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剛
青少年追星是一個老話題,但伴隨著網絡、智能手機的普及和電視選秀節(jié)目越來越火,追星有進入低齡化的趨勢。大量小學生成為各自偶像的忠實粉絲,并經常以各種形式相互攻擊,引發(fā)了家長們的焦慮。小學生為什么要瘋狂追星?追星是利大還是弊大?家長要不要制止?如何引導孩子才能取得理想效果?日前,本刊組織力量,對小學生、教師、家庭、教育專家進行了專題采訪。
世紀罵戰(zhàn),三觀盡毀
2015年8月,一群韓國樂隊組合EXO的粉絲,和我國內地樂隊組合TFboys的粉絲之間在網絡上掀起了一場激烈的罵戰(zhàn),雙方連續(xù)發(fā)布自拍視頻瘋狂攻擊,勢態(tài)愈演愈烈。該罵戰(zhàn)經微博轉發(fā),引起了高度關注,一時進入熱鬧話題的前10名。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一名TFboys的小學生女粉絲上傳了一段視頻,表達了對EXO的不屑,甚至用“低賤”“下流”來攻擊對方。EXO的粉絲們迅速回應,除了對這名小學女生進行貶低之外,也學著她的樣子,對TFboys的才藝進行了惡毒的諷刺,并且丑化TFboys樂隊成員的照片。粉絲互掐在網絡娛樂版司空見慣,但因為這次罵戰(zhàn)的參與者都是年齡不大的小學生,且罵功了得,嘲笑、謾罵、奚落、揭短,無所不用其極,所以被網友們夸張地稱為“世紀罵戰(zhàn)”。
鄭州家長鄧先生是這次罵戰(zhàn)的旁觀者。接受采訪時他說:“我本來是看熱鬧的,但看著看著我就坐不住了。那場面真的可以用‘驚心動魄來形容!都是10歲左右的孩子啊,罵人怎么可以那么狠毒,真不知爹媽平時是怎么教育的。我敢打賭,等這些孩子長大了,回過頭來看自己小時候發(fā)的視頻,一定會后悔的!我的兒子今年才3歲,看來我得花精力培養(yǎng)他的網德了?!?/p>
高中生小陳也是罵戰(zhàn)的旁觀者,不過他比鄧先生少了些擔憂。他感嘆道:“小弟弟小妹妹們真是了不起,給我上了生動的一課!看他們視頻拍攝、剪輯、拼接、上傳網絡的熟練程度,我自愧不如,看他們把人朝死里罵的狠毒勁兒,真是讓人三觀盡毀??磥?,我已經老了,以后在網上遇到小孩兒,我肯定得退避三舍。惹不起啊,自古英雄出少年!”
某網站娛樂版負責人丁先生接受采訪時說:“如今的小學生,喜歡哪個明星或樂隊組合,確實是普遍現象。小學生之間經常在網上討論各自的偶像,有時候意見不一樣,也會爭論幾句,但在網絡上發(fā)生大規(guī)模罵戰(zhàn)則較少聽聞。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罵戰(zhàn),我想大概是因為網絡的匿名化特點,放大了雙方的意見分歧。由于不用過多顧忌對方感受,言語難免過激。就像激情犯罪那樣,事后當事人多半會后悔。希望該事件不要影響孩子們的學習,大家也不要對他們過多責備。追星嘛,小孩子都喜歡,家長不必太當真?!?/p>
說到追星,家長董女士搖頭嘆氣。她的女兒上小學五年級,前一段時間迷上了熱播電視劇《花千骨》,整天自稱“小骨”,改稱媽媽為“尊上”。電視劇看一遍不過癮,又買來光盤反復看。每天放學回到家,匆匆忙忙做完作業(yè),然后就坐在電視機前看該劇,每晚四五集,連吃飯都不讓關電視機。董女士滿臉憂慮地對記者說:“孩子喜歡明星的心理可以理解,但凡事都得有個度,我頭疼的是女兒的行為太過分了,寫作業(yè)時似乎沒有以前那么專心,近期學校的小測驗成績也有點下滑。我想干預,可又擔心和女兒發(fā)生沖突,她已經有點青春期逆反的苗頭了?!?/p>
