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陜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陜西西安 710119)
三國真書探賾
李天(陜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陜西西安 710119)
三國書法,繼承東漢雄強氣勢而又有創(chuàng)新,在短短的幾十年間,南、北地區(qū)都形成了各自的書法風格。三國時期,是書法藝術發(fā)展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不僅承秦漢篆隸書風,開晉唐行草之先河;而且是“隸書楷化”的關鍵時期。這段時期之真書發(fā)展狀況,一直是歷代書家考證的對象。此時,篆隸書體尚存較多前代書風,真書作為新誕生的書體更能代表當時的書法風貌。三國以降,漢字書體不再演變,只是書法風格上的變化。對三國真書進行較深入地研究,以便我們獲得真書發(fā)展的源頭活水,對后世真書以及書法藝術的發(fā)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
三國時代;真書;書體演變;風格變化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6.105
真書是漢字的主要書體之一,其結字方正,為字中“楷?!保还视址Q正書、楷書。東漢末年,人們將八分隸書之“波挑”變?yōu)椤邦D按”,從而衍變出了新的字體。因當時的真書字形包含隸書筆意較多,與后世楷書在用筆及結字等方面尚存較大差異,所以也可將處于“初級階段”的真書稱為“新體隸書”。真書的起源及創(chuàng)始人,東漢蔡邕《勸學篇》曰:“上谷王次仲,初變古形”;衛(wèi)恒《四體書勢·隸勢序》也有“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的記載。從現(xiàn)今可見的實物資料來看,王次仲若確有其人,真書的產(chǎn)生也絕非他一人的功勞,而是在八分隸書的字形基礎上,經(jīng)過長期的發(fā)展而來。蔡邕所說“初變古形”,應是在書寫風格上有所創(chuàng)新,而非創(chuàng)造出一種書體。
東漢中后期,這種書寫簡便、結字遒美健秀的“新體隸書”就已在時人日常書寫中廣泛使用,而且不斷沖擊著漢代八分隸書;其中嚴整者乃是后世真書的雛形。至三國時期,已有時人書寫的趨于成熟的真書出現(xiàn),其中以坐擁北方地區(qū)的魏國為最多。曹魏統(tǒng)治的地區(qū)一直是經(jīng)濟、文化、藝術最為發(fā)達的地區(qū),并且書家輩出,如邯鄲淳、鐘繇、胡昭、衛(wèi)覬、韋誕,皆由漢入魏。鐘、胡師法劉德昇,并且形成胡“肥”而鐘“瘦”的書法風格,衛(wèi)、韋出于邯鄲淳,而劉德昇、邯鄲淳師承漢朝名家,他們的書法風格源自東漢,筆下又豈能脫離漢法。所以,真書的形成在當時要完全脫離漢法是絕無可能的。新書體的產(chǎn)生會遇到傳統(tǒng)書體的束縛和阻撓,至曹魏鐘繇的《宣示表》、《賀捷表》、《薦季直表》,可以說真書已經(jīng)“自立門戶”。鐘繇的真書,橫畫的收筆變“波挑”為“頓勢”,捺筆寫得直利,“點”畫如“高山墜石”,收筆頓按。雖尚存漢隸筆意,但經(jīng)過加工改造,已將真書的特點表現(xiàn)出來,結字欹測、遒美、勻稱,這些特點被后世書家繼承并傳承至今。鐘繇真書對后世影響極大,在中國書法史上鐘繇被尊為“正書之祖”。
