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桂文亞,女,1949年生于臺北,安徽省貴池縣人。臺灣著名兒童文學(xué)作家。創(chuàng)作以散文為主,也寫小說、報告文學(xué)、評論等。至今創(chuàng)作及編寫成人文學(xué)30種,編輯少年兒童讀物近400種。作品曾多次榮獲國內(nèi)外大獎。曾任海峽兩岸兒童文學(xué)研究會理事長,多年來致力于兒童文學(xué)原創(chuàng)作品的出版推薦以及海峽兩岸兒童文學(xué)的交流。著有《思想貓》、《長著翅膀游英國》、《美麗眼睛看世界》、《哈瑪!哈瑪!伊斯坦堡》等30多部兒童文學(xué)作品,曾獲中華兒童文學(xué)獎、臺灣兒童文學(xué)一百、好書大家讀年度兒童散文獎、宋慶齡兒童文學(xué)獎等。
妹妹和我相差一歲,雖也僅僅只是這“1”點之差,個性、脾氣、外貌卻“各有風(fēng)格”。
要嘛!就是名字給人一點聯(lián)想,妹妹叫“文飛”,也許姓氏特殊,所以不管到哪兒,總有人好奇:“這桂文亞是你哥哥還是弟弟?”當(dāng)然她不忘糾正我是她的姊姊。這也難怪,從幼稚園到小學(xué)、到中學(xué)、到念一所專科學(xué)校,她全都跟著我走,老師、同學(xué)自然問起我是她的誰。而這三十多年來,我這個尾大不掉的影子,也讓她有“忘了我是誰”之嘆。
妹妹習(xí)慣連名帶姓地喊我,如果她哪天甜甜蜜蜜,扯著我的衣袖,親親熱熱地嬌喚一聲:“姊!”包管我“刷”一下掛上撲克臉:“干嗎!想借錢?”如果說不是呢,那八成:“怎么?又看上本人哪一件新買的衣服?”
自己的妹妹,有什么辦法?我這個做姊姊的,只好叫她滿意。
也許家里只有我們兩姊妹,從小到大,妹妹有的,我不會缺,我有的,她也絕少不了。非得來個平分秋色不可。
就拿衣著來說,至少妹妹沒有撿過我一件舊衣、半雙舊鞋,而爸爸媽媽為了公平起見,更是任何東西盡可能一人一份,連蛋糕也切得恰好一半,葡萄也算得不多一顆不少一顆。
即使這樣公平了,我們還有得爭。
小學(xué)五六年級吧,爸爸到外地出差,帶回兩條流行的原子褲。我記得很清楚,一條是火紅的,一條是寶藍的。妹妹長得秀巧,雪白的皮膚,杏子眼,櫻桃嘴,媽媽說紅白相襯十分好看,就分派紅褲她穿,我一向喜歡素色,可說正中下懷,沒想到,妹妹硬是不要紅褲,非搶藍褲不可,吵了半天,最后只好決定輪流換穿。
火紅的長褲,走在街上嚇?biāo)廊肆?,我是寧死不穿的!這下可好,每回到城里玩,還沒出門呢,我們就已經(jīng)為了一條褲子而大打出手了,不用說,爸被我們氣得兩眼發(fā)直,鐵青了臉,而這一出門,任誰都鼓著一包氣,直到回家,心里還嘀咕個沒完呢。
羞死人啰!女生還動粗!
說真的,我和妹妹,從小打到大,動口動手樣樣來。
小時候,妹妹不但比我高出半個頭,一雙長腿跑得比我還快,所以開始的時候,我不但不是敵手,還經(jīng)常三十六計——走為上策。
妹妹的脾氣我是領(lǐng)教過的,暴躁易怒,一觸即發(fā)。我這個矮腳姊姊,既然斗力不過,只好斗智,那就是:我打她一拳,她回我一拳的時候,我便忍住怒火和疼痛,一邊拍手大笑,一邊圍著她繞圈圈:“來呀!來呀!怎么樣?”裝出一副玩耍的模樣。
嚇!這一來可把她氣死了,她邊罵邊追,我邊逃邊叫。沒想到,這倒練出了我的獨門武功——飛毛腿。后來還代表班上參加六十公尺校運會哩。
又追又打的結(jié)果,是妹妹終于被氣哭了,這下有好戲可看,誰都知道,她是歌仔戲哭旦,一哭起來,警報器都會自動故障。她一向是黛玉型的嬌弱,坐在小板凳上嗚嗚咽咽,聲如斷續(xù)的秋風(fēng),如流水飄著落花,媽媽的腳步近了,風(fēng)聲就急切些,媽媽的腳步遠了,就暫時“廣告時間”。
“做姊姊的怎么欺負妹妹?”
