng)文化建筑符號修建新城和景點,對外大力推廣多彩的羌族文化。因此,有25.3%的游客表示“體驗羌族文化”是出行動機之一,還有13.8%的游客出游動機是“放松、休閑”。但是,只有21.1%的游客認為“了解了羌族文化”是最有價值的體驗;9.0%的游客在旅行結(jié)束后認為最有價值的體驗是“得到了身心放松”。這可能是因為:(1)北川羌族居民在飲食、服飾、語言等方面已經(jīng)漢化,景區(qū)內(nèi)羌族文化氛圍不濃厚。同時,由于景區(qū)面積大、景點分散、游客停留時間短,鮮有游客游覽羌族文化景點,如吉娜羌寨。吉娜羌寨是景區(qū)內(nèi)羌族傳統(tǒng)文化保存最完整的村寨,但在調(diào)查期間發(fā)現(xiàn)寨內(nèi)游人寥寥,生意冷清。在設計規(guī)劃好的83個鋪位中,只開業(yè)23家,其中8家攤點在銷售臘肉、豆腐干等土特產(chǎn),12個攤點在售賣一些旅游商品。(2)由于傷亡人數(shù)眾多,遺址保存面積大,導服人員服飾與交通工具顏色以黑色為主,景區(qū)講解詞強調(diào)悲壯和死亡。
3.2 感知與場所的關(guān)系
游客印象最深的景點依次為北川老縣城遺址(84.3%)、地震紀念館(21.7%)、巴拿恰商業(yè)街(12.7%)(表2)。游客印象最深的景點與游客獲得最有價值體驗之間的相關(guān)系數(shù)(表3)表明:首先,“印象最深的景點是北川老縣城”與“體驗到了地震的可怕,敬畏自然”“體會到了生命的可貴”二者間均呈現(xiàn)明顯的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而與“得到了身心放松”呈現(xiàn)明顯的負相關(guān)關(guān)系;其次,“印象最深的景點是汶川大地震紀念館”與“感受到了團結(jié)抗災的精神”“感受到了人間真愛”等體驗均呈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最后,汶川大地震紀念館是游客接受和感知愛國主義教育(由選項“感受到了團結(jié)抗災的精神”“感受到了人間真愛”體現(xiàn))的主要場所。北川是汶川大地震受災最嚴重區(qū)域之一,與阿壩洲汶川旅游區(qū)、阿壩州汶川縣水磨古鎮(zhèn)、理縣桃坪羌寨、成都崇州街子古鎮(zhèn)等其他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災景區(qū)相比,北川羌城旅游區(qū)的旅游產(chǎn)品教育性強、悲慘度高、娛樂性低,導致游客難以得到休閑或放松體驗。而巴拿恰商業(yè)步行街呈現(xiàn)出濃厚的羌族文化氣息,是羌族手工藝品、餐飲、酒店和交通的集散中心,也是展示羌族文化的重要場所。因此,“印象最深的景點是巴拿恰商業(yè)街”與“了解了羌族文化”“得到了身心放松”均呈明顯的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
“有效”一詞,最早出自于《漢書·元帝紀》中的“婁敕公卿,日望有效?!焙笱葑冎两瘢改軐崿F(xiàn)預期目的,有效果。今主要是對“期望產(chǎn)生預期結(jié)果的一種主觀愿望的表達?!保?]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式教學真實的場域中,互動的有效性表現(xiàn)為雙主體、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形式三方面的規(guī)定性。
表2 游客出游動機、印象最深的景點、最有價值的體驗
說明:N為樣本數(shù)量,百分比指復選(應答)次數(shù)占總次數(shù)的比例,個案百分比指復選次數(shù)占人數(shù)的比例。下表同。
表3 游客印象最深的景點與游客最有價值的體驗的相關(guān)系數(shù)
說明:*在置信度(雙測)為0.05 時相關(guān)性是顯著的,**在置信度(雙測)為0.01時相關(guān)性是顯著的。下表同。
3.3 旅游的教育作用
3.3.1 愛國主義教育。調(diào)查詢問了“您在此行中是否得到了熱愛國家的情感體驗?”(1代表“沒有”,2代表“比較少”,3代表“是的”,4代表“更熱愛自己的國家了”,5代表“很大程度上是”)和“您在此行結(jié)束后是否體會到了生命的可貴,更加熱愛生命?”(1代表“沒有”,2代表“有一點”,3代表“體會到了”,4代表“有很大感觸”,5代表“受到震撼,熱愛生命”)。游客對這2個問題回答的中值和眾數(shù)都為4,二者的均值也達到了3.58,4.05。同樣,在游客旅行結(jié)束后認為最有價值的體驗中,“感受到了團結(jié)抗災的精神”、“感受到了人間真愛”、“感受到了北川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均體現(xiàn)出較高的水平,說明旅游對于愛國主義教育具有促進作用(表4)。
