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
因為內心深處一直保有著對喜劇的情懷,所以他一直在做著與喜劇有關的事情;他是一個為廣大觀眾帶去歡樂的人,制造歡樂的人,卻以一個憂郁的戲劇制造者自居;他帶領著團隊打造了素人喜劇節(jié)目《笑傲江湖》,也成就了中國第一個現象級喜劇綜藝節(jié)目《歡樂喜劇人》;他就是辛唯嘉,一個熱愛喜劇,把喜劇視為生命的喜劇制造者。
“我們建立了一個平臺、一個渠道,讓更多的喜劇人通過《歡樂喜劇人》的舞臺釋放自己,展示自己對喜劇的熱愛?!?/p>
隨著岳云鵬獲得“喜劇之王”而淚灑舞臺,第二季《歡樂喜劇人》也落下帷幕。從開播之初到結束,《歡樂喜劇人》以每期過2,甚至最高達到3.61的收視率,成為了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檔現象級的喜劇綜藝節(jié)目。面對這樣的結果,身為總制片人的辛唯嘉坦言完全超出了預期,“這確實是出乎我們的意料?!逼鋵嵲跊]有這檔節(jié)目之前,大家已經開始對喜劇,包括小品、相聲漸漸失去了興趣,甚至是失望。甚至很多行業(yè)內的演員都對喜劇形式逐漸喪失信心。但是沒想到《歡樂喜劇人》重新打開了喜劇市場,使大家重新燃起了對喜劇的希望。正所謂有因才有果,正是因為眾多喜劇人和制作方玩命的喜劇態(tài)度、盡自己最大的能力把作品發(fā)揮到極致,才讓“喜劇人”和節(jié)目本身得到了這樣一個好的結果。
回首當年初創(chuàng)立節(jié)目時的情境,辛唯嘉感慨頗多。“當時做完《笑傲江湖》之后,我們就在想可不可以找一些專業(yè)喜劇人,給他們一個釋放的平臺,一個窗口。之后,我和阿蘇(‘歡樂智造藝術總監(jiān),《歡樂喜劇人》總編?。└壬ǘ瘯?,歡樂傳媒CEO)一起聊天,我們把最初的這個構思取名為‘天團之戰(zhàn)。在我看來如果把開心麻花、德云社、遼寧民間藝術團等等這些優(yōu)秀的喜劇團隊湊在一起,會不會擦出更多、更精彩的火花。”為了論證這個想法,辛唯嘉和阿蘇帶領著他們的團隊封閉奮戰(zhàn)了20天,終于做出了《歡樂喜劇人》的第一版方案。
方案有了,接下來就是找人,這也是最為困難的事情。為了這檔節(jié)目,辛唯嘉用了大半年的時間,幾乎找遍了中國所有跟喜劇相關的演員,包括黃渤、林永健、閆妮、姚晨等等,煞費苦心的試圖說服他們,結果是沒幾個人愿意做這件事。賈玲在參加過第一季“喜劇人”后,半開玩笑的對辛唯嘉說:“哥,第一次見你的時候,我覺得你就是個騙子。所以我才一直問,你說的是真的嗎?沈騰跟你簽了嗎?宋小寶簽了嗎?你說的那些人真的都來嗎?”當時辛唯嘉堅定的說:“他們一定都會來!”而事實也的確如此。所以我們看到了沈騰、馬麗、宋小寶、賈玲等等一批喜劇人的加盟。辛唯嘉說他們把參加第一季的這些喜劇人稱為“喜劇勇士”,“因為他們不清楚將要面對的是什么,結果是好是壞誰都不知道。不過他們卻為此付出了全部,甚至有一點賭的成分。其實在來《歡樂喜劇人》之前,他們已經在各自的領域風生水起,而登上這個舞臺,面對的是比賽、是競爭,是褪去光環(huán)、是從零開始。但是他們每一個人都義無反顧的參與到這檔節(jié)目中,而且,必須全力以赴。”
“身為喜劇的從業(yè)者,肯定是希望把歡樂帶給大家,但是在創(chuàng)作的這個過程中其實是很痛苦的?!?/p>
拋開《歡樂喜劇人》,單純對于喜劇這件事,辛唯嘉說自己是與生俱來的熱愛。因為從小特招到部隊文工團,后來又在解放軍藝術學院進修,演小品、說相聲、打快板,他的生活幾乎都是圍繞著舞臺、圍繞喜劇。即使后來離開了部隊,開始在地方工作,他也始終扎在喜劇舞臺,不離不棄,他說自己對于喜劇,有一種異常濃厚的情結。
對于自己始終奮戰(zhàn)在“制造歡樂”第一線,辛唯嘉說制造歡樂是他和團隊的職業(yè),也是立身之本。“如今生活中每一個人都面臨著很多壓力,喜劇其實是一種精神剛需。所以對于我們來說,認認真真的為大眾帶來歡樂正是我們必須做的。不過‘制造歡樂確實也很難,非常難。因為每個人對于笑的理解不一樣,對于快樂的理解也各有不同,我們只能盡自己最大的能力,來制造歡樂?!?/p>
