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影濤
【摘要】: 由于陶器泥坯易于刻劃的緣故,在最早的木刻文字尚未發(fā)現(xiàn)以前就有了陶刻文字,即有發(fā)陶刻。據(jù)現(xiàn)有資料證實,陶刻文字早于甲骨文、金文、簡牘等,是中國出現(xiàn)最早的文字。在關中地區(qū)出土的商周時代的瓦和陶器上就有了陶刻(有編號、人名、也有銘文)。在秦代出土的陶俑陶器上都證明作坊的陶刻,表現(xiàn)陶工名字的陶文,也有刻上皇帝詔文的陶刻。據(jù)上之實完全可以說明隨著原始陶器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就有了陶刻的存在,也可謂紫砂陶刻之淵源。
【關鍵詞】:紫砂 ; 藝術 ; 陶刻
紫砂陶刻起源概況
“且吃茶、清隱”。
這五字草書,見于元末明初的隱士孫道明(字明叔)所刻,被認為是最早的陶刻裝飾。這五字草書,開創(chuàng)了紫砂的“刀筆文化”。
早期紫砂刻字一般只是在壺底作署名落款,還談不上雕刻裝飾工藝。直到清代乾嘉年間,茶事興盛,紫砂茗壺以其獨到,頗受書畫金石家及文人墨客追崇。隨著文人的參與合作,紫砂與文人藝術的結合也就水到渠成,開創(chuàng)了紫砂藝術的又一高峰。
紫砂陶刻裝飾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當推 “曼生壺時期”?!拔縻霭思摇敝坏年慀檳郏ㄗ致┮圆┐缶畹乃囆g胸懷積極參與及倡導壺上金石文化藝術。他經常構思出樣,由楊彭年等人施工造壺,他與一眾幕友撰詞、書畫并銘刻。由于陳曼生的倡導及一批金石書畫家的參與,打開了紫砂壺步入藝術殿堂的通道,推動了紫砂陶刻的發(fā)展和紫砂壺藝的繁榮,發(fā)揚光大了紫砂藝術。
近年來,陶刻裝飾又進一步得到發(fā)展和完善,不管是用刀的手法還是章法的布白,都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突出了個人的風格,且通過不斷創(chuàng)新,為紫砂陶刻裝飾增添新的題材、新的藝術領域。
紫砂陶刻的“藝”與“術”
“藝”從何來?
筆者其實經常聽到有些藝術家說起“藝術”,在他們眼里藝術是超然的存在,是不食煙火的,曲高和寡。
然而,筆者卻不甚認同。
在當代,過多的人將“藝”與“術”對立。其實準確來說,他們是兩類人的代表,“文人”與“工匠”。文人理解的“藝術”與工匠心中的“藝術”肯定不是等號,那么,誰是真正的“藝術”呢?
萬物之極,即為藝。
“術”之極
紫砂陶刻的根本在于“術”,“術”的根本在于“刀”。
具體說來,一名優(yōu)秀的陶刻藝人必須要有高超的雕刻技巧,如雙刀正入法和單刀側入法,此外還有澀刀、遲刀、留刀、輕刀、切刀、舞刀等各種金石用刀方法均需掌控自如。
紫砂陶刻又不同于一般的雕刻,它以刀代筆,將中國的書法、繪畫、金石、篆刻諸藝術融于一體,在紫砂陶坯凹凸不平、多角線條等復雜的造型上進行刻畫,且刻字要橫平豎直,刻得珠圓玉潤;刻畫要刻得有來龍去脈,做到結構相稱,刀法分明。因此陶刻藝人在用刀時必須注意行刀的浮沉利鈍、深淺寬窄、刀勢的氣脈連貫,以顯示出傳神韻致。
所謂“極”者,窮一生而求不得。想在“術”上走得更遠,“唯熟爾”。
紫砂藝術,“藝”與“術”是獨立又統(tǒng)一的。藝是術的升華,術是藝的根基。筆者認為,紫砂“藝”、“術”,其實是紫砂陶刻的兩個境界,由術進藝,也就登堂入室了。
“境”之極
陶刻藝術不應只是把書法、繪畫、金石、圖騰等在紫砂器上的搬移再現(xiàn),即使最成功的轉移摹寫也只能算是上乘的工藝裝飾,不管是哪一位陶刻藝術大家,倘若不加上自己的思想元素,而只以自己習慣的內容與形式去裝飾,就算是筆墨技法高超,也只能說是在壺上留下某某名家的墨跡,不能算是一件成功的陶刻藝術品。
一件成功的紫砂壺陶刻銘文的作品應是題寫切壺,切情,切理的藝術品,用以記事、寓意、寄情,不僅提高了藝術內涵和藝術品位,體現(xiàn)了紫砂文化的多面性,還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底蘊,給人以歷史、文學、哲學、美學的藝術享受與思考?!昂民R備好鞍”,也只有這樣的作品才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成為世人所愛的茗品佳作。
一件好的陶刻作品,既能散發(fā)出濃烈的紫砂陶刻的氣味,又不會掩蓋陶器本身的韻致。就好像戲劇,演員和戲劇本身同樣重要,只強調其中一方會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簡約而不簡單,精微而不瑣碎,集思想、哲理、文學、人性于一身,是現(xiàn)代紫砂陶刻發(fā)展的方向也應是陶刻藝人孜孜不倦的追求。
因此,新時代的陶刻藝人必須在學習和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加強自身的文化、藝術、道德修養(yǎng),不斷進行探索和創(chuàng)新,努力創(chuàng)作出更多更好,更具生命力的作品,把這一門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藝術傳承下去。陶刻藝人必須具備創(chuàng)作的激情和創(chuàng)新的精神,既要保留傳統(tǒng)紫砂物件的美觀、大氣,又要與時俱進,彰顯這個時代的特色。
“心”之極
孟子曾曰:“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真正的藝術,必然是耐得住寂寞,“藝術之心”不失;
真正的藝術,必然是精益求精, “工匠精神”不失。
外界物欲橫流,我身一心。
相對于“術”之極和“境”之極,“心”之極更顯得難能可貴。中國有很多人,都會慢慢迷失在尋找藝術的道路上,或半途而廢,或踟躕不前。
結語
“厚積薄發(fā),孜孜以求?!?/p>
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陶刻這一獨特的文化藝術,在新文化如翻江倒海一般襲來的現(xiàn)代,依舊如巍峨大山一般,在世人面前展現(xiàn)著它特有的魅力。
也許現(xiàn)在科技發(fā)達了,想要在紫砂器皿上篆刻文字圖樣只要簡單地用機械工具處理一下就可以,但是這樣的做法卻終究不能代替陶刻藝人們用感情陶篆的思想,因為只有通過陶刻藝人們親手陶篆的陶刻作品才會具有那種說不清道不明,卻又真實存在的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 上海工藝美術,2001,8.
[2] 宜興陶瓷發(fā)展史,江蘇省宜興陶瓷公司.
[3] 中國紫砂,2008,12.
[4]收藏詞典[M].知識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