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芬, 吳志明
(1.鄭州市科技工業(yè)學校 服裝系,河南 鄭州 450053;2.江南大學 紡織服裝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2)
?
斜肩式連身袖樣板設計
花芬1,2,吳志明2
(1.鄭州市科技工業(yè)學校 服裝系,河南 鄭州 450053;2.江南大學 紡織服裝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2)
摘 要:探討了斜肩式連身袖樣板構成原理,分析了影響斜肩式連身袖造型和運動舒適性的因素,采用實驗方法研究了袖中線斜度和袖襠起點位置及大小對連身袖的影響規(guī)律。研究認為,袖中線斜度越大,斜肩式連身袖造型越好,運動性能越差,無袖襠結構連身袖的袖斜度以5°~10°為宜;綜合斜肩式連身袖造型和運動舒適性,袖襠起點位置比衣身袖窿線和袖山線交叉點低1~2.5 cm、袖襠寬度等于后片重疊量×2。這一結論對斜肩式連身袖樣板設計具有參考意義。
關鍵詞:斜肩式連身袖;樣板設計;袖中線斜度;袖襠
隨著中式休閑服裝的流行,連身袖成為近幾年服裝流行元素之一,受到眾多服裝設計師的推崇和喜愛。為了使連身袖既合體美觀,又具有良好的運動舒適性,國內(nèi)外學者對連身袖樣板設計進行了研究,但是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連身袖造型和袖襠結構[1-5],缺乏對連身袖樣板設計的系統(tǒng)性研究。文中針對斜肩式連身袖樣板設計進行系統(tǒng)研究,為該類樣板設計提供理論參考。
1斜肩式連身袖樣板構成原理
1.1斜肩式連身袖概念
連身袖是指衣袖和衣身的一些部位連接在一起的袖子[6],根據(jù)服裝肩部結構特征,連身袖可為平肩式連身袖和斜肩式連身袖。平肩式連身袖是指衣身肩部無肩斜、袖中線在肩線的延長線上的連身袖,屬于平面造型袖[7];斜肩式連身袖是指衣身有肩斜的連身袖,與平肩式連身袖相比,服裝肩部更加合體、腋下部位的褶皺明顯減少。
1.2斜肩式連身袖樣板構成原理
借鑒日本文化原型制圖法,以160/84A探討斜肩式連身袖樣板構成原理。以前、后衣片原型的肩線延長線作為袖中線位置分別放置前、后袖原型樣板,在袖山與袖窿間出現(xiàn)間隙(圖1中陰影部分),形成連身袖的腋下部位褶皺。以肩點往外1 cm處作為旋轉(zhuǎn)點,逐漸加大袖中線的傾斜角度,袖山與袖窿間的間隙逐漸縮小,直至基本消失,腋下部位基本沒有褶皺;腋下重疊區(qū)域從無到有逐步擴大(圖2中陰影部分),重疊區(qū)域就是袖襠結構。由此可見,當袖中線向下的傾角逐漸增大,連身袖造型由寬松逐漸趨于合體狀態(tài),腋下余量逐漸減少,手臂運動舒適性減弱,要滿足手臂活動量則需要有袖襠布,并且袖襠布逐漸增大。
2斜肩式連身袖樣板設計影響因素分析
從斜肩式連身袖樣板構成原理可知,影響斜肩式連身袖造型和運動舒適性的主要因素是袖中線斜度和袖襠結構。
2.1袖中線斜度因素
為了使服裝肩及肩關節(jié)部位合體,袖中線應與肩線形成一定的斜度,這個斜度稱之為袖中線斜度[8]。只有保證袖中線斜度的準確,才能夠使肩部設計合體、圓順。袖中線斜度越小,衣身側(cè)縫線、袖底縫線則會越長,有利于手臂活動,但是靜態(tài)時腋下皺褶較多,影響服裝的靜態(tài)造型,反之亦然。
2.2袖襠因素
人肩部和手臂活動較為頻繁,通常服裝材料沒有和皮膚一樣的伸縮變化,所以服裝無法與人體運動完全匹配的[7]。連身袖肩部合體性和運動舒適性通過增加腋下活動量實現(xiàn),這個增加的腋下活動量就是袖襠。袖襠有利于增加手臂的運動舒適性,袖襠布越長、越寬,越利于增加手臂的運動舒適性,但袖襠隱蔽性逐漸減弱,而隨著袖襠布的變短、變窄,手臂的運動舒適性下降,但隱蔽性則逐漸增強[9]。
3實驗設計
3.1袖中線斜度實驗
3.1.1實驗設計釆用日本文化式原型法設計連身袖樣板,袖長24 cm、衣身側(cè)縫線長15.5 cm。如圖3放置原型,以肩線延長線為基準線、過肩端點作與基準線成α角(α角表示袖中線斜度)的直線作為袖中線,α分別取0°,5°,10°,15°,20°等幾個不同的袖中線斜度制作試樣A,B,C,D,E,以研究袖中線斜度對連身袖造型的影響。圖4為袖中線斜度5°樣板設計圖。
3.1.2實驗要求為了盡可能減少實驗誤差,所有試樣采用C30S×30S/78×65/126白坯布,由同一人按照同樣工藝在同一臺縫紉機上完成。圖5為B試樣實物圖。
3.1.3實驗數(shù)據(jù)及分析首先是客觀分析。肩袖角度和袖腋下長對手臂到活動性能有很大到影響[7],因此對試樣的肩袖角度及腋下長進行測量,如圖6示,實驗數(shù)據(jù)如表1所示。腋下長度=腋下長度L1+腋下長度L2。
Tab.1Shoulder sleeve angle and armpit length of the pattern
隨著袖中線斜度的不斷增大,肩袖角度不斷增大,腋下長度不斷減小。腋下長度是衡量腋下活動量的直觀因素,腋下長度越長,越能滿足人體上肢活動的需要;腋下長度越短,越限制人體上肢活動,因此袖中線斜度越大,連身袖越合體,但是其運動舒適性越差。
其次是主觀評價。主觀評價內(nèi)容:運動舒適性是一種主觀感受,用物理指標無法衡量,需要用語言來表達。為了能把主觀感覺定量化,文中采用心理學標尺法,心理學標尺法將不同感覺等級賦予相應數(shù)值。本次研究采用的心理學標尺如表2所示,試穿者根據(jù)其穿著感覺,在標尺上作出標記,實驗結束時,根據(jù)標記確定數(shù)值的大小。
表2 心理學主觀標尺
根據(jù)實驗目的,評價指標主要考慮服裝的外觀造型和運動功能,因此引入靜態(tài)造型及動態(tài)舒適兩方面指標,以便能更客觀全面地反映服裝的整體性能。
