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
摘 要: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眾對于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趨增加。群眾文化工作在中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地位也顯得尤為重要。面對人民群眾日益增加的精神生活需求,廣場舞的普及與流行極大程度的滿足了這一要求的同時,促進了人民群眾文化修養(yǎng)的提高,是新形勢下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舉措。本文根據(jù)廣場舞的形式與藝術特點,對其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進行探索和研究。
關鍵詞:廣場舞;群眾文化建設;地位;作用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蓬勃發(fā)展,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精神文化建設也在日益的進步。作為中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構成部分,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fā)展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同時也促進了中國人民經(jīng)濟的發(fā)展,提高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在這種形勢下,廣場舞在短時間內(nèi)風靡全國,由于其隨意自由、活潑浪漫等特點,被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老少皆宜。
一、廣場舞的形式特點及其藝術特征
廣場舞就是在廣場等公共場所組織多人參與的文體活動,業(yè)余藝術表演人員是廣場舞群體中的重要主體,如健身操團隊等,他們帶領基層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廣場舞活動,是推動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中堅力量。隨著我國群眾文化工作的不斷開展,廣場舞活動已經(jīng)受到社會人民群眾的廣泛關注,間接的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進程[1]。
廣場舞的結構較為簡單,很適合一些沒有舞蹈功底的人民群眾,所以最早在中老年人群中普及和宣傳。但是廣場舞通常是人民群眾自發(fā)組織的,并沒有固定的團隊成員和準確的活動時間,具有隨意性。采取的舞曲多為時下流行的歌曲,雅俗共賞。廣場舞融合了現(xiàn)代舞、民族舞等舞蹈類別,舞蹈動作簡單易懂,常常是群眾多人共同表演,例如:在清晨和伴晚,總能在公園空地上看見場面熱烈的舞蹈團隊,里面有年輕人也有中老年人,他們伴著強節(jié)奏的音樂,跟隨領舞人員舞動自己的身體。
二、在群眾文化建設中廣場舞的地位和作用
廣場舞的普及和推廣不僅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還推動了群眾文化建設,進一步推動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增加了國家凝聚力,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了發(fā)展基礎。
(一)廣場舞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
隨著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普及,我國人口逐漸進入老齡化階段,中老年人在閑暇時間的文化娛樂活動不夠,有關部門也沒有為他們提供相應的文化娛樂設施,同時,促進他們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政策相對較少。廣場舞的出現(xiàn)有效緩解了這一情況,由于它簡單易學,舞曲節(jié)奏感強,所以受到廣大中老年人的喜愛。在跳舞時,人民群眾的心情得到放松,身體得到鍛煉,實現(xiàn)了強身健體的功效,有利于群眾身心健康發(fā)展,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2]。
(二)廣場舞提高了人民群眾的文化修養(yǎng)
近些年來,廣場舞由于其自身的開放性在全國各地迅速普及和推廣,正逐步走向世界,是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項目。因為它動作簡單,樂感強烈,所以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在參與活動時,人民群眾不僅感到身心愉悅,還提高了自身對美好事物的感知意識。同時,由于其覆蓋群體范圍較廣,廣場舞活動也為人民群眾搭建了一個精神文化溝通的橋梁。在互相學習和交流的過程中,開闊了自身的眼界,提高了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
(三)廣場舞的普及推動了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
作為人民群眾自發(fā)組織的文體活動,廣場舞不僅是一種新興的文化娛樂載體,同時還是一種積極的社會現(xiàn)象。在一定程度上,廣場舞的快速蔓延反映了國家社會文明建設工作的開展程度,同時也反映了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間接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是國民經(jīng)濟發(fā)展迅猛的重要體現(xiàn)[3]。
三、廣場舞文化建設的建議
廣場舞的活動場所多為社區(qū)公共空地或者是公園廣場等地段,一般都是人民群眾自發(fā)組織的,由于其公共、開放的特點,所以往往參與人數(shù)較多,覆蓋群體范圍較廣。但是因為廣場舞的群眾自發(fā)性,導致有關部門的參與度不夠,缺乏對廣場舞的管理,難以保證參與人員都能有序的參與活動,使其出現(xiàn)較多安全隱患等問題,對廣場舞的發(fā)展造成較為不利的影響。所以,加強廣場舞文化建設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利于廣場舞的長遠發(fā)展,還進一步推動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的開展。以下是對廣場舞文化建設的幾點建議:
首先,社區(qū)等公共場所的文化管理部門應該重視廣場舞文化建設工作,加強對活動的管理,確保其參與人員可以有序的進行活動,保證活動環(huán)境的安全性,還要階段性的組織廣場舞比賽活動和廣場舞的交流學習項目,從而促進廣場舞向著更好的方向發(fā)展;其次,社區(qū)等公共場所的文化管理部門要加強廣場舞隊伍的建設,對熱愛廣場舞的積極分子進行定期的培養(yǎng),使他們的文化修養(yǎng)和藝術素養(yǎng)得以提升,建設一支熱愛跳舞的基層群眾隊伍;最后,使廣場舞的發(fā)展與時俱進,調(diào)整其舞曲內(nèi)容和舞蹈形式,在原有建設基礎上,逐漸將新元素融合到舞蹈創(chuàng)新中,不斷對其進行創(chuàng)新和改革,為社會主義文明建設奠定發(fā)展基礎。
四、結束語
在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新形勢下,豐富人民群眾文化、加強人民群眾教育活動逐漸變得非常重要。社會主義文化事業(yè)建設的重要構成部分之一就是群眾文化建設,所以,加大力度發(fā)展群眾文化建設、把群眾文化建設當作重點是新形勢下必然要求。作為當今社會豐富群眾文化的中堅力量,廣場舞的普及和推廣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芳.廣場舞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2(29):241-241.
[2]練秋蓮.論廣場舞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J].青年文學家,2014(6):167-167.
[3]班力月.論廣場舞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文信息,2015(5):373-373,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