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在大眾文化語境下,中國的小說創(chuàng)作有了商業(yè)化、平民化等特征,而且多數小說被搬上熒屏,使得小說創(chuàng)作與影視劇改編有了密切的關系。
關鍵詞:大眾文化 文化語境 小說創(chuàng)作
一.大眾文化的內涵、特點及其形成背景
大眾文化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美國哲學家奧爾特加《民眾的反抗》一書中,主要指的是一地區(qū)、一社團、一個國家中新近涌現的,被大眾所信奉、接受的文化。后來不斷有不同的解釋。改革開放后傳到我國,在90年代后便迅速壯大為與來自官方的主流文化、來自學界的精英文化并駕齊驅、三足鼎立的社會主干性文化形態(tài)。它的發(fā)展壯大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格局,積極影響了國民人格塑造和社會發(fā)展面貌,但也引發(fā)了多重社會效應和多種不同的評價和議論,這促使人們不得不去思考它的價值、效應及其發(fā)展控制問題。
大眾文化指暢銷小說,流行音樂,時尚雜志,帶有娛樂性質的電影和電視、廣告、酒吧、茶吧、互聯網等文化。從實質上說是在現代工業(yè)社會產生、與市場經濟發(fā)展相適應的一種市民文化。它一方面與同時態(tài)的官方主流文化、學界精英文化相互區(qū)別和對應的,另一方面也是同傳統(tǒng)自然農業(yè)經濟社會里的各種民間文化、通俗文化有著一些原則差異的,商業(yè)性、流行性、大眾媒介性、娛樂性和普及性可以說是其最主要的基本特征。
大眾文化的特點:1.商品性:即它伴隨著文化產品大量生產和大量銷售,大眾文化活動屬于一種伴隨商品買賣關系的消費行為;2.通俗性:即大眾文化不是特定階層的文化,而是為社會上散在的眾多“一般個人”的文化;3.流行性:即大眾文化是一種時尚文化,呈忽起忽落的變化趨勢;4.娛樂性:大眾文化文本無論其結局是悲是喜,總是最求廣義上的愉悅效果,使公眾的消費、休閑或娛樂,渴望獲得輕松的滿足;5.依賴性:即大眾文化主要是在大眾傳媒的引導下發(fā)生、發(fā)展和變化的,沒有大眾傳媒,也就沒有大眾文化。在這個意義上,大眾文化也是一種傳媒文化;6.大眾媒介性:即大眾文化以大眾媒介為主要傳播媒介,具有這種媒介所規(guī)定的特點。大眾媒介,通常包括機械印刷媒介(報紙、雜志、書籍等)和電子媒介(廣播、電影、電視、網絡等)兩大類;7.日常性:與欣賞高雅文化帶有更多的個體精神性不同,公眾對于街頭廣告、電視劇、流行音樂、時裝、暢銷書等大眾文化的接受,是在日常生活的世俗環(huán)境中進行的;8.類型性:大眾文化批評:新世紀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最多的是大眾文化批評,首都師大的陶東風,王一川,王岳川,周寧(美歸博士),肖鷹等掀起了不大不小的熱潮。
二.文化語境的概念
文化語境,指與言語交際相關的社會文化背景。它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文化習俗,指人民群眾在社會生活中世代傳承、相沿成習的生活模式,是一個社會群眾在語言、行為和心理上的集體習慣,對屬于該集體的成員具有規(guī)范性和約束性。二是社會規(guī)范,指一個社會對言語交際活動作出的各種規(guī)定和限制。
基于大眾文化和文化語境,特選取20世紀90年代以來創(chuàng)作并改編成影視劇的小說及其影視作品作為研究的對象,分析大眾文化語境下的小說創(chuàng)作呈現的特征。
