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娜
?
敦煌殘卷《食療本草·棐子》之“鬼毒惡疰”考釋
○劉利娜
摘 要:了解文字的古形古音古義,可以幫助讀懂古書,鏈接古今。前人對于《食療本草》訓釋諸多,就《食療本草·棐子》中的“鬼毒惡疰”前人考釋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兩種:“鬼毒,惡疰”和“惡毒鬼疰”。筆者通過字形和音訓,參考傳世文獻《本草衍義》《本草經(jīng)疏》《本草再新》,討論“鬼毒惡疰”非“惡毒鬼疰”的誤乙,也不應斷為“鬼毒,惡疰”,并作出結論。
關鍵詞:棐子 榧實 鬼毒惡疰 食療本草 敦煌殘卷
據(jù)新唐書孟詵傳載,孟詵作《補養(yǎng)方》。后由其弟子張鼎增補,更名為《食療本草》,張鼎史書無傳。著者廣泛歸納唐以前的食療經(jīng)驗,參考了《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名醫(yī)別錄》《本草經(jīng)集注》《新修本草》等著作?,F(xiàn)原書佚失,僅存敦煌石窟殘卷。曾先后收編入《敦煌醫(yī)粹》《敦煌醫(yī)藥文獻校輯》。拒載《食療本草》原書138條,經(jīng)張鼎補充89條,合227條。后世《食療本草》據(jù)敦煌殘卷及后世醫(yī)家引用和其他參考文獻輯佚而成?,F(xiàn)存《食療本草》條目與227條不同是由于條目的分合造成。
國際敦煌寶藏 S76《食療本草·棐子》圖:
尚志鈞先生長期致力于本草文獻整理與研究,勾陳輯佚,在他輯?!妒朝煴静荨窌r,尚志鈞先生做了深入的文獻考,包括敦煌出土殘卷本《食療本草》考、《食療本草》縱考、《食療本草》孟詵和張鼎的考證。尚志鈞先生通過《本草拾遺》《開寶本草》《嘉佑本草》保存在《證類本草》中的內容,和日本丹波康賴《醫(yī)心方》保存的內容與敦煌石窟殘卷《食療本草》輯校出了《食療本草》。由安徽科學出版社出版,尚先生輯校的《食療本草》中棐子稱為“榧實”并給食療本草“棐子”點校為:“棐子,平,右主治五種痔,去三蟲,殺鬼毒,惡疰?!鄙邢壬鷮ⅰ肮矶緪吼妗秉c校為“鬼毒,惡疰”。他參考《釋名·釋疾病》:“疰病,一人死,一人復得,氣相灌注也?!睂ⅰ皭吼妗庇栣尀椤坝袀魅拘缘募膊??!贝擞栣屵^于籠統(tǒng),“有傳染性的疾病”范疇太廣,而且并未對“鬼毒”作出訓釋,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此處的訓釋流于寬泛,一筆帶過,需進一步考證。
劉敬林先生2007年發(fā)表在《中醫(yī)文獻雜志》上的《敦煌文獻<食療本草>補?!氛J為“鬼毒惡疰”當為“鬼疰惡毒”的誤乙。認為惡毒為惡性瘡病,鬼疰為慢性傳染病名,疰即灌注的意思。并舉出例證:“《廣雅·釋詁一》‘疰,病也?!跄顚O疏證:‘疰者,鄭注<周官·瘍醫(yī)>云,疰,讀如注,病之注。<釋名>注:病,一人死,一人復得,氣相灌注也。注與疰通。’” 并以清代尤怡的《金匱翼·諸疰》:“疰者,住也。邪氣停住而為病也?!焙汀侗静菥V目·果之四·吳茱萸》《本草綱目·果之三·榧實》中的“鬼魅疰氣”為例證,認為“鬼疰”為多發(fā)性深部膿腫病,因其在體內流竄,為鬼魅所致,故稱“鬼疰”。并以《簡明中醫(yī)辭典》和《漢語大詞典》分別收有“鬼注”和“鬼疰”一詞為證。劉敬林先生的例證頗多,但是仍有疑問之處。關于“疰”劉敬林先生僅參考借鑒了《漢語大字典》上對于“疰”的第一義項的解釋,考證資料較少。而以《本草綱目》的“鬼魅疰氣”作為例證,顯得比較薄弱?!逗喢髦嗅t(yī)詞典》和《漢語大詞典》上分別收錄的“鬼注”和“鬼疰”這兩個詞條也不能充分支持劉先生的觀點。
