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 別
甄秀榮
南國春風路幾千,驪歌聲里柳含煙。
夕陽一點如紅豆,已把相思寫滿天。
【李旦初薦評】當代送別言情絕句,無出其右者。起承轉合,層層推進,景語即情語,句句動人心弦。“柳含煙”既是實景,也是感覺,即淚眼蒙所見之景。尤其是以“夕陽一點”喻“紅豆”格外新奇,乃神來之筆,妙不可言!結處境界頓然開闊,相思之情綿綿不絕。
倒枝梅花
齊白石
花發(fā)無辭天意寒,一生香在雪中山。
年深自有低心日,不欲教人仰首看。
【李旦初薦評】歷代詠梅詩多贊其冰肌玉骨之姿、斗雪傲霜之節(jié)。此詩前兩句亦寓此意。后兩句則別開生面,疊加一層新意,道前人之所未道。詠物即詠人,此亦白石老人自況也。
駱 駝
張梅琴
平沙一葉舟,饑渴不低頭。
歷盡天涯路,心中有綠洲。
【李旦初薦評】寥寥數語,將駱駝的習性與神情刻畫得活靈活現(xiàn),實屬不易。更難能可貴處在于用擬人手法,贊頌一種在崇高理想信念支撐下任勞任怨、剛毅頑強、堅韌不拔、負重致遠的偉大精神。語言精粹,平易中見深邃,讀來如嚼橄欖,越嚼越香。
張家界
武正國
石柱競穿空,百態(tài)千姿鬼斧工。
更有青松懷絕技,危峰頂上抖威風。
【李旦初薦評】前兩句寫張家界所特有的自然景觀,千姿百態(tài)、鬼斧神工的石柱奇峰,是藝術上的鋪墊和襯托。后兩句是立意構思的焦點,把峰頂迎風挺立的青松描繪得神乎其神,與“無限風光在險峰”有異曲同工之妙,而“危峰”與“威風”諧音巧合,又平添幾分奇趣。末句是一篇之詩眼。
西 瓜
張四喜
癡憨殷實任敲評,好漢焉同桃李爭。
昂首刀前顏不改,青紅由爾斷分明。
【李旦初薦評】作者因買西瓜而感發(fā)詩興,買者敲瓜,賣者切瓜,都是極平凡之事,卻由此悟出極不平凡之理,抒懷勵志,令人感奮。狀西瓜則形神皆肖,妙趣橫生。
詠棉花
熊 鑒
不做妖嬈博眾歡,綻開千里雪漫漫。
名花盡入群芳譜,誰念蒼生臘月寒。
【李旦初薦評】棉花似花而非花,不屑與名花同入群芳譜,而別具高致。此詩始于形似而終于神似,由賞花而心系民生,寫出百姓心聲,達到崇高境界。
種 田
劉 章
日暖杜鵑燃,南坡好種田。
草香生曲徑,鳥語出深山。
點籽拋金雨,施肥撒白煙。
午來頭枕石,人伴野花眠。
【李旦初薦評】寫田間勞作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如此真實而富有詩意,不愧為大手筆。首聯(lián)切題言事,“燃”字傳神,堪稱詩眼。頷、頸二聯(lián)對仗之工、狀景之美、比喻之妙,皆見匠心。尾聯(lián)氣度瀟灑,余音裊裊。
峰巔枯樹
易 行
峰巔一樹枯,凜凜似珊瑚。
至死仍獨立,頂天一丈夫。
【李旦初薦評】此詩極富理趣,耐人尋味。按常理,枯樹本無可贊之處,但作者卻從它身上發(fā)現(xiàn)了美,喻之為大美而名貴之珊瑚,形似更神似,絕妙。且枯樹巍然屹立于高山之頂,由此順理成章,提升境界,創(chuàng)造新奇意象,以贊美頂天立地、大氣凜然、光明磊落、至死不屈的大丈夫精神,有力地表達了作者的人生追求,較之韓愈《枯樹》詩所言“未肯但空心”境界更高。古人論詩有所謂“反常合道”“無理而妙”之說,此乃最佳范例。
水調歌頭·問路
伍錫學
“六一”無閑事,拄杖數芙蓉。那邊少婦迷路。纖手搭涼棚。五歲姑娘小跑,到我跟前詢問:“何處少年宮?”“往北見高閣,門口塑雷鋒?!?兩娘女,手牽手,過橋東。忽然孩子回首,歸返步匆匆?!敖袢照埬?,阿母剛才訓我,忘了謝公公?!毙袀€鞠躬禮,相對笑融融。
【李旦初薦評】作者敢于創(chuàng)新,將詞的格律與小說的敘事藝術融合起來,使詞能講故事、寫人物。這首詞講的故事發(fā)生在“六一”兒童節(jié):一位退休老人拄著拐杖在郊外觀賞荷花,一位少婦帶著小女兒進城去少年宮活動,小女孩跑到老人跟前問路時忘了道謝,因此受到媽媽責備,過了橋又匆匆返回向老人賠禮。故事雖小,卻一波三折,很有趣味,也很感人,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個性鮮明而可愛。
小于連銅像前口占一絕
李旦初
一尿澆開萬戶花,頑皮偏得眾人夸。
童心合用黃金鑄,清氣長留百姓家。
【李旦初薦評】小于連是青少年心中的偶像。他曾以凌晨一尿澆熄炸藥導爆索使城市免于滅頂之災,因而榮獲布魯塞爾第一公民稱號。這首小詩孩子氣十足,適合青少年的閱讀心理和口味,易懂易誦易記。尤以首句俗中見雅,含意深遠,回味無窮,是一篇之詩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