相比于鐘繇真書,吳國的真書成熟時期較晚,筆畫通常橫細豎粗,結字不及鐘書瘦硬也未欹側多姿,用筆不及鐘書豐富,屬于古樸保守的風格。蜀國相較于其他兩國書家最少、傳世書跡最少。后世記載“八濛山下有勒石云:‘漢將張飛率精卒萬人,大破賊首張郃,立馬勒石。蓋張飛所親書也’?!?碑刻共22個字,雖屬隸書作品,但微見真書萌芽。用筆豐滿遒勁,氣勢剛健凝重,結字渾樸敦實,充分顯示了作為武將及書法家張飛的個性和風格,不失為一篇難得的蜀國書法傳世作品。
三國時期,為魏晉南北朝的“初級階段”,是中國思想和文化史上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時期,也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個承上啟下的歷史時期,同時,又是真書發(fā)展史上的萌芽時期。論國土之廣闊,國力之強盛、文治武功之卓越、文化科技之繁榮,魏國堪稱上國。魏國書法之盛,吳、蜀兩國也難望其項背。曹丕建國時,魏國人才薈萃,書家輩出,這與其父所做出的努力是分不開的。曹操頒布“唯才是舉”的政令,招攬了大量有才之士。曹操是魏國書法成功的領導者,極大的推動了魏國書法的發(fā)展。
1.洛陽新書風
公元220年,曹丕逼漢獻帝“禪讓”,正式建立曹魏,定都洛陽。自東漢定都于此,二百年來一直是政治文化中心。在曹操的大力倡導和漢風熾烈的籠罩下,魏國書法一方面承襲東漢余風,魏國的著名書家皆師法東漢名家,并且行、草、真書,在東漢時期已經(jīng)產(chǎn)生,所以,漢、魏書風是一脈相承的。從魏國早期刻立的隸書可以看出,結字方正,用筆方折,仍是東漢的隸法。另一方面是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公元241年書刻《三體石經(jīng)》所見隸書已非東漢舊法,繼承之中而有變數(shù)。《魏曹真碑》風格與東漢隸書也有差異,撇畫挑筆,出鋒尖銳;捺筆厚重,橫畫傾斜,結字欹側,靈活生動;與漢隸剛健雄強氣勢已大相徑庭。 有些筆畫滲入真書的寫法,隸中有真,真中有隸,顯得很自然。時間長久之后,字中隸意弱化,演變成了成熟的真書,真書在當時是既實用又時髦的書體,很快普及開來,成為書法的新潮流,也就是真書所引領的洛陽新書風。
2.“正書之祖”鐘繇
鐘繇(151年-230年),字元常。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書法家、政治家。早年相貌不凡,聰慧過人。董卓脅迫漢獻帝遷都長安時,鐘繇侍從皇帝,恪盡職守,助漢獻帝東歸有功。曹操統(tǒng)一北方后,鐘繇立功,被委以重任,功勛卓著。
鐘繇寫的真書,就是最初的楷書,他改造漢隸古法,促進了楷書的形成與發(fā)展,被后世尊為“正書之祖”,鐘繇是中國數(shù)千年書法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魏國書法家。
沒有選沈從文的作品,主要原因恐怕是魯迅不認同沈從文的作品。但是,兩個人的矛盾影響了選本編選的可能是存在的。1935年11月,沈從文寫了《讀〈中國新文學大系〉》的書評,沒有談及自己的作品是否應該入選,但認為魯迅的選本“有抑彼揚此處”,“取舍之間不盡合理”,特別點明未選入王統(tǒng)照等幾人的作品,對沉鐘社、莽原社的評價過高,“皆與印行這套書籍的本意稍稍不合”。