清吳世凱撰《本草經(jīng)疏輯要》卷八:“榧實,味甘、平、澀,無毒,主五痔,去三蟲、蠱毒鬼疰,療寸白蟲。榧實稟土氣以生,氣薄味厚,陰也降也,入肺大腸經(jīng),凡小兒黃瘦有蟲積者,宜食之。東坡詩云:驅除三彭蟲,已我心腹疾是矣。”[5]中的“蠱毒鬼疰”并不是劉敬林先生所說的“鬼疰惡毒”的誤乙?!墩f文》:“蠱,腹中蟲也。<春秋>傳曰:‘皿蟲為蠱?!抟病t钏乐硪酁樾M?!薄靶M毒惡疰”與“鬼毒惡疰”皆是指由腹中積蟲和毒素淤積所致疾病也。非“鬼疰惡毒”之誤乙也。
“殺鬼毒惡疰”可作“止蟲積腹痛,潤腸通便”之意解。
宋代寇宗奭的《本草衍義·榧實》:“榧實,大如橄欖,殼色紫褐而脆,其中有一重粗衣,其仁黃白色,嚼久漸甘美。五痔人常如果,食之愈,過多則滑腸?!盵8]其中“滑腸”乃是與“滯留、聚集”相反之意。再有清人葉天士著《本草再新·第五卷·榧子》:“治肺火,健脾土,補氣化痰,止咳嗽,定呵喘,去瘀生新?!盵9]“殺鬼毒惡疰”即中的“去瘀生新”。
故“鬼毒惡疰”不應該斷為“鬼毒,惡疰”,也不是“鬼疰惡毒”的誤乙?!皭吼妗蹦酥溉x積于腹和五痔積于體,“鬼毒”乃至腹中淤積滯留之蟲和五痔所帶來的疾病痛苦。“鬼毒惡疰”并非兩種疾病或兩種病因,而是一個語意單位,所以不應該斷為“鬼毒,惡疰”,也不是“惡毒鬼疰”的誤乙?!妒朝煴静荨捵印窇c校為:“棐子,平,右主治五種痔,去三蟲,殺鬼毒惡疰?!?/p>
注釋:
[1]馬如森:《殷墟甲骨文實用字典》,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12頁。
[2][宋]婁機撰:《漢隸字源》,毛氏汲古閣,明末刻本。
[3][清]顧藹吉:《隸變》,北京:中華書局,1985影印版。
[4]高樹藩:《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臺北:正中書局,1979年版,第796,504,821頁。
[5]中國文化研究會:《中國本草全書第117卷本草經(jīng)疏輯要》,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381頁。
[6]趙誠:《甲骨文簡明詞典——卜辭分類讀本》,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159頁。
[7]劉釗:《新甲骨文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2頁。
[8][宋]寇宗奭:《本草衍義》,卷十五,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
[9][清]葉天士著,陳修園評:《本草再新》,卷五,上海:群學社印,1939年版。.
參考文獻:
[1][漢]許慎撰,[宋]徐鉉校訂.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2.
[2][梁]顧野王撰,[宋]陳彭年等修訂.大廣益會玉篇[M].北京:中華書局,1987.
[3]王五云.覆宋本重修廣韻[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4][唐]顏元孫.干祿字書[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5]尚志鈞.食療本草[M].合肥:安徽科學出版社,2003.
[6]劉敬林.敦煌文獻《食療本草》補校[J].上海:中醫(yī)文獻雜志,2007,(01).
(劉利娜 重慶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 4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