小學六年級女生的媽媽張女士接受采訪時說:“我很慶幸,我的女兒沒有參與那次‘世紀罵戰(zhàn)。她也是TFboys的粉絲,瘋狂地迷戀歌手鹿晗。瘋狂到什么程度?無以復加的程度!她搜集、購買與TFboys相關的唱片、畫報、海報、雜志,下載所有能找到的TFboys的歌曲,整天哼唱TFboys的歌,模仿鹿晗的動作,甚至連書包、筆記本、書皮、圓珠筆、橡皮擦和一些小飾品都是有關TFboys的。最瘋狂的是,她不安心學習,把心思全用在追星上,整天用手機訪問TFboys的微博以及粉絲交流平臺,打聽TFboys的八卦新聞,好像什么事她晚知道一分鐘,天就會塌似的!怎么樣?夠不夠瘋狂?您想啊,以這樣的狀態(tài),怎么能在小升初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如果我說TFboys尤其是鹿晗的半句不是,女兒就敢跟我翻臉,有一次居然讓我對著TFboys的海報說‘對不起,否則她就不上學。所以,我對‘世紀罵戰(zhàn)的激烈程度一點都不感到奇怪,只是慶幸女兒沒到網上去給我丟人現眼!女兒說,她班上好多同學是追星族,如果她不追星,會被同學們排斥的?,F在小學的校風真不咋樣!”
本刊認為,如今,在電視和網絡上,演藝明星輪番登場,只要想看,一天24小時不停歇也看不完,自然會吸引小學生的關注,從這個角度來說,小學生追星,是社會環(huán)境造成的。然而,小學生在網絡上用惡毒的言語相互攻擊這一極端行為,還是應該引起家長的足夠關注,有意識地引導孩子的上網行為。一方面,不能讓孩子過于沉溺其中,要有所節(jié)制,適當控制上網時間,避免傷害眼睛以及影響學習;另一方面,要讓孩子注意網上發(fā)言規(guī)則,講文明懂禮貌,不能養(yǎng)成罵人的壞習慣。小學生是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家長作為監(jiān)護人,理當擔負起責任。
偶像崇拜,實屬正常
小學生為什么要追星?追星低齡化是好事還是壞事?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心理學專家和教育專家,請他們給家長們指點迷津。
上海心理咨詢師宋曉林博士認為,所謂“追星”,心理學上稱之為“偶像崇拜”,是兒童心理由不成熟向成熟轉變過程中伴隨的現象,屬于正常的心理表現。偶像崇拜是在光環(huán)效應作用下,兒童在心理上形成的夸大的社會認知和社會印象,把自己喜好的人物看得完美無缺,高度認同、崇尚并伴有情感依戀的一種復雜的心理行為?!捌鋵?,孩子從出生起就有崇拜的對象。學齡前,孩子崇拜的對象是父母,父母就是孩子眼中的巨星。”宋博士說,“到了學齡期,孩子開始尋找父母以外的崇拜對象,也許是他的老師、親戚,也許是身邊某個在某方面比較出色的小伙伴,也可能是動畫片、童話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進入青春期,孩子追捧某個特定明星的情況就很常見了。心理學研究發(fā)現,對明星和英雄的偶像崇拜一般會在14~16歲達到頂峰,并隨著年齡增長而呈下降趨勢;對杰出人物的崇拜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批判性思維的日臻成熟而呈上升趨勢,并在20~22歲達到頂峰;對父母長輩等身邊人物的崇拜,會隨著孩子年齡增長、獨立性增強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
對于偶像崇拜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宋博士認為:“兒童下意識地模仿自己的偶像,通過對偶像人物的認同,來確認自我的價值,即個人在其認知、情感和個性發(fā)展中欣賞、接受另一個人的價值觀、行為模式及外表形象等,并加以崇拜和模仿。這表明,兒童不再把目光局限在父母身上,人格也開始走向獨立。也就是說,偶像崇拜是孩子尋找自我過程中的常見行為。對于兒童的追星行為,如果父母處理得當,孩子會從中受益;如果處理不當,則很容易激發(fā)親子沖突?!?/p>