靜態(tài)造型指標及其具體評價內(nèi)容:前胸造型——是否平服、服貼:有無不良褶皺、是否緊繃;
后背造型——肩背是否圓順、平服、有無多余褶皺、是否緊繃;
腋下造型——腋下是否平服、余量是否太多;
肩部造型——是否圓順、豐滿、立體;是否出現(xiàn)緊繃;
動態(tài)舒適評價指標及其具體評價內(nèi)容:根據(jù)課題研究的目的,在實驗動作的選取上選取日常生活、工作中最常用的動作——手臂側(cè)上舉90°、抱胸。
腋下舒適度——手臂側(cè)上舉90°時,腋下部位是否感到舒適,是否有緊繃、牽制等不舒適感;
后背舒適度——抱胸狀態(tài)下,衣身后背是否感到舒適,是否有感到壓迫、緊繃等不舒適感;
袖身舒適度——抱胸狀態(tài)下,衣袖與衣身是否有牽制,袖身部位是否有壓迫、緊繃感等;
肩部舒適度——抱胸運動狀態(tài)下,肩部與袖身是否有牽制,肩部是否有壓迫、緊繃感等;
主觀評價:本實驗選擇年齡在20~25歲之間、身高160~165 cm、胸圍82~86 cm、體重47~50 kg、A體型的青年女子5名。經(jīng)過試穿后,根據(jù)主觀感受填寫每件試樣具體的靜態(tài)、動態(tài)舒適指標、求平均值后具體評價結果見表3所示。
表3 不同袖中線斜度靜動態(tài)指標評價表
由表3可知,隨著袖中線斜度的增大,連身袖的外觀造型越來越美觀,但是手臂運動舒適性能不斷降低,尤其是腋下舒適度,當袖中線斜度大于15°時,人體正?;顒邮艿捷^大限制。建議在連身袖樣板結構不加襠的情況下,袖中線斜度控制在5°~10°之間,既滿足連身袖的造型美觀又活動舒適。
3.2袖襠實驗
3.2.1實驗設計研究不同的袖襠起點位置、襠量大小與斜肩式連身袖造型及運動性能之間的關系。
1)袖襠起點位置袖身原型以肩點往外1 cm處到O點作為旋轉(zhuǎn)點,根據(jù)不同的袖斜度進行袖身原型旋轉(zhuǎn)。袖襠起點一般采用原型衣身袖窿與袖身原型袖山弧線的交叉點,如圖7所示的M,N,P點即為襠的起點位置。
由圖7可知,隨著袖中線斜度增大,襠起點位置不斷遠離袖窿深線、袖襠量隨之增加、腋下重疊變多。連身袖樣板設計袖襠起點位置一般參考袖山弧線和袖窿弧線的交叉點,在該點的基礎上上下浮動。在保持袖中線斜度、袖襠大小不變的情況下,選擇袖山弧線與袖窿弧線到交點作為袖襠起點位置制作試樣F,比N點高2.5 cm作為袖襠起點位置制作試樣G,比N點位置低2.5 cm作為袖襠起點位置制作試樣H,以研究袖襠起點位置。
2)袖襠寬度由圖8可知,OC(6.5 cm)為后片衣身與袖子的重疊量,OB(5.5 cm)為前片的重疊量,OC×2為后袖襠寬度,OB×2即為前袖襠寬度。為了便于縫合和袖底弧線的圓順,在連身袖袖襠樣板設計中,需要保持前后袖襠寬度一致。在袖中線斜度和袖襠起點位置不變到情況下,采用后袖襠寬度13 cm、前袖襠寬度11 cm、后袖襠寬度+2=15 cm三組袖襠寬分別制作試樣I、試樣J、試樣K。
3.2.2實驗要求實驗要求同袖中線斜度實驗。
3.2.3穿著實驗與主觀評價(1)主觀評價內(nèi)容:主觀評價方法及指標同袖中線斜度實驗。(2)主觀評價:試穿對象同袖中線斜度實驗。實驗數(shù)據(jù)見表4,5所示。
分析表4可知,靜態(tài)下試樣H的造型、運動舒適性評價都比較好,因此袖襠起點位置越接近袖窿深線位置,外觀造型越美觀。同時在實驗的過程中,袖襠起點定位越高,由于面料在袖襠部位斜絲的原因,工藝操作難度也越大,因此在設計袖襠起點位置時,一般設置在袖窿線和袖山線交叉點向下1~2.5 cm。
表4 袖襠起點位置靜動態(tài)舒適指標評價
分析表5可以看出,靜態(tài)下試樣J的造型最好,試樣I次之;動態(tài)下試樣K的運動舒適性最好,試樣I次之。袖襠寬度越大,活動性能越好,但是造型的美觀性受影響,因此袖襠寬度取后袖重疊量×2。
表5 袖襠寬度靜動態(tài)舒適指標評價
4結語
研究表明,在滿足服用性能時,袖中線斜度越大,連身袖的造型越好,運動性能越差,無袖襠結構連身袖的袖斜度以5°~10°為宜;袖襠能顯著改善連身袖的運動性能,袖襠起點位置和袖襠大小對連身袖造型和運動舒適性有影響,袖襠起點位置比衣身袖窿線和袖山線交叉點低1~2.5 cm、袖襠寬度等于后片重疊量×2,此時連身袖能滿足造型和運動性能的要求。研究結論對斜肩式連身袖樣板設計具有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 吳厚林.中式袖結構設計研究[J].紡織學報,2007,4(28):91-95.
WU Houlin.Study on pattern design of Chinese style sleeves[J].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2007,4(28):91-95.(in Chinese)
[2] 劉馳.連身袖的外觀造型及運動功能性[J].西北紡織工學院學報,2001,3(59):35-38.
LIU Chi.The clothing style and sporting functionality of kimono[J].Journal of Northwest Institute of Texti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1,3(59):35-38.(in Chinese)
[3] 倪進方.連身袖袖襠構成原理及設計方法探討[J].紡織科技進展,2009(6):77-79.
NI Jinfang.The constitutive principle and the design method discussion of sleeve gusset on con net body sleeve[J].Progress in Texti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6):77-79.(in Chinese)