鐘繇身居魏國腹地,其書法風格代表了魏國風貌。了解鐘繇書法,自然離不開“鐘書三體”及“三表”。羊欣云:“鐘有三體: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狎書,相聞者也。三法皆世人所善?!彼^“三表”,即十余件傳世鐘繇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件,《宣示表》、《賀捷表》、《薦季直表》,皆刻本,且都是小楷,都為呈送朝廷的奏表,采用楷書以示肅敬。
“銘石之書”,是指寫于碑版之上的書體。唐代以前多以隸書書之,以表莊重。東漢后期的隸書,出現(xiàn)了楷化的體態(tài),在保留隸書“蠶頭燕尾”等特征的同時,增加了趯筆。例如蔡邕主持刻制的《熹平石經(jīng)》、魏國建立之初書刻的《受禪表》、《上尊號碑》都有向楷書轉變的痕跡。鐘繇所擅長的銘石書應該與上述幾種隸書相仿。
“章程書”,即真書。也可以說是早期的楷書,此種書體在當時已被用于寫奏章,所以稱之為章程書。另一方面,說明真書已經(jīng)獲得了官方的認可,成為既實用又合法的書體。鐘繇以擅長真書而聞名于世,傳世作品至今仍是學習真書所須臨習的范本。
“行狎書”,羊欣云:“行狎書,相聞者也”;王僧虔《又論書》中云:“行狎書,行書是也”。羊欣是就書寫用途而言,而王僧虔直接把行狎書等同于行書而成為書體。漢魏時期,行書和真書一樣,也是實用的新書體。鐘繇行書師法于“行書之祖”劉德昇,他與胡昭是劉德昇最得意的兩個弟子,后世總結出二人的行書風格:“胡書肥而鐘書瘦”??上х娛闲袝缫咽?,我們無法領略其妙處。
宋朝刻帖之風興盛,宋朝叢帖所見鐘書約十種,著名作品有《宣示表》、《賀捷表》、《薦季直表》,其中以《宣示表》最負盛名。此貼在用筆及結字上,幾乎無隸意,顯示出一種較為成熟的楷書體態(tài)和氣息;點畫遒勁,筆畫瘦硬,表現(xiàn)出古樸、天然、瘦勁的風格。橫畫舒展,字勢欹側,字體圓融而多扁方,代表了曹魏時代“新體隸書”走向成熟楷書的藝術特征?!顿R捷表》是鐘繇后期作品,是得知蜀將關羽敗走麥城的喜訊時寫的奏表。用筆較《宣示表》更為瘦勁,更能體現(xiàn)鐘書風格。在《賀捷表》中,豎畫寫得短促,橫畫及撇捺舒展。以橫畫為主筆的字更顯橫勢,即使字中沒有橫向的筆畫,也要通過結構的處理將字形表現(xiàn)得橫闊?!端]季直表》字形仍取扁橫之勢,略帶隸意,兼有行狎書筆法;用筆之豐富在其他鐘繇傳世作品中極少見。后世有“高古純樸,超妙入神”的評價,具有很高的真書藝術價值。
3.曹魏簡牘
現(xiàn)今所見曹魏簡牘和殘紙真書書跡,皆出土于古樓蘭遺址;這些真書書跡與鐘繇《賀捷表》的字跡特征極為相似?!恫芪杭纹剿哪隁埣垺窞樵缙谡鏁?,幾乎無隸書筆意,東漢八分隸書波挑及“蠶頭燕尾”等特征消失。《曹魏景元四年簡》為成熟的楷書,隸意已完全消失;《曹魏咸熙二年簡》結字潦草,應為時人所書的日常手寫體;《曹魏咸熙三年簡》豎畫已見“懸針”之勢,并且已出現(xiàn)真書的趯筆,真書特征相對更加成熟。
從這些簡牘、殘紙書跡來看,曹魏時期官方書寫的字體,已是相對成熟的真書,在用筆上,已經(jīng)不再是漢隸“蠶頭”的藏鋒逆入的起筆方式,而是順鋒切入,再換中鋒行筆。收筆時也不再是隸書波挑式向右上方出鋒,而是向右下方頓筆后再回收。曹魏時期,是中國書法發(fā)展史上的重要轉折期,開啟了真書雄偉的新篇章。
公元222年,孫權稱帝,在江南地區(qū)建立政權。吳國的基業(yè),一般稱孫吳。
1.吳簡墨跡
20世紀90年代末,在長沙市走馬樓地下古井里出土了十萬余枚吳簡,這批吳國書跡,數(shù)量巨大,書法體態(tài)豐富,顯示了當年吳國的書法水平和風格。