媽媽拿出戒尺,我立刻乖乖地伸出手,妹妹可連戒尺都沒碰到,就已經(jīng)狂風(fēng)大作,哀鳴連連啦,然后就絕食抗議,不吃不喝,到頭來,還得媽媽捧著碗喂飯。
不過,說實在,我這個姊姊也沒多搭理她,小時候,我不愿跟她玩,沒趣嘛!下棋下不過我就生氣;跳橡皮筋又根本輪不到我;談天嘛,說不了兩句就吵嘴;唱歌嗎?她的確有天賦,媽媽的一本厚厚流行歌本翻得滾瓜爛熟,也沒誰教就會彈琴跳舞,我呢?五音不全,五線譜怎么也學(xué)不會。
妹妹還有一雙能干的巧手,她喜歡織這個鉤那個的。媽媽的舊毛衣,給她偷偷拆下來重織,媽媽的旗袍裙,也讓她拆拆剪剪,萬一還原不了的時候,就一把塞進哪個壁櫥角落藏起來。
我是完全的粗手粗腳,要我坐著繡花,不如騎馬打仗。記得上家事課時,老師教我們用紫色透明塑料管穿線織一個掛包什么的,我穿到后來,變成一個可怕的梯形!這就如同我二十歲那年用開絲米尼龍線鉤一條圍巾,直到十年后的今天,那天圍巾還是一個未完成的怪異梯形,端端正正給收在一個紙盒子里呢。
妹妹和我個性上的不同,是她的“慢吞吞”,做什么都是慢條斯理,急不死人的。
記得小時候,我最喜歡搶她的東西吃。有一次,晚餐后,媽媽分給每人十顆荔枝,我一向是先撿肥的、大的吃,吃完大的再吃小的。妹妹正好相反,總是把大的留到最后。
偏偏我吃荔枝速度很快,三下兩下,解決了十顆荔枝,就瞪著圓眼睛看著媽媽和妹妹,一副意猶未盡的饞相,媽媽看不過去,又分了幾顆給我,不消半分鐘,我又吃完了。
“給我一顆好不好?”等媽媽走開,我就猛吞口水偷偷向妹妹討。
“不,你已經(jīng)多吃好幾顆了。”妹妹把肥甜透明的荔枝肉一口放進嘴里,搖頭拒絕。
“好不好啦,拜托!一顆就好!”我厚著臉皮涎起臉,完全不顧為姊的尊嚴(yán)。
“喏!”不情不愿,妹妹滾一顆荔枝到我面前。
吃完了,我忍不住又伸出手。一二三四五……妹妹一顆一顆地數(shù),數(shù)完了,便雙手把荔枝掩起來。
“小氣鬼,上次我還不是把運道糖紙分給你兩張,好不好啦。再一顆!”我又施展出又哄又騙的口才說服她……直到妹妹狠不下心地再分一顆荔枝給我。
這些,都是許多年前的事了,可是不知道為什么,每回想起遠渡重洋、定居海外的妹妹,我總是情不自禁地想起她和我搶紅褲子穿、坐在小板凳上唱“歌仔戲”、分食水果的情景來……
原文刊發(fā)于《小溪流》1990年5期,現(xiàn)編入《小溪流35周年典藏書系·散文詩歌卷》,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定價26.80元。各大書店、網(wǎng)店和小溪流雜志社有售。網(wǎng)購地址:http://onlinesub.tao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