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冰
2012年,我遷入廣州居住的第十個年頭,才借清明小長假,游覽黃埔軍校。其實我就住在與長洲島一江之隔的琶洲,仰頭看新港路上指示牌“黃埔軍?!彼膫€字也有十年,總覺遠,交通不便,遲遲未去,電視劇《人間正道是滄?!泛蛷V州市社科聯(lián)拍的紀錄片《黃埔軍?!?,給予我召喚。門前262路公共汽車,終點即是新洲客運碼頭。40分鐘一班客船,直抵黃埔軍校碼頭。船票一人一塊五,好似公交車。碼頭簡易,一個崗亭買票,上行下行,有不同航線。大樹遮天,綠蔭成道,迎面就是中山紀念碑,上面的銅像是日本友人捐贈的,他們總共捐贈了四尊,另外三尊在中大、中山、澳門。中山故居,一棟黃色小樓,其中孫梅友誼展覽最有人情味,因為有女性和家庭的介入,因為有失敗和悲傷的伴隨。不少展物,不知是否復制品,珍貴異常。宋慶齡大幅照片,親切而美麗——寄贈梅君的小照,摯友往來書信墨跡,點畫真摯可見。
黃埔軍校不負我望:校門樸素而莊重,安靜而威武,恰如成語:不怒而威。進門開闊,建筑色彩古色古香,卻又不顯纖細文弱,可惜整體色彩太新太亮,雖然全是重建之物,為何不可以落一點滄桑感呢?假期游人太多太多,喧鬧中無法追思久遠英烈,倒是門前橫碑,鐫刻軍校七屆學員名冊,煞是雄壯,可謂名將如云,功可蓋天。展覽熟悉,屬于紅色歷史信息。不同處只是改了說法,尊重了歷史,還原了真相:抗日正面戰(zhàn)場,抗日敵后戰(zhàn)場,誰從峨眉山下來摘桃子?歷史真是任人打扮的小女孩?群英館沒有孫梅情分之一成,因為都是為賢人留影,所以全部的肖像油畫,都看不出絲毫人物情感。一幅大畫,蔣介石與周恩來錯肩而立,蔣的臉部表情呆滯,油彩薄且光滑,沒有一點個性的表現(xiàn)。何應欽是接受日軍投降的中國戰(zhàn)區(qū)將領,有一個歷史畫面的重現(xiàn),已為難得,其他大部分名將表現(xiàn)都是單調枯萎,沒有性格力量的爆發(fā),沒有個體生命的張揚。歷史可以淹沒個體生命嗎?一個國家,一所軍校,兩個政黨,親密合作,兄弟反目,隔海相望,最終攜手——愛恨情仇,悲歡離合,當是文學藝術大制作大作品的上佳素材。除了期望有大作品來表現(xiàn)這所軍校的故事,還期望軍校的展覽內容會有變化,更多真相,更多人情,更多感染力,關于忠誠,關于生命,關于昔日同窗如何刀槍相見,關于當年的熱血青年如何血染沙場抱憾而去——我對長洲島有了為羊城增添陽剛之氣的良好印象。
2013年大年初一,我又選擇了長洲島。從廣州一座空城坐船去一座空島,二十分鐘水路換來好空氣,大面積灰霾于午時陽光中慢慢散去。我開始看到黃埔軍校之外的長洲島。沿著軍校后面的道路,向島內進發(fā)。很快發(fā)現(xiàn)一個古炮臺,寂寞空曠,當年鎮(zhèn)守廣州門戶的清軍筑建;兩座古廟宇,香火繁盛。一是南海神廟的行宮,供火神祝融,居然始建于隋;一是地方神,帶了民間色彩,是廣州本土的送子觀音金花娘娘,雖得官方認可但無法與祝融封號相比。穿過一條老巷子,看到不少老房子,地勢漸高,轉入山道,行走半小時,按指示牌,還有一座烈士紀念碑。除此之外,一個強烈的感受:島上住戶不多,游人稀少,是個野外步行的好去處。恰于此時,媒體開始宣傳廣州市黃埔區(qū)力圖打造“國家級生態(tài)文化旅游島”,有一個字眼印象深刻:“慢島”——我的印象分不斷升值,坐船上島遠足的次數(shù)增加了。
不過,真正了解這座島,還是在閱讀了廣州市黃埔區(qū)文聯(lián)編撰的《品讀長洲》(廣州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之后。我開始由興趣轉為喜愛:源自這本書向我傳達的豐富的歷史信息,以及編撰者撲面而來的本土熱愛——