三.大眾文化語境下的小說創(chuàng)作
1.小說創(chuàng)作的多元化格局
(一)歷史小說的影視劇改編
歷史題材的影視劇是電視劇的主力軍,觀眾群體也很廣泛。如二月河的《康熙大帝》(改編成陳建軍版的《康熙大帝》、陳道明版《康熙王朝》),《雍正皇帝》(改編成劉信義版的《雍正皇帝》、唐國強版的《雍正王朝》);熊召政的《張居正》(改編成《萬歷首輔張居正》)等。這些影視劇屢演不衰。但是受到大眾文化娛樂傾向的加劇和民眾功利實用觀念的影響,影視歷史或成為一種現實的意識形態(tài)話語,或成為文化產業(yè)進程中的商業(yè)利潤杠桿,這類題材的創(chuàng)作是為了迎合觀眾的需要,為了實現利潤,有勢如破竹的趨勢。從總體上來說,歷史題材影視的發(fā)展前景是非常樂觀的,現在的中國歷史題材的劇作家已經在尋求改變,在變化中求發(fā)展才是歷史題材影視應該走的路線。我們要做的就是堅持科學發(fā)展觀,努力創(chuàng)作有中國特色的歷史影視劇,不一味的停留在現階段的水平,做出令其他國家和觀眾都吃驚的耳目一新的歷史劇。
(二)婚戀體小說改編
婚戀,作為重要的人生與社會問題一直是各種藝術表現的重要主題。電視劇作為一種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文化休閑方式,絲毫沒有忽略這一主題的理由。根據小說創(chuàng)作改編成的電視劇,自播出以后就受到了強烈反響。例如,王朔的《過把癮》,王海鸰的《牽手》《中國式離婚》《新結婚時代》,王麗萍的《媳婦的美好時代》,王宛平的《金婚》;(網絡小說)六六的《雙面膠》,三十的《和空姐同居的日子》;海巖的《你的生命如此多情》《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愛人》《舞者》。綜合分析這類婚戀劇,其無外乎講述的是婚姻圍城中男女之間的博弈,探索與思考隱藏于背后的干預與破壞因素,從而揭示出婚姻中“第三者”的問題,展現了人們對于婚姻遭遇外在和內在沖擊的茫然與痛苦的生命體驗。當代婚戀劇從文化層面細微地展現了現代人婚戀情感的困惑與危機,并試圖尋找問題的癥結與解決問題的方法,其觸及的靈魂與情感之深使它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適當利用陌生化的程序,引起人們關注與思考的同時,更能使其成為現代人情感慰藉的良藥,成為人們情感自由交流的中介和促進婚戀和諧、社會和諧的助力器也是我們需要思考的重要的方面。
(三)官場小說的改編
官場的故事是老百姓茶余飯后談論的主題。在圖書市場,官場小說非常熱賣,擁有著巨大的讀者。暨南大學社會學教授馬秋楓對這個現象分析道:“因為大家都關心官場上的事情,但又沒有其他的途徑可以了解。”所以,大家只能通過官場小說來了解。官場小說中所描寫的故事情節(jié)對社會現實中人們的生活有著一定的影射效果,作家的創(chuàng)作是來源于生活的。官場小說在普通老百姓中間的熱銷主要有以下原因:有些讀者抱著偷窺獵奇的心態(tài),想了解官場內幕,了解官場是怎么回事、是怎么運作的,官員們怎么活著;有些人痛恨腐敗現象,或者他們受到腐敗的牽連,而在現實中他們看不到對腐敗分子的懲治,所以,他們寄希望于官場小說。他們看到書中對腐敗分子的揭露、對貪官的嚴懲,從而來宣泄內心的不滿與憎恨。在文學商業(yè)化、社會媒體多樣化、受眾的誘惑多元化的時代,純文學的受眾面越來越小,官場小說作為大眾化的通俗性讀本,發(fā)行量銷售量巨大,能為出版社帶來較高利潤,于是出版社通過書評、專家名人的評介、文學排行榜、各級文學評獎活動等,極力向公共推薦,更刺激了官場小說的銷售與閱讀。所以,官場小說改編成的影視劇也獨樹一幟。例如,張平的《抉擇》(電影《生死抉擇》),陸天明的《蒼天在上》、《大雪無痕》、《省委書記》,周梅森的《絕對權力》《國家公訴》、《中國制造》改編為《忠誠》。
