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廣
還不認識李世俊時,只知道他是一個文化官員,嶺南書畫院院長曲斌告訴我,李世俊還是一位造詣頗深的書法大家。有幸在北京和廣州見過兩面,我對其人其書法有了較為清醒的認識。
追求本體的精髓。書法的經(jīng)典碑帖,是古代書法大師創(chuàng)作的結晶。對于它們,李世俊已由主觀意志質(zhì)變?yōu)榭陀^存在。他少年學書,從唐人楷帖起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崩钍揽∶靼?,學者必有師,學必有良師,他向書法大家沈延毅、楊仁愷先生求教。沈延毅對于北碑的見地和創(chuàng)作實踐,深深地影響和啟發(fā)了青年李世俊。尤其是老師豐富的用筆方法和卓爾不群的風格取向,都在他心靈深處打下了堅實的烙印,并且騰升向經(jīng)典致敬的自覺:書法經(jīng)典作品是歷代書法藝術發(fā)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一部書法史是由經(jīng)典書家和經(jīng)典書作串聯(lián)起來的恢弘畫卷,承載著博大的人文內(nèi)涵和鮮明的時代精神。從那時起,李世俊舉凡北碑中的經(jīng)典,如《龍門二十品》《張猛龍》《鄭文公》《張玄墓志》等無不臨習。他對歷代書法經(jīng)典作品尤其是碑書名作用力最深,其《嵩高靈廟碑》,以凝重典雅并饒有新意的創(chuàng)造性臨寫,曾獲得“首屆國際臨書大展”的優(yōu)秀獎。著名書法家王登科就此指出,此碑楷法中間雜隸式,與遠處云之南的“二爨”相類。在北朝的碑版中,就風格而言它卻算是個“異類”。但其格調(diào)高古,奇而不怪,作為一個尚未“而立”的青年書法家能于此處專注留心,則足以見其審美的品質(zhì)與格調(diào)之一斑。曲斌院長認為,對于北碑的傾情與研習,為李世俊的書法開啟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也決定了他藝術創(chuàng)造的審美基調(diào)。王登科進而闡述這種基調(diào):大樸不雕的從容與淡然,率性揮灑的激昂與磊落,拙中見奇的巧,厚里得天趣。
在繁忙的行政事務中,李世俊臨池不輟,焚膏繼晷,并開始上溯秦漢、魏晉,下啟宋元,對歷代書法經(jīng)典作品尤其是二王、懷素書法用力最深,所臨摹的作品忠實原作,形神畢肖,大多是實臨、通臨。如他在臨懷素《小草千字文》中反復操練,不斷推敲,后來入選“全國第三屆書法篆刻展”等大型展事,評委評價其作品:化纖秾為勁健,取纏繞作簡明。近些年,李世俊的情趣,又轉回到清末民初的碑學傳統(tǒng)。我請著名青年書法家張曉虎看李世俊的書法,他一眼看出李世俊有于右任的影子?;貋硪涣私?,果然如此,李世俊將自己的情趣聚焦到民國大家于右任身上。于右任是20世紀偉大的書法家,他的偉大在于他的碑學書法的輝煌。其碑學生涯大概在20世紀20年代左右,取法墓志,進而逐漸接近碑碣摩崖和造像,具有開放爽朗、渾厚宕逸、靈變爽辣、縱橫揮灑的特點。他那帶有碑味的行草書,也是風格獨具、獨領風騷。尤其是行書,中宮緊促,結構多變,自然而然地處在一種不經(jīng)意的把握之中,呈現(xiàn)出一種奇絕的、從容大氣的效果。從研習于右任的實踐中,李世俊得到了棄刀師筆、帶燥方潤、草情篆意、縱橫捭闔的啟示。
縱觀李世俊的藝術歷程,我們可以大體分為醞釀期、求索期、成熟期三個階段,他的書法修煉分別以漢隸唐楷、北碑定格局,二王、懷素、宋人添氣象,于右任風格塑氣質(zhì)。有研究者認為,這三個階段的變化與轉捩,其實也正是李世俊人格心智的成長經(jīng)歷的鳳凰涅槃。正如王登科所總結的那樣,李世俊的書法立足于碑學傳統(tǒng),氣象恢弘,并以一如既往的審美祈尚抗拒世俗。通俗地講,他的書法不討巧,不造作,不炫技。然而,他的書法的路正,有根有據(jù),正如前人所謂的“心存委屈,每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曲斌院長指出,李世俊的書法正如他的為人之道,圓融無礙、率性開張,真正體現(xiàn)了書法藝術傳統(tǒng)中“正大”與“光明”的人生情致與基調(diào)。
