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冉
2015年夏秋之際,因工作需要,我來到了紐約,開啟了55日的短居生活。工作性質需要我經(jīng)常跑來跑去,紐約的各種交通工具被我體驗了個遍,其中我最喜歡的是24小時運行的地鐵。
紐約地鐵并不賞心悅目,可以說是臟亂差,可一想到這地鐵已經(jīng)有百年歷史,就不得不對這個城市產(chǎn)生敬意。據(jù)說,他們現(xiàn)在都還在用百年前的地鐵調度系統(tǒng),可見當初的設計有多牛。
作為百年老鐵,紐約地鐵無論是外貌還是內(nèi)設,都很有滄桑感。地面的進出站口,沒有國內(nèi)這種醒目的小房子式的建筑,只是在路面上開了個洞口,周圍一圈柵欄圍起來,就算是地鐵站口了。第一次看到的時候,我還以為是地下通道或者是地下室通氣口之類的設施。
進入洞口,陡峭的樓梯直通地下,那古樸的臺階會讓你有種即將進入古老迷宮的錯覺。事實上,紐約地鐵被譽為世界上最復雜的地鐵體系,很多旅游網(wǎng)站上都有乘坐攻略。一些旅游愛好者聲稱,如果你能在紐約地鐵里穿梭自如,就有實力玩轉全球地鐵。
到紐約第二天,我就捏著一張又薄又軟的磁卡,跟著一個當?shù)氐闹袊魧W生,開啟了勇闖地下迷宮之旅,從布魯克林區(qū)到皇后區(qū)。
路程不短,全程大概要一個多小時,關鍵是中間要換乘,這對新手來說是件很有難度的事。因為紐約地鐵并不是一條鐵軌只走一條線路,而是一條鐵軌多條線路,車站里面又完全沒有廣播播報線路之類的提示,也沒有顯示牌,稍不留神就會坐錯。
后來我才知道,技巧就是要眼疾腿快。別看列車好像是長得一模一樣的白鐵皮罐子,其實車頭圓圈里標識著線路符號,有的車身上也有標記,只是不醒目。
前面幾站都是在高架橋上行駛,我就找了個靠窗的位子欣賞街景。不久之后,列車就駛入地下軌道,車廂的晃動很劇烈,噪音很大,跟國內(nèi)的現(xiàn)代化地鐵真是天壤之別。搖晃中迷迷糊糊想要打盹,心里還惦記著會不會坐過站,因為紐約的地鐵列車是沒有語音報站的,每到一站我就要很辛苦地找站臺上的站名,而地鐵站的墻壁,因為古老斑駁加上帶有花紋,導致站名很不好辨認,真是越看越想睡。
同行的留學生已經(jīng)在紐約生活了一年,上車之前我問他,你知道在哪里換乘嗎?他信誓旦旦地說他知道,還晃了晃手里的手機,說“我這里有導航”。經(jīng)驗加現(xiàn)代“武器”想來應該沒問題,誰知,遇到紐約地鐵,導航也蒙。
列車停在某一站時,留學生猛然推我“快下車”,我從打盹中驚醒過來,一臉迷茫地跟著奔下了列車,又跑上站臺另一側的車,直到列車發(fā)動后,我都還不知道這是哪一站,換乘了哪一條線路。他說其實他也不熟悉路線,完全依靠手機地圖導航來判斷何時需要下車換乘,而在地下行駛時,手機有時沒有信號,幸好他發(fā)現(xiàn)旁邊鐵軌上停著的正是要換乘的車,才拉我匆忙換乘。真是一身汗啊……
對地鐵熟悉了半個多月后,我終于可以拿著谷歌地圖放心大膽地四處行走了。我開始對地鐵有了新的期待。早就聽說紐約地鐵是各種草根藝術家的匯集地,經(jīng)常會有即興展示,我很想和他們來個偶遇,沒想到,還真是心想事成了。
有一次在站臺長椅上等車,正百無聊賴,隔座的乘客遞過來一張紙。我的第一反應是發(fā)廣告的,在國內(nèi)到處被塞傳單,已經(jīng)變得很敏感,下意識想躲閃,不過出于禮貌,還是接過來看了。
紙張是厚厚的,質量很好,上面用黑色馬克筆勾勒了一個人物肖象,卷發(fā)、檐帽、帽衫,架著眼鏡,面熟!仔細一想被自己給逗樂了,這不就是我的側面像嗎!轉過頭去看了一眼遞畫過來的人,是一位二十幾歲的男士,棕色皮膚,一身休閑裝,背著雙肩包,手中還拿著白紙和一支馬克筆。他見我轉頭,很禮貌地沖我笑了。是藝術學院的學生?還是繪畫愛好者?我的英文不太好,這些問題在我心里盤旋,卻沒有問出口。我只問他可不可以留下這幅畫,他說當然可以!我挺開心的,覺得美國人好可愛,等車的工夫還能提筆作畫,看構圖也只是寥寥幾筆卻展現(xiàn)得栩栩如生,在北京也是和這里一樣快節(jié)奏的生活,可從沒見過這么有雅興的。
我就那樣傻傻地盯著畫看,欣賞著自己在他人筆下勾勒出的樣子,卻沒有注意到畫像旁邊一行小字:“ Please tips if possible (如有可能,請付小費)”。我還沒有適應隨處付小費的生活方式,甚至看到了這行字,都沒有馬上反應過來,直到我旁邊的女士也收到了畫并且付了小費,我才意識到我也應該有所表示,畢竟人家付出了心血,我也應禮貌回應才好??稍俎D頭過去,那位男士已經(jīng)不知去向,我只好把畫小心翼翼的收進背包里,算是個帶著歉意的紀念吧。
其實,紐約政府對一些地鐵賣藝行為是嚴厲禁止的,比如鋼管舞、翻跟頭等,擔心有安全隱患,但樂隊和演唱似乎不在此列,有些站點還有常駐樂隊,表演者都具備一定藝術水平,不是普通賣藝者,他們的表演是地鐵里一道特別的風景。我素來喜歡音樂,對這樣的演出期待已久,可直到出差末期才碰上。
我是在曼哈頓的某個站點看到樂隊的。那時已快入冬,我剛忙完工作,既累又冷,一心想趕緊回到住處,匆忙進了車站,遠遠地就聽到了歡快的樂曲演奏,我心中一喜,趕忙循聲過去。
這是一個三人樂隊,一名大提琴手,兩名小提琴手,很多人圍在四周欣賞,還有人在用手機給他們拍攝視頻。演奏者很專心,完全沉浸在自己的音樂中,身體隨旋律的變化時而晃動、時而舒展,偶爾默契地相互對視,嘴角洋溢著笑容。地鐵站廳內(nèi)有天然的回音,聽眾就像置身于音樂廳,感受著弦樂的美妙,一天的疲憊都隨之消失了。
同樣吸引人的是在列車上的表演。我遇到的是三位黑人歌者,大約五六十歲,已經(jīng)有了白發(fā),身穿整潔的西裝,腳踩光亮的皮鞋,如果不是在表演,他們的派頭更像曼哈頓寫字樓里的高管——或許真的是也說不定。他們采用和聲唱法,每人一個聲部,曲風歡快,節(jié)奏感很強,極具感染力,引得車上很多乘客跟著拍手。我閉上眼睛,仔細聆聽、感受,這哪里是漫長無聊的地鐵時光,在那渾厚的男聲里,連空氣都充滿了激情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