鄭州某小學五年級班主任蔡老師曾在班里做過一項調查,學生們的偶像有電影明星、體育明星、作家、網絡紅人,只有3名學生稱自己沒有崇拜的偶像。蔡老師說:“相比擔心學生追星,我更擔心他們沒有偶像。任何明星都有值得學生們學習的品質,所以要尊重學生的選擇?!倍谧沸恰岸取钡陌盐丈?,蔡老師認為,現在許多學生比我們想象的要成熟,而且許多學生不會只有一個偶像,甚至是經常變化的,所以不必過分擔心,“我認為,學生追星其實是他們與世界對話的一種方式,如果沒有偶像,學生可能會變得冷漠,難以融入集體,那才是最可怕的。”
為什么小學生崇拜的偶像大多是演藝明星?著名心理咨詢師及暢銷書作家柏燕誼認為,兒童選擇誰作為偶像,基于3個方面的因素:1.個性化發(fā)展。孩子是根據自己的興趣、自我的期待來選擇他的偶像的。這是自我設計需要的外化表現。2.情感需求。孩子覺得這個明星的某個眼神或者某些動作體現了他特別喜歡或者期待的親密關系,比如這個偶像特別喜歡和自己的粉絲擁抱,或者對自己的粉絲說一些溫暖的話,這種情感的需求,也會成為孩子把這個人選擇成為自己偶像的一個原因。3.社交能力匱乏的補充。喜歡某個偶像,粉絲之間的話題及交流空間都是封閉式的,他們不用談論除了該偶像以外的任何事情,目標一致,愛好一致。孩子可能在學校交不到好朋友,不具備較強的社交能力,在這樣的集體中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所以他就會特別依賴粉絲團體。
本刊認為,追星低齡化并不可怕,關鍵看我們是否抓住問題要害,順勢而為。處于這個時代,小學生可能接觸到各種各樣的新鮮事物,面對各種各樣的誘惑。教育孩子是一件復雜而細致的事情,一言難盡。但應把握一個原則,就是要不斷與時俱進,追隨時代的變化,給孩子必要的指導。這是作為家長不可推卸的責任,也是順應青少年教育心理的必要做法。
順勢而為,科學引導
孩子追星,家長一味制止不是辦法,有可能適得其反,破壞親子關系。那么,應該做哪些引導工作?
接受采訪時,柏燕誼說:“追星低齡化并不可怕,從某種意義上講,追星是孩子與同伴相處的一種方式。試想,如果別的孩子都在談論偶像,你的孩子根本搭不上腔,他的交友過程會順利嗎?對于孩子的追星,家長最好持尊重、理解、寬容的態(tài)度,適當地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蓖瑫r,柏燕誼認為,家長要在以下三個方面做好引導工作:
第一,理解和接納孩子的選擇。孩子決定崇拜某個明星的時候,已經做好了自我捍衛(wèi)的準備,所以,無論家長打算以否定的還是以假裝認同的方式跟孩子討論,一定會激發(fā)孩子的對抗情緒。孩子會覺得被否定的不僅是自己崇拜的明星,還有自己,所以會感覺到被傷害。家長應該理解和接納孩子的選擇,首先要弄明白孩子崇拜某個明星的心理動因,然后予以認同。在此基礎上,和孩子一起挖掘明星身上積極的東西,并逐步呈現給孩子。
第二,幫助孩子拓寬眼界。家長應引導孩子認識那些為社會創(chuàng)造更大價值的名人。除了娛樂明星之外,父母還可以引導孩子去了解科學家、企業(yè)家、教育家的故事,讓孩子尋找更有意義的榜樣。
第三,對偶像不作對比,不對偶像作功利性的評價。如果家長用自己的價值觀對孩子崇拜的偶像進行評價,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孩子會問,如果我因捍衛(wèi)雷鋒的名譽與人爭吵,父母一定支持,如果我為某個樂隊與人對罵,父母一定會不屑,憑什么?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李路路認為:“家長與孩子交流時一定要用適合孩子的方式,交流內容一定要與孩子的日常生活有緊密的聯系,不能只講大道理。孩子現在都親近網絡,排斥報紙、書籍、雜志,甚至很少看電視,這是時代特點,家長要與時俱進,更多地接觸網絡,這樣會自然而然地縮小與孩子的距離。”