李世俊的書學之路,充滿著理智的抉擇和深刻的思辨,他的實踐和成功說明:一、書法的路子要正,關鍵在取法。姜夔的《續(xù)書譜》開篇就說:“真行草之法,取法于篆、隸、章草?!边@說明書法的取法問題古今皆擺在重要位置。書法取法變古,一般指取魏晉之法、之韻味、之格調(diào)。譬如草書,宋代大書法家米芾說:“草書若不入晉人格,輒徒成下品。張顛(癲)俗子,變亂古法,驚諸凡夫,自有識者。懷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時代壓之,不能高古。高閑而下,但可懸之酒肆,辯(巧言)光尤可憎惡也?!泵总琅u了一些書法大師級的先賢,以證明自己的草書必須取法魏晉的觀點。魏晉對于書法藝術而言,的確是一個“璀璨的花季”,誕生了以王羲之、王獻之為代表的王家、謝家、郗家、司馬家等家族性的書法群體。李世俊篤信書法之本體,注重向魏晉學習,能得碑體之味,應歸功于“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理念。這一理念雖是比況丹青,但翰墨同樣貼切,帖學因循其傳承側重于法,碑學之創(chuàng)造其發(fā)揚主旨在心。應當說,由技法的薪傳到心靈的寫照,正是碑學對于中國書法的滋補之力,更是中國文化中“由技進乎道”這一偉大理想的明確闡揚。李世俊的書法理念和踐行,正是沿著這一“金光大道”而踏步前進的。
氣勢磅礴出筆端。李世俊的書法給人以大道為上、正氣為上的氣象。他對書法的理解與認識均在碑帖的規(guī)律之內(nèi),沒有受非藝術意識的影響,運用的是純正的書法語言和書法符號,作品表達的是北方人的大氣和個人的豪爽。我看過他的一些書法作品,也看過電視采訪錄,還有幾次交談。慢慢地,他的書法印象在我頭腦中深刻起來。歸納而言,就是一個“勢”字。書法的勢比較重要。胡抗美先生認為,勢的表現(xiàn)直接影響著作品的格調(diào)。所謂勢,就是作者情感運動的顯現(xiàn)及運動關系產(chǎn)生的視覺效果。在李世俊的作品中,任何點畫都是形勢兼?zhèn)涞男?,是空間關系、空間造型;勢,是時間節(jié)奏、連綿關系??臻g關系實際上帶有繪畫的效果、繪畫的虛實、大小的錯落。而時間節(jié)奏,則帶有音樂性。
唐代以后,人們在書法創(chuàng)作與理論研究中,自覺不自覺地走入了誤區(qū)——重形輕勢、重技輕勢。其實,有形必有勢,沒有勢的形,類似于平面媒體中的印刷字體。蔡邕在《九勢》中說:“夫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边@是書法史上首次專題闡述書法中勢的表現(xiàn)及作用的論著。蔡邕認為,書法的形與勢產(chǎn)生于陰陽之氣的運行。形是物的呈現(xiàn),是物之存在的表征;勢是力的蓄積,是物之運動的趨向。勢的概念打破了以字為單位的習慣創(chuàng)作方式,建立了以組、以行、以塊,甚至以通篇為審視對象的大局觀念。書法的形式是一種意象,猶如詩歌藝術一樣,高度概括、抽象的文字要表達某種生命或精神意象。李世俊的書法作品,氣勢磅礴,神氣十足,上下流動靠筆勢連貫,左右張力靠體勢的呼應。在其書法作品中,抽象后的橫豎撇捺點的結體最終要表達的不僅僅是漢字,而是生命或精神意象。在這里,筆墨痕跡只是一種外在形式,而勢的表現(xiàn)才是他的心聲。