現(xiàn)在可見的吳國真書,都是當時出土的吳簡墨跡。其中以楷書的《史綽名刺》和《朱然名刺》的楷化程度最高而隸法最少。名刺是古代的交際工具,相當于現(xiàn)在的名片。將隸書的《史綽名刺》個別筆畫變翻挑為頓按后,即成為楷書的《史綽名刺》?!吨烊幻獭房赡艹鲎詤菄麑㈩I朱然本人之手,即便是他人代筆,也是吳人所書,體現(xiàn)出了吳國真書的獨特風格。其中,橫畫收筆頓按,豎畫收筆呈“垂露之勢”,撇筆勁健,捺筆有“一波三折”的筆勢,折筆方棱,結字欹側,字形方長;并且形成橫細豎粗,撇細捺粗,撇捺舒展的姿態(tài)。就書法藝術而言,《朱然名刺》誠可謂吳國真書之佳作。
吳國真書體現(xiàn)了江南書風的固有特點,較魏國真書相對保守,而且成熟較晚。出自胥吏筆下的真書,就不如《朱然名刺》的筆法純熟。都是楷法、隸法并用的文書簡牘,其中,“楷意少而隸意多”者結體平穩(wěn),用筆熟練;“楷意多而隸意少”者則結字不整飭。由此可見,吳國胥吏寫的楷書,尚不成熟,而且運用的并不得心應手。但無論是在士流還是下層人士,楷書的流行已成趨勢。
2.吳國碑刻
吳國碑刻,以《葛府君碑》、《谷朗碑》、《天發(fā)神讖碑》最為著名?!陡鸶肥侵袊鴷ㄊ飞献钤缬每瑫鶎懙氖?,康有為曾說:“后世真書皆始自《葛府君碑》”,認為《葛府君碑》是“真書鼻祖”。此碑經(jīng)過千百年來歲月的侵蝕,碑石已碎裂,雖看不清筆鋒的出入,但在點畫形態(tài),收筆頓按等方面已完全是楷書特點?!陡鸶酚霉P及結字頗顯稚嫩,但終于脫離了隸書的束縛,碑額十二字藏露適度,筆畫厚重,結字方正,頗有唐楷先河之意。
《谷朗碑》是楷書向隸書過渡的里程碑,筆意在隸書與楷書之間,這種由隸書向楷書的變化使得字形結構被大大簡化,既無明顯波挑,也無明顯頓按。就《谷朗碑》的布局章法而言,與大多數(shù)漢碑是相近的,字的左右間距小而上下距離大。此碑書風渾樸古雅,與曹魏諸刻風格稍異,但同為開后世楷書之先河的重要碑刻。
《天發(fā)神讖碑》屬于吳國篆書作品,由吳末帝孫皓下令刊刻于東吳亡國前四年。吳國書風保守,此時仍不乏寫莊重古體的能手。此碑的篆書一改傳統(tǒng)圓筆引書的規(guī)范,起筆處多為方筆,形成漢隸中常見的“折刀頭”狀,并且可見真書的影子,實游離于篆、隸、真書之間,觀之入神,以為神妙?!短彀l(fā)神讖碑》以“似篆似隸”的新變,形成雄強勁健的風格,此碑以奇制勝,是反映吳國書風的重要碑刻。吳國三大碑刻的價值無量,在開啟真書新篇章中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三國時期,僅幾十年的歷史,在數(shù)千年的書法史中是短暫的一瞬,在這短短幾十年間,體現(xiàn)了真書由萌芽到成熟的發(fā)展過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漢魏時期的書法史更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在重視創(chuàng)新的今天,也應追本溯源,重新回到孕育真書的“母體”之中暢游一番,這對促進后世真書及其他書體的發(fā)展不無裨益。
[1]劉濤.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
[2]華人德.中國書法史(兩漢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
[3]敏澤.中國美學思想史[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4]康有為.廣藝舟雙楫[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