[4] 崔靜.連身袖袖襠結構的優(yōu)化參數(shù)研究[J].山東紡織經(jīng)濟,2014(8):33-35.
CUI Jing.Optimized parameters study of kimono sleeve gusset-insert structure[J].Shandong Textile Economy,2014(8):33-35.(in Chinese)
[5] 崔少英.連身袖袖中線修正方法探討[J].上海紡織科技,2002,8(30):51-52.
CUI Shaoying.Study on revision methods of middle line of body-linking sleeve[J]. Shanghai Texti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2,8(30):51-52.(in Chinese)
[6] 劉瑞璞.服裝紙樣設計原理與應用(女裝篇)[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8.
[7] 三吉滿智子.服裝造型學理論篇[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8:231-281.
[8]威尼弗雷德·奧爾德里奇.英國經(jīng)典服裝板型[M].劉莉,譯.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3:82-104.
[9] 林娜.合體連身袖的結構優(yōu)化[J].國際紡織導,2012(7):78-82.
LIN Na.The suggestions to optimize the pattern design of the fitting kimono sleeves[J].Melliand China,2012(7):78-82.(in Chinese)
(責任編輯:楊勇)
Pattern Design of Kimono Sleeves for Sloping Shoulder
HUA Feng1,2,WU Zhiming2
(1.Department of Clothing,Zhengzho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School,Zhengzhou 450053,China;2.School of Textile and Clothing,Jiangnan University,Wuxi 214122,China)
Abstract: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itutive principle of one-piece sleeve for sloping shoulder,and analyses th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its molding and movement comfort ability.The influence of slanting angle of sleeve center line and gusset starting position and size of the kimono sleeve is studied by an experimental method.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greater the slanting angle of sleeve center line,the better the sleeve shape,and the worse exercise performance.The inclination of the sleeve without gusset is appropriate for 5°~10°.Considering its shape and exersice comfort,the gusset starting position is 1~2.5 cm lower than Intersection of body armhole line and sleeve line,gusset width is equal to 2 times the amount of overlap sheet.The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has a good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pattern design of one-piece sleeve for sloping shoulder.
Key words:kimono sleeves for sloping shoulder,pattern design,the slanting angle of sleeve center line,sleeve gusset
中圖分類號:TS 94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1928(2016)01-0079-06
作者簡介:花芬(1978—),女,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服裝設計理論與應用。Email:4829047@qq.com
收稿日期:2015-12-28;
修訂日期:2016-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