透過李世俊的書法,我們感悟到,書法藝術千變?nèi)f化,歸根到底是形勢之間的對立統(tǒng)一。在這里,形與勢都以對方的存在為自己存在的前提,形必須靠勢來激活,勢必須靠形來顯現(xiàn),形成你離不開我、我需要你的相輔相成的有機結合。概而言之,共有三個“有機結合”:一是點畫的形勢的有機統(tǒng)一。中國古代書論中關于點畫的論述比比皆是,其形神論就是我們所講的表層形式和深層形式的高度概括。比如,古人論基本點畫的寫法,要求寫一點要像石,這是形,而它還必須具有高峰墜落之勢。這種勢的感覺不是“一點”與生俱來的,也不是逢寫必有的,而是在點與點、點與橫豎撇捺、點與空白的組合中產(chǎn)生的。同理,寫一橫要像云,是其形,而它必須具有千里摛展之勢。寫一撇要像象牙,這是形,而它必須具有陸斷斬截之勢。具體到李世俊的書法作品,其點畫的形勢的有機結合,就是用筆的疾澀有機統(tǒng)一。他在用筆上的疾主要指平面運動,縱橫揮灑,控制線條的速度感,表現(xiàn)為勢。而澀的揮毫上,主要是垂直于紙面的上下運動,控制線條的粗細變化,表現(xiàn)為形。概括來說,這種點畫的形勢的有機結合或者合一,就是指完整的書法運筆是縱橫揮灑與上下提按的統(tǒng)一。按照胡抗美的話來說,即平移中有提按,提按中有平移,從而將形與勢統(tǒng)一起來;二是結體的形勢的有機統(tǒng)一。李世俊書法的結體的形勢合一首先強調(diào)結體是一個創(chuàng)造物,是視覺世界中不存在的物體。其次,那是形與勢的合一,就不能分割,分割了便“形不是形”,勢也就成為無本之源。因而,他營造出來的勢,不再是司空見慣,甚至不再是經(jīng)典碑帖中的形。這種形,不僅字形不一般,主要是氣場不一樣。在他創(chuàng)作的《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xiāng)》《高山流水》等作品里,有的字體表示形,有的字狀表示字勢,特別是從整體上看,當連貫的筆勢夭嬌跌宕、磅礴而下的時候,結體造型隨著強大的筆勢作夸張的變形,作劇烈的搖擺,從而以情統(tǒng)篇,以意生趣,以氣作魄,以勢解力,痛快淋漓地在夭嬌中寓沉厚、蒼莽中溢磅礴,樸實自然地在質(zhì)樸中生奇變。筆勢與體勢的一致,產(chǎn)生了令人感撼的“妙不可言”;三是章法的形勢的有機統(tǒng)一。所謂章法,就是點畫與結體的造型及其組合。從李世俊作品的角度來看,除了筆墨之外,還有空白。筆墨與空白同時作用于人們的感官,具有同等重要的視覺作用。這就是說,章法應當是作品中所有造型元素的組合,它包括三部分內(nèi)容:筆墨的造型與組合關系,空白的造型與組合關系,筆墨和空白的組合關系。李世俊注重書法的圖式,注重在章法上對空白的表現(xiàn)。筆墨有筆墨的造型,空白有空白的造型,為使空白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造型單位,他明白必須滿足兩個方面的條件:整體化和圖形化。他將這“二化”用五種方法來實現(xiàn):1.點畫多用枯筆,使切割出來的兩邊余白經(jīng)點畫內(nèi)絲絲縷縷的空白,保持藕斷絲連的關系。2.結體盡量不作封閉形式,讓字內(nèi)空白與字外空白連成一體。3.一行字不作一筆到底的連綿,不時地拉開字距,讓行與行之間的空白左右貫通。4.以逼邊和出邊的方法打破呆板的四周空白,不只是橫和豎的簡單造型。5.營造周邊空白,或四邊皆白,或三邊白,或兩邊白。
李世俊的書法,尤其是行草,洋溢著火一般的激情與波浪一般的豪放、浪漫,有張而不張揚。他不僅把豪放散發(fā)在筆墨點線中,而且把這種豪情釋放在讀者的整個視覺空間。書法能進入藝術狀態(tài)的,只有性情中人。李世俊的作品,是李世俊真性情的展現(xiàn)。他不僅傾心于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博大精深,還致力于時代精神的凸現(xiàn)。他將書法的本源上升到了宇宙生成的高度,同時也明確了書法內(nèi)涵的哲學地位。在“形”與“勢”的復雜關系里,力由勢出,同時也是兩者的結晶。正如他本人所言,書法技法不單單是寫字,出發(fā)點是造勢和因勢利美。
