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葉
中國有句古話叫“窮則思變”,就是說人一旦到了窮途末路時,就會尋求改變。其實,尋求變化未必就是因為被逼到窘境,更多時候可能是為了實現(xiàn)更美好的人生。然而,人世間沒有免費的午餐,上天更不會憑空掉下餡餅,幾乎任何的收獲都需要付出代價。
恰如原文中所說,減肥塑形是當今的一大潮流,在這個特別關注健康與形象的時代,不管男女老少均深知其必要性。然而,要達此效果必須改掉長期養(yǎng)成的睡懶覺習慣,花時間勤鍛煉,還要節(jié)制飲食等等,因此不少人就不愿“受罪”,寧愿放棄由此帶來的益處。再譬如,健康長壽顯然是每個人的愿望。如果真有長命百歲丹,服一顆即可保證享有百歲壽與健康身,我相信即便是口口聲聲宣稱自己已厭倦人生之人也會動心。但是,如果其附加條件是從此與親朋好友天各一方,不再謀面甚至是“生死兩茫?!保蚁氤藗€別極端例子外,無人會想去嘗試。
不管未來多美好,做出改變就要付出代價,實現(xiàn)夢想須靠信心與能力。由此,筆者想到了20世紀20年代魯迅先生在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所做的演講——《娜拉出走后怎樣》。娜拉是挪威作家易卜生同名劇作中的女主角,她當初滿足地生活在所謂幸福的家庭里,但后來終于覺悟了,發(fā)現(xiàn)自己無非是丈夫的傀儡和花瓶。于是她毅然出走,戲劇也就此閉幕。魯迅先生卻追問,“娜拉走后怎樣?”關于新式女性走出家庭,先生的答案是悲觀的:“娜拉或者也實在只有兩條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彼M而解釋道:“如果是一匹小鳥,則籠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籠門,外面便又有鷹,有貓,以及別的什么東西之類;倘使已經關得麻痹了翅子,忘卻了飛翔,也誠然是無路可以走。還有一條,就是餓死了……”誠然,女性覺醒、婦女解放是18世紀以來人類社會追求自由平等的偉大夢想之一。獲得自由與獨立意味著你有了選擇權,但同時也意味著你要自己負責任。因此,人們就要評估改變現(xiàn)狀與所付代價之間孰重孰輕,以及自己是否具備了實現(xiàn)夢想的能力。
類似的例子還有美國現(xiàn)代作家辛克萊·劉易斯(Sinclair Lewis)的小說《大街》(Main Street)中的女主人公卡蘿爾·肯尼科特(Carol Kennicott)。她年輕美麗,出身良好,上過大學,興趣廣泛,接受了一些自由主義的思想,卻嫁給了一位思想保守的小鎮(zhèn)中年醫(yī)生,并隨其來到一個只有兩條街道的千人小鎮(zhèn)Gopher Prairie生活。她對這個乏味、平庸、狹隘、缺少隱私的小鎮(zhèn)生活始終持批判態(tài)度,并企圖予以改造。然而一開始她就四處碰壁,受到嫉恨,也因此想到逃離。不過在開始時,她逃離的方式僅僅是威逼丈夫陪她外出長途旅行。到了后期,因與小鎮(zhèn)一位年輕裁縫的戀情“丑聞”曝光,并對旁人的指手畫腳忍無可忍,她毅然帶著孩子來到美國首都華盛頓,算是“投異地,走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生”。雖然大都市建筑宏偉,生活豐富多彩,但也有許多不如意之處。因此,這個城市的魅力僅是曇花一現(xiàn),隨后便是幻滅。她坦言,“Kennicott and Main Street had drained her self-reliance; the presence of Hugh made her feel temporary.”(丈夫的呵護與小鎮(zhèn)生活已耗干了她的自立能力,身邊的孩子又讓她感覺在此僅僅是過客。)于是,經歷了近兩年的“出走生涯”后,這位有抱負、有品位、有批判精神的知識女性終于毅然決定回歸小鎮(zhèn)。
在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卡蘿爾最終選擇了現(xiàn)實;在漂泊與安定之間,她最終選擇了安定,這與其說是理想的失敗,不如說是理性的最終勝利。原文作者認為,人若希望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走,通過變化來擺脫現(xiàn)狀,必須要滿足三個條件:一、變化的終極目標與自我的人生態(tài)度或價值觀相吻合;二、因變化而必須付出的代價自己足以承受;三、對于變化的路線圖有足夠的信心與掌控能力。此三個條件相互作用,缺一不可,這是很有道理的。否則,在享有充分自由選擇的條件下,人們就會失去求變的動力,或者像娜拉、卡蘿爾那樣,即便邁出了第一步,不久后不是退了回來,就是被迫過上一種與其初衷完全南轅北轍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