表4 旅游對愛國主義教育的影響
表5 游客得到的防災減災方面的知識
3.3.2 防災減災教育。通過“您在游覽結(jié)束后得到了哪些防災減災方面的知識?(多選)”展開(表5)。相比于“對地震方面的知識有了一個模糊的印象”(33.3%),“知道了地震時哪些地方更安全”(42.8%)和“知道了地震時應該怎樣保護自己”(39.6%)占更大的比例,說明防災減災教育效果較好。同時,選擇“對建筑防震有了一些了解”(40.9%)、“對地震方面的知識產(chǎn)生了一定的興趣”(18.9%)等項的比例也說明了自然災害旅游的教育作用不僅體現(xiàn)在防災減災上,也涉及地震相關(guān)知識層面。結(jié)合表2,在游客感知到的價值中,“了解了防災減災的知識”僅占16.3%,說明北川的防災減災教育工作仍然有待加強。在游客的重游意愿與游客游覽結(jié)束后體驗到的各種價值間的關(guān)系中,只有旅行結(jié)束后認為“了解了防災減災的知識很有價值”與游客的重游意愿之間呈顯著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水平為0.206(表6)。即當游客在旅行結(jié)束后認為了解了防災減災知識、受到了防災減災教育,就會有更高的重游意愿。因此,應提高景區(qū)在防災減災教育方面的功能。該結(jié)果與G.Moscardo的研究一致,教育元素的加入使游客更加“用心”,反過來會增加游客的滿意度,使游客覺得旅游活動更有意義[16]。
表6 重游意愿與游客旅行后得到價值間的相關(guān)系數(shù)
“5·12”汶川大地震斷裂帶區(qū)域系列地震遺址旅游景區(qū)在建設初期飽受關(guān)注并迅速成長,然而隨著社會對地震關(guān)注度降低以及景區(qū)運營逐步市場化后,這些景區(qū)面臨著游客數(shù)量下降、景區(qū)缺少贏利點、遺址保存困難等嚴峻挑戰(zhàn)。
北川羌城旅游區(qū)是這些自然災害遺址型黑色旅游地中體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景區(qū),游客數(shù)量自2013年后逐漸衰減。北川羌城旅游區(qū)的客源市場具有短距離游客多、自駕游游客多、過夜游客少、游客人均消費明顯偏低等特征。游客的出行動機已從前期的“看看災區(qū)面貌”、“通過旅游為災區(qū)做貢獻”轉(zhuǎn)變?yōu)椤皡⒂^北川地震遺址”、“近距離感受地震災難”、“體驗羌族文化”等。
北川老縣城遺址、“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和巴拿恰商業(yè)街是游客印象最深的3個景點。游客對這3個景點的感受分別傾向于“體驗到地震可怕,敬畏自然”和“體會到生命可貴”;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熏陶;感受羌族文化和放松感。在北川,旅游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得到了很好的實現(xiàn),游客接受度很高。防災減災的教育元素能使游客產(chǎn)生更高的重游意愿,但其教育功能的實現(xiàn)則較不理想。
北川的旅游產(chǎn)品教育性強、娛樂性低,游客難以得到放松休閑體驗。目前缺乏避免北川震損建筑風化、銹蝕和倒塌等成熟技術(shù),無法借鑒世界上其他地震災區(qū)的成功經(jīng)驗。若不解決以上問題,北川地震遺址區(qū)可能在幾十年過后就成了一堆廢墟。
因此,北川未來發(fā)展應將旅游產(chǎn)品的內(nèi)涵從以緬懷、紀念和感恩為主轉(zhuǎn)換到以防災減災教育為主,發(fā)揮旅游“傳遞從災害中學到的知識”的作用,提高游客的滿意度和重游意愿;根據(jù)游客的需要打造多樣的旅游產(chǎn)品和重塑目的地品牌,推動黑色旅游遺址發(fā)展[17],轉(zhuǎn)變現(xiàn)階段保留整個老縣城遺址的策略,選定少量區(qū)域和建筑進行重點保護,挖掘遺址的科研和教育功能;適當增加解說和展示的趣味性,讓游客得到適當?shù)男蓍e體驗。
[1] Stone P.A Dark Tourism Spectrum:Towards A Typology of Death and Macabre Related Tourist Sites,Attractions and Exhibitions[J].Tourism,2006,54(2):145-160.