文以載道,書以煥彩。書法在中國藝術體系中是最重要的藝術形式之一。由于書法以文明社會的重要工具——文字為載體,通過具有特殊筆情墨韻的漢字形象的創(chuàng)造,表現(xiàn)書法家的情感。中國書法藝術這一天然特性,決定了中國書法藝術無論在本土,還是在自覺接受的周邊國家和地區(qū),都是最具國民普及性、最具有廣泛社會基礎、與日常社會生活結合最緊密、最具有國民素質(zhì)蘊涵功能的藝術。然而,當下書法已經(jīng)脫離了作為語言代碼的實用價值,進入了審美領域。書法大家沈鵬在《書法,在比較中索解》中提出,書法是純形式的,它的形式即內(nèi)容。另一書法大家歐陽中石則說:“書法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書寫只是其中表現(xiàn)的一個方面。我有四句話:作字行文,文以載道,以書煥彩,切時如需。作字是為了行文,行文是為了載道,電腦碑刻也都可以載道。為什么還要書法?因為書法能使‘文以載道的‘文煥發(fā)出更好的光彩,書法還應追隨時代,為時代服務,做到‘切時如需?!辈徽摗皶暂d道”,還是“文以載道”,它們的本身都各自包含有內(nèi)容和形式的問題。但從中國文化的整體上說,書法與古文都應該是中國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隨著近現(xiàn)代中國社會的轉型,特別是上世紀的“五四”運動以來,在提倡“科學”與“民主”,以及“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的時代潮流沖擊下,傳統(tǒng)的書法無所憑借,不免“被藝術化”和“商品化”,失去了它原有的“書以載道”的價值。
李世俊認同書法是門載道藝術,是與他的導師、中國現(xiàn)代最著名的文博學者之一、書法大家楊仁愷的諄諄教導密不可分。他從導師那里領悟到,中國書法自古以來便有“書以載道”的說法,而“書以載道”又是與“文以載道”相關聯(lián)的。唐人張懷瓘說:“文章之為用,必假乎書;書之為征,期合乎道?!彼稳酥芏仡U說:“文所以載道也?!痹谶@里,無論書法的“道”,還是文章的“道”,指的都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因此,所謂“書以載道”“文以載道”,簡言之,就是中國古人以莊重的書法和典雅的古文來表現(xiàn)中國文化。在李世俊看來,中國書法不僅“載文”,而且“載道”,它本身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精神。那么,中國書法究竟是如何“載道”的呢?清人劉熙載在《書概》中說:“圣人作《易》,立象以盡意。意,先天,書之本也;象,后天,書之用也。”又說:“觀物以類情,觀我以通德。是知書之前后莫非書也,而書之時可知矣。”此話說得很玄妙,其實就是“原大道成書道”的意思。具體而言,李世俊理解為,“書以載道”起碼有兩點重要內(nèi)涵:一是中國書法家承載著中國社會的文化精神,儒、道文化以及后來傳入的佛教文化,都對中國思想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二是中國書法承載著中國社會的政治意識。中國書法從精神層面到技法層面都無不打上鮮明的社會烙印。他贊同吳冠中“筆墨等于零”的提法,認為相當一部分人包括著名的大家誤解和曲解了吳老的原意:脫離了具體畫面的孤立的筆墨,其價值等于零,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價值等于零。李世俊認為中國書法不僅“載技”,而且“載道”。在中國歷史上,歷代統(tǒng)治者的“政治意志”不僅制約和規(guī)范了精神文化的發(fā)展變化,也制約和規(guī)范了中國書法的發(fā)展變化??少F的是,李世俊把“書以載道”視為“書法的生命之本”,還將貫穿于自己的人生安排與選擇。當年,他想脫離行政體系的限制,一心一意地從事書法研究和創(chuàng)作。導師朱關田告誡李世?。何沂茄芯繑啻返模敲磸臄啻穪砜?,書法是載體藝術,歷史上它不是專門成立的。像王右軍、顏魯公、于右任,都有自己的專業(yè),還有自己的書法,他們不是專門搞書法的。朱關田鼓勵李世俊:我建議你回去以后還是做一些行政工作,別扔,再寫你的書法,不必專門從事這個工作。朱關田舉了很多例子,佐證他的觀點。他說,從歷史上看,專門從事書法工作的,最多也不過是王者師,給皇上當老師。導師這番話,讓李世俊銘記終身,使他對于書法本體的認識具有自覺性,也承擔著一份國寶藝術的守護和擔當?shù)呢熑巍?/p>
