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夏壽
某小學舉辦美德展銷會。活動現(xiàn)場,有學校的“美德少年”通過說唱、小報等形式向“顧客”(其他學生、家長等)介紹自己的美德故事;也有“溫席”“讓梨”等團隊組合,以歌舞、小戲等形式,推介自己的美德事跡。為加強互動,增強參與性,當然也為了激發(fā)更多的孩子“多行美德事,爭做美少年”,校方還請“顧客”用學校特制的美德幣現(xiàn)場“購買”美德——看中一個故事,就投以美德幣,如同商品市場上的買賣……
我欣賞學校的創(chuàng)意:模擬商品展銷,用生動形象的活動開展道德教育,體現(xiàn)了德育的時代性和開拓性。
由此我聯(lián)想到,類似這樣的“立德”行為,其實比比皆是。如學校專門設(shè)立美德展示墻,張貼學生的日行一善;開辟美德廊,展示孩子的美德故事;建立美德館,將美德人物和美德故事,作為辦學成果永久性地保存下來。這一切大張旗鼓的宣傳推介,對于營造學校道德氛圍,拓展孩子的道德認知,無疑是卓有成效的。
但事物是相對的,行善施德固然要自得、推介、標榜,但也不可以唯推介、唯標榜。寫到這兒,我想起了一個童話——
青蛙和蟾蜍是好朋友。秋天到了,飄零的落葉將青蛙和蟾蜍家的院子弄得一塌糊涂。兩個都想到了要為對方家去打掃院子。
青蛙為了不讓蟾蜍發(fā)現(xiàn),特意繞道從樹林里跑過去。蟾蜍為了不讓青蛙看見,則從深深的荒草叢里跑過去。
青蛙來到蟾蜍家,把葉子掃成一堆,不一會兒,蟾蜍家的草地就干凈了。青蛙高興地回家去了。
蟾蜍來到青蛙家,也把葉子掃成了一堆。不一會兒,青蛙的院子里連一片葉子也沒有了。蟾蜍高興地回家去了。
可是,一陣風吹來,把青蛙幫蟾蜍掃好的葉子吹得到處都是,也把蟾蜍幫青蛙掃好的葉子吹得到處都是。
這一切,青蛙和蟾蜍當然都不知道。
青蛙回到了家,心想:“蟾蜍看見他家的葉子已經(jīng)掃干凈,不知道會多么驚喜呢!”
蟾蜍回到了家,心想:“青蛙看見他家的葉子已經(jīng)掃干凈,不知道會多么驚喜呢!”
當天晚上,青蛙和蟾蜍都很快樂,睡得特別香。
這個故事很感人,很溫暖。為何感人?因何溫暖?我想應該是青蛙和蟾蜍做了好事不推介、不標榜,甚至連做過的痕跡都沒有。
有時候,不說,也許更動人。
(作者系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qū)金近小學校長)
責任編輯 余志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