有句話說,演喜劇的人卻不一定是快樂的。很多喜劇演員雖然在舞臺上把歡樂帶給大家,可走下舞臺,卻是一身疲憊,一句話也不想多說。辛唯嘉點頭稱是這樣,“喜劇的內核其實是悲劇。喜劇只是一個載體,或者說是一種表達的方式,它始終會蘊含著一種悲情的精神內核。如果說一個喜劇人,沒有去深入的剖析和認真的思考,他的呈現一定不會完滿。喜劇不是只用幾個包袱、用外化技巧就能演好的,一定是當你自身的思想維度和高度達到了,才會詮釋好作品。而當一個人到達那種思維深度的時候,卻可能感受到痛苦。這是一個求索過程,會非常的艱難?!?/p>
從開始到現在,辛唯嘉說自己始終會堅守著喜劇的這片“麥田”,“或許我不能像喜劇人那樣,可以自由單純的揮灑一個作品,或許需要我承載的東西更多。但最終領引我的,還是內心對喜劇的熱愛和情懷。我希望,自己做一個喜劇的麥田守望者?!?/p>
“內地、香港、臺灣,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喜劇人想要站上《歡樂喜劇人》的舞臺,我們也很樂意向他們拋出橄欖枝,讓更多人見識到他們的喜劇?!?/p>
盡管《歡樂喜劇人》的舞臺上大多以年輕的喜劇人為主,但是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潘長江老師的到來。“因為潘長江老師是我的喜劇偶像,所以在第一季籌備的時候我就向他發(fā)出了邀請,他也很愿意參加,但因為檔期等原因,只能遺憾錯過。在第二季的籌備期,我們再次發(fā)出邀請,這一次潘老師欣然接受。其實他一直都是期期不落的關注這個節(jié)目,他說通過《歡樂喜劇人》看到了中國喜劇的‘希望,也看到了他們對喜劇的發(fā)自內心的熱愛。他自己是被臺上的這些年輕喜劇人深深打動,才義無反顧的站到這個舞臺。”
除了潘長江老師這樣功成名就的喜劇表演藝術家,許多來自港臺的頗具影響力的喜劇人也紛紛站在了這個舞臺上,比如第二季中來自香港的詹瑞文和來自臺灣的“全民大劇團”,雖然他們的比賽結果并不盡如人意,但是也讓觀眾看到了他們的誠意?!爱吘股鐣宋沫h(huán)境不同、語態(tài)語境不同,表演呈現手法也不一樣?!毙廖斡行o奈的說道,“比如詹瑞文,他堪稱大師,香港喜劇教父,但他的母語是粵語,在粵語的這個語言環(huán)境中他的表演會很順暢,他的包袱,他的語感,他對尺寸火候的把握、對喜感的把握是精準的,但是一旦跨越了這個語言,那可能什么東西(笑點)都沒有了。就好比讓郭德綱用英語說相聲,外國人即使聽懂了也未必會樂,其實是一個道理,因為這是一個固有的語境語態(tài)和表演節(jié)奏的改變。喜劇表演講究的是分寸、節(jié)奏;就像包袱講究的是尺寸,你差零點一秒都不行,但是當你從一個語境轉到另外一個語境的時候,你的這種把握度就完全喪失了,所以這也是港臺喜劇人在這邊比較吃虧的一個原因。”
不過,辛唯嘉說即便有諸多的不易,但還是有很多港臺的喜劇人希望來參加,“因為他們也在努力的調整自己原有的表演方式或者說笑點,希望被更多內地觀眾所接受,力求與內地的喜劇市場相融合。相信隨著這個節(jié)目的深入,到第三季、第四季的時候,港臺的喜劇人一定會表現的更好,因為他們也在努力地向內地觀眾所接受的喜感靠攏?!?/p>
作為《歡樂喜劇人》的總制片人,辛唯嘉為這檔節(jié)目付出了許多,但是其結果超乎想象,讓他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而對于節(jié)目本身,辛唯嘉也有自己的一番評價,“從價值觀上來說,相對于現在許多的電視綜藝、網絡綜藝,它是一個有態(tài)度有內核的節(jié)目。與購買國外版權的節(jié)目不同,原創(chuàng)是我們的標簽。也正因為是原創(chuàng),無論從節(jié)目形式還是其中的喜劇作品,都蘊含著對中國社會當下需求和時代主題的契合。就像潘長江老師的作品《洗腳》,一方面在娛樂大眾,而另一方面也是在傳遞正能量,傳遞一種價值觀。我們可以看到現在很多綜藝節(jié)目在這方面是缺失的,這個很重要。我們做的每一檔節(jié)目都在追求一種叫‘美學核心的東西,也就是核心價值觀。而《歡樂喜劇人》的核心價值觀可以體現在節(jié)目的Slogan(口號)上:‘搞笑,我們是認真的,這也是一直以來我們對自己的要求,同時也映射在我們對每一個作品精神內核的把握。我們始終站在宣揚核心價值觀、弘揚正能量的角度,力求創(chuàng)作好每一個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