李世俊除了是一位書法家,更重要的責任是書法事業(yè)的行政領導者。繁重的行政服務工作占用了他的大量時間,但同時也促進了他的創(chuàng)作,管學相長,導學相融。行政服務,既是李世俊書法藝術的社會實踐,也是他提升創(chuàng)作水平的一種特有的途徑。從每天的作品選看中,從書展會上,再到專家研討會上,李世俊都會受到?jīng)_擊和洗禮,都是經(jīng)風雨、見世面,都是難得的交流陶冶的良機。
也許很多從事書法工作的人會忽略行政服務帶給書法的作用,但恰恰是行政服務所帶來的各種良機,讓人不斷去厘清書法的觀念、技巧及其所要表達的道。這種社會活動和行政服務也為書法的升級注入活力,為這一傳統(tǒng)藝術走向現(xiàn)代生活搭建了廣闊的舞臺。李世俊書法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那種厚度、那種游刃有余,我仔細體會,這與他豐富的行政經(jīng)驗有很大關系。與李世俊打交道,你會發(fā)現(xiàn)他的大度、豪爽、痛快,還有他的政治嗅覺、把握事物的度與智慧,正所謂字如其人,人似書體??梢哉f,他的書法建立在對以往所有傳統(tǒng)的繼承上,也建立在對外界的溝通、交流、互補之中。多年的學習和行政事務,使得他特別注重“中國書法的本質(zhì)就是文化”的理念。在他的理念中,“書以載道”應包括精神文化和政治意志兩個內(nèi)容。如今,市場的誘惑影響并侵蝕著書畫的精神純粹性,“天價”書畫的背后是越來越濃的銅臭味。文化之真髓,才是傳承之“真金”。他要為中國的書法之道鼓與呼、敏于行。
正因為他秉承“書以載道”的理念,并且與其事業(yè)渾然一體,他的位置不斷調(diào)整和提升。2013年,李世俊調(diào)任中國文聯(lián),負責籌建“中國書法出版?zhèn)髅健?,這對于他既是機遇又是挑戰(zhàn)。他在這個崗位上,可以實現(xiàn)他“書以載道”的神圣使命。憑著多年新聞出版的經(jīng)驗,他在較短時間內(nèi),推出了國內(nèi)最具權威的《中國書法報》。他帶領同行深入基層,深入部隊和學校,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抒發(fā)國人的家國情懷,宣揚我們這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真正做到“文以載道”“書以載道”,以博大而熱忱的襟懷默默前行,為了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書寫新篇。同時,文化體制改革的探索沒有現(xiàn)成的參照,他“摸著石頭過河”,將中國書法出版社、中國書法報社、中國書法雜志社等新創(chuàng)重組,與各種社會資源進行整合利用,最大效益地傳播正能量,傳播“中國好書法”。
李世俊是一位“書寫者”,又是一位“經(jīng)營者”,雙重身份讓他如魚得水,相得益彰?!皶缙淙恕眿D孺皆知,我認為,李世俊在書法藝術上的造詣,既有賴于他的學知修養(yǎng)和藝術靈性,更有賴于他的人生價值取向和敢于擔當?shù)娜烁聍攘Α?/p>
我相信中國書法在李世俊的理念支撐下,更加風生水起,也期待他的書法藝術在點畫的營造上更加精細,字與字的連帶更加有機地結合。
責任編輯 梁智強
尹 廣:湖北武漢人,曾在西域、南粵從戎27年,后轉業(yè)地方。先后在紀委、文廣局、教育局、宣傳部任職,現(xiàn)在廣州市白云區(qū)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體育局、版權局)任黨委書記、局長,兼任白云區(qū)作協(xié)主席。出版文集《歲月流痕》《瞬間》,詩集《天地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