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合
在韓國有一種說法,從首都首爾市中心的南山頂扔下一塊石頭,肯定會砸到一個姓金、姓李或姓樸的人。金、李、樸這三個姓氏加起來,幾乎占了韓國如今姓氏的二分之一。這是為何?
最初朝鮮民族姓氏是稀有的。高麗王朝(918-1392)時,開國皇帝王建曾試圖通過授予姓氏,以突顯忠誠之士和朝廷官員來緩和事態(tài)。但到朝鮮王朝(1392-1910)末年之前,姓氏仍是當時朝鮮皇族和一些貴族所獨有的特權,奴隸和被逐之人,如屠夫、巫師和妓女,以及工匠、商人、和尚都不能冠以姓氏。
新士紳階層和新晉官僚為了“洗白”出身,名正“姓”順地在小圈子里混前程,如果沒能得到“王賜姓”這條榮耀之途,通常便會用金錢換取進入貴族族譜,使用貴族姓氏的捷徑。如當某個血統(tǒng)后繼無人時,就收錢把沒有血緣關系的人寫進族譜。如此一來,這個人就獲得了一個高貴的姓氏。
由于李和金這樣的姓氏是古代朝鮮皇族使用的姓氏,所以它們受到了地方權貴的青睞。
18世紀末,這種宗譜買賣和偽造變得十分猖獗,許多家族都篡改了他們的族譜。
到1894年,朝鮮才允許普通人擁有姓氏,低級階層的人通常冠上主人或地主的姓,或者簡單選用一個常用姓氏,這個常用姓氏無非是金、李、樸等。人們絲毫不避諱往自己臉上“擦粉”,哪怕是十八代賤民出身,同樣傾向選擇這樣的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