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
2016年2月24日,年僅18歲的西安中學高三學生林嘉文因抑郁癥跳樓自殺去世。消息傳來,所有認識他的人無不震驚。這個被稱為天才的18歲男孩,去年年底剛出版了史學專著,在研究宋史方面曾被專家稱為“博士也達不到他的學術(shù)水平”。這樣一個前途無量、受到無數(shù)人關(guān)注和喜歡的男孩子,為什么會選擇這樣一條令人嘆惋的道路?到底是什么成為壓垮這個天資聰穎的男孩的最后一根稻草?
林嘉文出生在西安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母親是一名小學教師,父親在一所法律院校工作,家里環(huán)境相對寬松。他讀小學期間,正是電視節(jié)目讀史、講史之風高漲的時候,家人在看《百家講壇》之類的節(jié)目時,他也跟著一起看。他曾在一兩年的時間里,每天都早起觀看《百家講壇》。小學時他已經(jīng)開始看《資治通鑒》《呂氏春秋》《三國志》等著作。受到相關(guān)書籍影響,林嘉文在中學階段開始研究民族史,并自學西夏文。通過網(wǎng)絡(luò),他和微博上活躍的史學界前輩交流探討,搜讀他們的著作,他對歷史的表達如此深刻,以至跟他交流的前輩都以為他是個中年人。
此外,他還自學了文獻學、目錄學以及學術(shù)規(guī)范的知識,并開始大量閱讀關(guān)于宋史的一手文獻,例如《涑水記聞》《湘山野錄》《墨莊漫錄》等。他對自己的目標很明確,就是主攻西夏史和宋史研究?!昂迷诟改干岬没ㄥX讓我恣意買書,他們幾乎從不給我設(shè)限,只要我想買書,他們都會答應(yīng),大大滿足了我購置史料文獻的需要?!睂τ趦鹤拥脑缁?,父母很是欣慰,然而,他們同樣有些困惑的是,隨著兒子的漸漸長大,他和父母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少,他們不了解也聽不懂他的歷史,而兒子,似乎也對他們的生活頗有微詞。那種平淡如流水的日常生活,談起來,兒子總會有些不屑。
對于歷史的興趣與深入研究,讓林嘉文小小年紀便有了自己的研究心得。2013年,在父母的支持下,林嘉文就出版了第一本書《當?shù)兰医y(tǒng)治中國:道家思想的政治實踐與漢帝國的迅速崛起》。該書洋洋灑灑30萬字,以通俗的寫法,從道家政治的角度重新解讀了文景之治。2015年年底,林嘉文又出版了自己的第二部書:《憂樂為天下:范仲淹與慶歷新政》。這兩本書的出版,讓林嘉文獲得了“史學天才”的稱號,并得到了史學專家的一致好評。
在林嘉文就讀的西安中學,學校把他當成標桿一樣的人物讓大家來學習。學習好,小小年紀就出了專著,還上了電視,他成了同學眼中“別人家的孩子”。作為重點班的學生,林嘉文各科成績都不錯。歷史老師和林嘉文亦師亦友,有時臨近下課,還會留出幾分鐘,讓林嘉文上臺講一會兒。但他講得太學術(shù)了,同學們能聽懂的不多。在同學們眼中,林嘉文有些清高,不合群,也不愛打掃衛(wèi)生。和學校對他的推崇不同,同學們對于林嘉文總有一種距離感,覺得小小年紀的他研究那么深的學問,怎么都透著一絲怪異。林嘉文的一位好友說,林嘉文曾和他探討過自殺的問題。“他說自己坐在教室里,常有一種感覺——高處不勝寒。他常環(huán)顧全班嘆之曰:你們都只會學習,但你們不會研究?!?/p>
也許正是這樣的高處不勝寒,使林嘉文感覺能與之交流的人少之又少,他于是只好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歷史的研究中去,研究得越深,對自己的封閉也就越深,他把對社會上某些現(xiàn)象的不滿、對于自己對這種事情的無力改變深深地埋在心里。