先說歷史信息?!耙粛u歷史典故,滿目生態(tài)風情”,書籍封面的這一句題頭,可謂名副其實。從碼頭上岸,首當其沖的黃埔公園居然是孫中山受大元帥印儀式之地,乃中山偉人的發(fā)祥之地,與他“托根廣州”,建立“護法大本營”緊密相關。長洲島僅此一點,歷史地位就有不可忽視的分量。第一次上島奇遇的金花廟,不但保留了本鄉(xiāng)本土的一份民間信仰“金花誕”,而且據(jù)說是整個羊城僅存的一座古廟。古廟背后山上的白鶴崗炮臺舊址,也是歷史風云寫照。1883年,中法戰(zhàn)爭,兩廣總督張之洞加強海防,修建炮臺,配置洋炮,封鎖珠江航道,拱衛(wèi)羊城廣州。大炮雄壯,炮臺巍峨,戰(zhàn)壕深入。從書中得知,全盛時期,七座炮臺構成陣地,常駐官兵千余人,旌旗招展,炮聲震天。軍事、古廟之外,還有祠堂,宋朝開村,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曾姓為孔子弟子之后,凌氏亦為名門。其中也多有歷史名人。我驚詫的是近代女作家凌叔華就出自長洲島凌氏。凌與丁玲、林徽因并稱為20世紀20年代“文壇三才女”,作品遍及世界,影響深遠。長洲島還聚集了大量嶺南民俗,是廣州附近的一處本土集錦地,文化生態(tài)價值不低。
再說本土熱愛。編撰者有一股精神躍然紙面,我為之感動。開篇袁建華先生的《孫中山黃埔公園受大元帥印》,對從前歷史的崇敬夾帶著對當下歷史記憶淡漠的心痛,甚至厭惡“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詩句——因為歷史分量太重,因為拳拳之心太沉!閔強的《民國閨秀凌叔華》一篇,滿懷親情回溯名作家的一生,同時惋惜之意濃郁——沒能回到長洲尋根。譚暢的詩歌《金花娘娘》以金花廟生發(fā)思古幽情,卻又迅速地回落到當代,將一位女性之善良品格“演繹成原諒和福佑的神話”。楊山的《慢島芬芳》洋溢欣喜,一山一水、一花一葉都流蕩著依戀,仿佛故鄉(xiāng)。那“楊桃哥”、那“野菜婆婆”,親切自然,與島上風物融為一體,形象地闡釋了“長洲,一座讓心靈憩息的慢島”的美好理念。全書分四章,由53篇散文、46首詩詞賦、144幅圖片構成。第一章“熱血長洲”,第二章“開禁長洲”,第三章“悠然長洲”,第四章“詩意長洲”。由此也可見出編著者之用心和專情,做到用心不易,做到專情更難?!耙粛u歷史典故,滿目生態(tài)風情”,此書可謂完美呈現(xiàn)。文字精當,圖片精美,書籍裝幀也屬上乘。無論方方面面、點點滴滴,縱然勒口一道花紋裝飾,均是用心制作,精益求精,滿溢熱愛之情。筆者不由嘆道:此書面世,長洲的歷史地位、價值底蘊、自然風采躍然提升,后來者再編,已然面對高峰,逾越不易??!
羊城“慢島”:珠江長洲,一個“慢”字,又擁有多少風光?
江 冰:廣東財經(jīng)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并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世界華文創(chuàng)意寫作協(xié)會副會長、中國小說學會副秘書長、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廣東省中國文學學會副會長、廣州市文藝批評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小說年度排行榜評委。入選新世紀本領域最有影響的35篇論文、中國作家協(xié)會新銳批評家、廣東省十大優(yōu)秀社會科學科普專家。著有《浪漫與悲涼的人生》《中華服飾文化》《新媒體時代的80后文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