[2] Ashworth G,Hartmann R.Introduction:Managing Atrocity and Tourism[M]//Ashworth G,Hartmann R.Horror and Human Tragedy Revisited:The Management of Sites of Atrocities for Tourism,Cognizant Communication Corporation.New York:Cognizant,2005:1-14.
[3] Smith V.War and Tourism:An American Ethnograph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25(1):202-227.
[5] Mowatt R,Chancellor C.Visiting Death and Life:Dark Tourism and Slave Castl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1,38(4):1410-1434.
[6] Cohen E H.Educational Dark Tourism at An in Populo Site:The Holocaust Museum in Jerusale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1,38(1):193-209.
[7] Kang E J,Scott N,Ballantyne R,etal.Benefits from Visiting A “Dark Tourism” Site:The Case of the Jeju April 3rd Peace Park,Korea[J].Tourism Management,2012,33(2):257-265.
[8] Winter C.Tourism,Social Memory and the Great War[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9,36(4):607-626.
[9] Funck C.Mourn,Rebuild,Remember,Prepare:Messages of the 1995 Great Hanshin-Awaji Earthquake[J].Asia Pacific World,2014,5(2):12-31.
[10] 王金偉.災害及災害旅游系統(tǒng)的初步研究——兼論旅游系統(tǒng)[J].旅游學刊,2009,24(2):91-96.
[11] 闞興龍,李輝,周永章.汶川地震旅游資源開發(fā)研究[J].熱帶地理,2008,28(5):478-482.
[12] 劉世明,李蔚.災后情感贏回策略對景區(qū)游客流失原因及旅游意愿關(guān)系影響研究——汶川地震后四川旅游例證[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1,32(5):134-138.
[13] 司馬志,王大悟. 北川羌族自治縣國際旅游城鎮(zhèn)建設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fā),2010,29(6):45-49.
[14] 甘露,劉燕,盧天玲.汶川地震后入川游客的動機及對四川旅游受災情況的感知研究[J].旅游學刊,2010,25(1):59-64.
[15] 陳星,張捷,盧韶婧,等.自然災害遺址型黑色旅游地參觀者動機研究——以汶川地震北川遺址公園為例[J].地理科學進展,2014,33(7):979-989.
[16] Moscardo G.Mindful Visitors: Heritage and Tourism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2):376-397.
[17] Wu C,F(xiàn)unck C,Hayashi Y.The Impact of Host Community on Destination (re)branding:A Case Study of Hiroshim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14,16(6):546-555.
Designing, Managing and Developing Natural Disaster Destination: A Case Study of Beichuan Qiangcheng Tourism Zone in Sichuan Province
Wu Chuntaoa, Li Xia, Duan Jinlib
(a.SchoolofTourism;b.SchoolofPublicAdministration,SichuanUniversity,Chengdu610065,China)
In China, the natural disaster tourism developed quickly in the “5·12” Wenchuan Earthquake affected areas after 2008. There are two study purposes of this paper: to interpret the strategies of designing and building a tourism zone in earthquake devastated areas; and to find out some suitable methods to develop the zone sustainably. Documents analysis, semi-structure interview with elites from local tourism industrie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with tourists are methods used.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results indicate that after the trip, the deepest experiences of tourist were “felt the terrible nature of earthquakes and reverence of the nature”,“felt the solidarity spirit of disaster resistance” and “felt the value of the life”. Whilst the element of disaster prevention education would increase visitors’ satisfaction and their re-visit willingness, only 16% of the visitors said that their most impressive experience was disaster prevention education. Thus, in order to develop the Qiangcheng tourism zone sustainably, destination managers should develop more attractive tourism products such as visiting Qiang ethnic village, reducing the sad atmosphere of the zone, or re-writi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disaster sites. Furthermore, the managers should emphasis the effects of sites on natural disaster education.
disaster prevention education; natural disaster tourism; destination management; Beichuan Qiang Autonomous County
2015-06-08;
2016-04-08
2015年度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旅游研究)項目(LYC15-05);四川大學哲學社會科學項目(skyb201405)
吳春濤(1970-),女,四川成都市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航空旅游、都市旅游、旅游企業(yè)和目的地管理研究,(E-mail)chuntao@scu.edu.cn。
F592.7
A
1003-2363(2016)03-008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