深圳某實驗小學班主任萬老師接受采訪時說:“對于孩子追星,家長切不可武斷地制止,或貶低孩子崇拜的明星,這樣肯定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家長應該理解孩子的選擇,傾聽孩子崇拜某明星的理由,讓孩子對家長敞開心扉。家長還可以對孩子進行正面的引導,適時地進行審美教育?!闭劦侥菆鲋摹笆兰o罵戰(zhàn)”,萬老師為孩子們辯護,“孩子非常純潔,他們?yōu)榕枷褶q護時沒有什么邪惡的想法。至于行為過激、言語失當,應該追究的是網絡環(huán)境的責任!作為老師和家長,應該進行這方面的引導,引導他們了解明星的成長奮斗經歷,要向明星學習,而不是盲目地崇拜。大多數明星都經歷過非同尋常的成長過程,在他們身上往往有不少好的精神品質。父母不妨引導孩子去尋找和學習隱藏在明星光環(huán)背后的可貴品質,比如拼搏精神、堅毅性格和對事業(yè)的不懈追求等,了解偶像成功背后的種種艱辛和他們積極的人生經驗,汲取正能量。之后,家長引導孩子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借鑒偶像的人生經驗,不斷嘗試和體驗,偶像就成了孩子的榜樣,成了孩子進步的動力。這樣的追星應該說對孩子的成長是很有好處的?!?/p>
濟南家長孫先生對引導小學五年級女兒追星很有一套。他告訴記者:“我認為,家庭教育不能動硬的,要順勢而為,無論孩子出現什么情況,家長都可以找到自然的突破口,施以正確的引導。我女兒也是追星族,而且還挺瘋狂,我就順勢培養(yǎng)她的理財能力和自我控制力。比如,她小學四年級時花了很多壓歲錢買某明星的衍生產品,光盤、海報、畫冊、衣服等,為了聽明星的演唱會,她居然要花重金買門票。我就和她商量,爸媽同意你去聽演唱會,你要買300多元的普通票,還是600元甚至1000元的VIP票?不論買哪一種,都要用零花錢支付。如果眼下錢不夠,爸媽可以先墊付,但你必須在日后的零花錢里分期償還,這頓大餐吃得越貴,還款日期拖得越長。女兒冷靜下來,思考了一天,后來決定不去現場聽演唱會了,改為在家看電視直播。我覺得這樣的引導方式孩子可以接受,既有助于她學會花錢、學會合理地滿足自己的愿望,又能幫助她理解追星要適度的道理?!?/p>
武漢家長李女士自己就是一個追星族,是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的忠實粉絲。她的女兒正在學習大提琴演奏,受媽媽影響,也把馬友友當成自己的崇拜偶像。所以,追星是李家母女的共同愛好?!拔液团畠河幸粋€共同的柜子,里面有馬友友的全部演奏光盤,我和女兒的手機里下載的音樂也全是馬友友演奏的樂曲?!崩钆咳鐢导艺?,“每天晚上,我都和女兒一起欣賞馬友友的作品,女兒考試前也不例外。我認為,孩子有自己喜歡和崇拜的人,有自己的愛好是一件好事,只要這些愛好是正當的,家長就應該支持。前不久,我嘗到了女兒追星的甜頭:女兒參加大提琴考級,剛演奏完,評委老師就說:‘你的演奏水平還不算高,但我仿佛聽出了馬友友的風格。您看,這才是骨灰級粉絲的表現,追星追到這種境界,多少能與大師進行靈魂對話!”
本刊認為,追星對青年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利弊參半,對未諳世事的小學生則有相當大的危險,如果孩子沉迷其中,必然影響學習,家長必須及時介入,對孩子進行科學的引導。在引導方式上,家長切不可簡單粗暴,而應該對追星有全面、深入的認識,再結合孩子的性格,尋找最合適的介入方式。如果能把追星變成家庭教育的突破口,既滿足了孩子的情感需求,激發(fā)其上進,又能改善親子關系,則善莫大焉。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