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敏
摘 要: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曾說過:“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蔽伊η蟀炎鹬刎灤┯谧约旱拿恳还?jié)課堂,力求使課堂教學成為生命教育與學科滲透的大課堂,試圖在課堂上盡力做到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實行因材施教,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使學生得到良好的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師生關系;尊重
一、尊重在于給學生以思維空間和話語權,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尊重”是一種藝術,教學中足夠的“尊重”能夠提供給學生無限的馳騁空間。記得我在講四年級上的《軍神》時,我的板書沒有根據(jù)教學的進程列出諸如“勇敢堅強”“沉著冷靜”“身先士卒”等等重點詞語。課始,我板書的是一句話:“劉伯承是個 的人?!蔽沂紫茸寣W生通讀課文,然后要求把答案寫到紙條上交上來。初讀的答案是多元的,有“堅強”“偉大”“能吃苦”“樂觀”“忍耐”等等。我總結學生的答案,因勢利導,要求學生再讀一遍課文,從而使學生讀得更認真,也調動了學生的思維。有的從“病人一聲不吭,他的雙手緊緊抓住身下的白墊單,手臂上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來越使勁,嶄新的白墊單居然被抓壞了”這段話說明劉伯承“有堅強的意志”;有的從“手術臺上,一向從容鎮(zhèn)定的沃克醫(yī)生,這次雙手卻有些顫抖,他額上汗珠兒滾滾,護士幫他擦了一次又一次”這段話側面說明劉伯承正在“承受著巨大的痛苦”——他“堅強”;有的從“病人臉上蒼白,他勉強一笑”看出他“堅強與樂觀”;還有的從他數(shù)手術的刀看出他“細心冷靜”……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是多元的,是自己的思維所得。最終“百川歸大?!保處熞龑W生選擇一個最合適的詞來評價劉伯承,形成了“劉伯承是一個偉大的人”這樣簡簡單單的一句話。雖然簡單,但反映出劉伯承的英雄壯舉和鋼筋鐵骨,體現(xiàn)了他鋼鐵般的意志。課前理解,通過“補白”,讓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得到了有效訓練。
二、尊重,是在課堂上師生真誠的互動培養(yǎng)個性,而不是讓學生按著自己的設定思路走
我記得看過一位教師上《黃山奇石》的錄像課,那位教師的做法太像我剛剛參加工作時空有一腔熱情,卻擔心掌控不住課堂,總是希望學生按照自己設定好的思路思考,目的是為了能按自己的預設“心意”前進。這位教師埋怨學生不跟他的思路走,其實是他不懂學生的心。
總結新課程理念,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的過程既不是課堂上教師簡單地授課,也不是不假思索的知識的累加,要使學生真正熱愛學習并且學習到有用的知識,需要師生共同努力,共同成長,才能在學校這個“方寸”之地上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和價值。所以,教師首先要有師表,以德服人。其次,以學生實際學習狀況為基礎,充分做好備課。再次,在教學過程中,如遇復雜情況要靈活、適度,對各種問題要考慮周全。最后,課下要多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性格,不管是課上還是課下,都要對事情做到胸有成熟,但更應該尊重學生個體,體現(xiàn)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
三、尊重,在于課后真誠的評價
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和認知。這種認知既是自然就有的,也是學生個性發(fā)展所形成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引導每位學生,讓學生的個性得到更好地發(fā)展,不斷適應環(huán)境的發(fā)展,充實自我,完善自己。學生都是天真可愛的,但是對事物已經(jīng)開始有了自己的看法、見解,也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欲望。所以,當學生答完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己說一說對于這個問題回答的是否滿意,滿意在哪里,不滿意又在哪里,從而使他們全面、公正地進行自我評價。另外,可以開展活動,讓學生相互評價,但要真誠地評價同學,鼓勵學生承認自己的缺點,并且努力改進,目的是讓學生相互監(jiān)督,在互評中求進步,促發(fā)展。
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思維,尊重學生的行為,在道理上教師都會認同,可在教育實踐中真正做到卻很難。無論是行為習慣還是思維方式,都像一條看不見的繩索束縛著教師。教師是愛學生的,可愛并不等于尊重。希望我的想法和做法能喚起所有教育人的重視。
參考文獻:
[1]劉春芹.小學語文課堂評價語的有效性探討[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2(1).
[2]高歌.言語行為理論的哲學思考[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
[3]馮鐵山.詩意德育的多向度價值取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10).
[4]趙根定.小學語文文本解讀策略初探[J].基礎教育論壇,2011(11).
[5]王要飛.從審美的視角反思新課程下的小學語文教學[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