2015年12月16日,在西安中學為他的新書《憂樂為天下:范仲淹與慶歷新政》舉行的出版座談會上,林嘉文開朗自信,無論是媒體提問,還是在座史學專家對他學術(shù)著作的褒或貶,他都應(yīng)對自如,即使是對批評之語,也沒有表現(xiàn)出絲毫的異樣。與同齡人相比,他成熟、健談、謙虛且彬彬有禮。接受著眾人的贊美,林嘉文父母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中國宋史研究會理事李裕民與林嘉文見過幾次,對他的印象很好,對于他的書更是評價極高。李裕民說,他寫的這兩本書甚至超過了他某些博士生的水平。李裕民還評價他是新中國成立后“最年輕、具有研究能力的作者”。李教授還鼓勵他去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念書,因為那里的師資、資料件、信息等方面條件都好。2015年夏天,林嘉文還參加了北大歷史學系的夏令營,并因為成績優(yōu)異被評為優(yōu)秀營員。
然而,大多數(shù)人只看到了他成功的一面,卻沒看到他內(nèi)心的痛苦。誰也不知道,這半年來,這個被人羨慕的孩子一直飽受抑郁癥的困擾。在研究歷史之外,他情緒焦急煩躁,對很多事情都提不起興趣。
父母帶他去找著名的心理醫(yī)生,此后,他一邊接受心理咨詢,一邊吃藥控制自己的病情。然而,心理醫(yī)生的開導(dǎo),對于林嘉文的作用似乎微乎其微,他覺得對方善于進行突發(fā)疾病的治療,對于自己這種理智型的抑郁卻沒有什么效果。
林嘉文的父母卻絲毫沒有意識到兒子已與他們漸行漸遠,他雖然按時吃藥,接受心理治療,卻在心底,抗拒著這一切。
林嘉文的微信名字是:吸濡之魚在江湖。他的微信基本都與歷史有關(guān)。就在2月23日,他還發(fā)了4條微信。2016年1月26日晚他發(fā)了一條微信:“越發(fā)不明白自己這么拼是為什么,如果說是為自己,那只能說是為拼而拼?!?015年12月4日,林嘉文的一條微信是:“說明書上寫藥的副作用是增重,結(jié)果我吃了后的副作用是每天全身又疼又困……”
所有的人都不知道林嘉文生命最后一刻在想些什么,也沒有人預(yù)感到他會自殺,因為之前他一切都表現(xiàn)得如此正常,在2月23日開學時,他還和同學們一起打招呼開玩笑,甚至曾與之一起探討過自殺的同學,也絲毫沒有覺得他有什么異常,但2016年2月24日,他還是從自家樓上跳下。也許自殺的念頭在他腦海中蓄謀已久,也許只是他一時沖動,我們都不得而知。
林嘉文離世消息曝光后,網(wǎng)絡(luò)及微信圈中流傳著疑似他的一份遺書,在這份寫于23日名為“最后的話”的遺書中,林嘉文這樣寫道:“終于還是要離開。一走了之的念頭曾在腦海里萌發(fā)過太多次,兩年多來每一次對壓抑、恐懼的感受都推動著我在腦海里沉淀下今日對生死的深思熟慮,讓我自己不再會覺得自己的離開只是草率的輕生,讓我可以以為我最終的離去不僅是感性地對抑郁、孤獨的排解,也是種變相地對我理性思考之成果的表達?!?/p>
這份被“新觀察傳媒”微信公眾號及“學術(shù)大觀察”微博發(fā)布的遺書上還這樣寫道:“未來對我太沒有吸引力了。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認清了我永遠不能超越的界限……”“望我的父親能知足,珍惜我的母親,同時改掉自己家長制的脾氣以及極差的飲食追求,認清自己實際的生活能力和狀況。太愛出去跟別人騎自行車,其實是不夠掛念妻子和家庭。不要再保持那種單身宅男才會有的飲食習慣了,不健康,且這種飲食習慣是對性格和責任心的投射,說明人活得渾渾噩噩?!薄跋M业哪赣H能振作起精神來多抓抓工作,多去掙錢。這樣若我父親先離開,至少還可以維持生活。一個志在過小日子的人,精神也會很脆弱,要學會找些東西依靠。金錢是可以依靠的,另外還有事業(yè)也可以支撐人……”
林嘉文就這樣悄無聲息地離開了,留給我們的,卻是無盡的遺憾和思考。這個天才少年的精神生活,也許沒有人能走進過,包括他的父母。正因為如此,他才會感到如此的寥落和寂寞,甚至他的兩本書的版權(quán),也贈給了他暗戀已久的同班少女。
那么,這個奪走少年生命的抑郁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抑郁癥以情感低落、思維遲緩,以及言語動作減少、遲緩為典型癥狀。一般而言,抑郁癥的病因主要包括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除了生物因素外,心理因素也是導(dǎo)致抑郁癥的重要因素之一。某醫(yī)院臨床心理科醫(yī)師表示,老師的期許、父母的希望、同學們私下的競爭,都可能會給學生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當學生無法將這些壓力轉(zhuǎn)化為動力時,就很容易產(chǎn)生一系列心理健康問題。
林嘉文天資聰穎,在別人眼中似乎都認為學習對他而言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沒什么可煩惱。殊不知,這樣的他或許承受著比常人更大的壓力——老師的厚望,希望他能再寫出好的書籍;父母的期盼,孩子日后出人頭地,光宗耀祖;同學朋友學習的楷模,他一直都是最牛的,大家都要向他學習……
而早在去年接受媒體采訪時,林嘉文就表示,《憂樂為天下》出版后的輿論反應(yīng)完全合乎他的擔憂——如今社會上很多人不太歡迎別人年少成名,對年少有才華的人并不看好,會順理成章地認為其中有作假,或者想當然地料定別人會“傷仲永”。這些或許也引發(fā)了他的抑郁癥。但到底事實是怎樣,我們現(xiàn)在也無從得知,而林嘉文的父母也不愿再勾起喪子之痛。
年僅18歲,正是風華正茂的年紀,而林嘉文卻選擇自殺的方式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一名有潛力、有志趣的學生過早離世,令人悲傷。出于對逝者的尊重,我們對其選擇不妄加評議,但發(fā)生了不幸,總有些需要反思的原因。壓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到底是什么?以后遇到他這樣的天才少年,我們該怎么辦?
對于不幸的事件,人們沒法說“如果”。當初,專家及社會給出種種贊譽,對愛惜人才、提攜青年的胸襟,值得敬重。不過,如果換一種角度,不在他18歲時高度贊揚他,而是在他80歲時告訴社會“他18歲時的見解就不同凡響”,也許更有教育價值。但是,社會和媒體能克制住急切的欲望,學校和社會能那樣冷靜地等待嗎?
在當今教育狀態(tài)下,學生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心理壓力,社會各界對這一問題開始有認識,但學校是否有能力消解學生的心理壓力?這并不是件輕而易舉之事。類似林嘉文那種有特殊狀態(tài)的學生,一般心理教師難以作有效輔導(dǎo)。傳統(tǒng)的思想工作式的心理疏導(dǎo),難以緩解當前學生的心理壓力,學校常見的那種“做了大量耐心細致的工作”往往未必有效;而醫(yī)院的抗抑郁治療,貌似也沒有起到一定的效果……
我們不太了解林嘉文內(nèi)心的痛苦根源(有些原因人們已不可能知道),但努力減少悲劇的發(fā)生,我們還有許多事可以做。種種跡象說明,對學生,現(xiàn)在其實需要有更加專業(yè)、科學的心理教育與治療。加強心理疏導(dǎo),需要對學生狀態(tài)有客觀準確的評估,否則就是一句空話。
編輯 / 楊世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