(四)市民生活小說的改編
不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其所面向的傳播對象是廣大的普通群眾,因此影視劇的藝術語言要求表達的平民化。它需要影視劇為廣大人民所接受、所理解、所喜愛,因此,它追求的應該是“用百姓的語言講述百姓的故事”。例如,劉恒的《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池莉的《生活秀》、《來來往往》,《小姐你早》(改名為《超越情感》),《你以為你是誰》(改編為電影《家事》);劉震云的《一地雞毛》、《手機》等,葉兆言的《馬文的戰(zhàn)爭》。
另外,出現的其他類型的小說創(chuàng)作改編成的電視劇也影響很大:軍旅小說的改編:《突出重圍》(柳建偉)、《DA師》(王維)、《士兵突擊》(蘭曉龍)。新革命歷史小說的改編:《父親進城》(《激情燃燒的歲月》)(石鐘山),以鄧一光、石鐘山等作家為代表的父親系列小說通過上演革命者“一地雞毛”式日常生活的酸甜苦辣,營造了后革命時代一種浮泛的感官情感強度的文本實踐。革命戰(zhàn)爭題材(新英雄傳奇、市場化風格的戰(zhàn)爭故事)小說:徐貴祥《歷史的天空》、都梁的《亮劍》、權延赤《狼毒花》、龍一的《潛伏》、楊金遠的小說《官司》改編《集結號》、麥家的《解密》。青春成長小說的改編:《青春的童話》《泡沫之夏》《十七歲不哭》《花季雨季》《杜拉拉升職記》。農村題材小說的改編:周大新的《香魂女》《湖光山色》。
四.大眾文化語境下小說創(chuàng)作蓬勃發(fā)展的原因
1.傳統(tǒng)小說向大眾化和娛樂化轉型
由于觀眾群體是廣大的老百姓,他們樂意接受的是平民生活與大眾化趣味;當他們看見和自己經歷相關的事情內搬到熒屏,會感受到個人化寫作與欲望描寫,像是在看自己的故事。另外,文本的生產方式也有向“文學創(chuàng)意+故事策劃+寫手=小說”的大眾文化生產線方式發(fā)展的趨勢,有出版社的商業(yè)性在里邊,為以后改編成電視劇奠定基礎。
2.商業(yè)化和市場化機制深刻地影響著文學創(chuàng)作與影視生產。
隨著中國步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與市場經濟相生相伴的大眾文化迅速崛起,以自己強勢文化地位打破了大眾文學與精英文學的壁壘,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大眾文學興盛、精英文學衰落、主流意識形態(tài)文學向大眾文學逐漸靠攏的局面,三者相互競爭而又相互轉化。文學上的多元格局決定了小說創(chuàng)作活動也相應呈現出明顯的大眾文化傾向與商品屬性。作家只有面向市場,分享經濟利益才能獲得起碼的或是更好的生存條件。作品的銷售情況直接關系到作家的生存和作品的再生產,因而創(chuàng)作在一定程度上迎合市場也在所難免。作家在創(chuàng)作前,首先考慮的是哪些作品會滿足大眾的閱讀習慣,哪些是市民關注的熱點,怎樣寫才會暢銷,實現名利雙收。這是作家方面的問題。另外,出版商出于商業(yè)化的考慮,出版商首先調查、了解圖書市場行情,然后歸類整理,再根據小說市場需求來物色相應的作家。被相中的作家再根據書商提供的市場信息和書商的寫作要求來創(chuàng)作小說。
3.作家與編劇導演的同頻共振。商業(yè)文化利益驅動下,部分作家主動或被動調整身份與行為方式以適應文學的市場化選擇。小說與影視傳媒的聯姻,既是作者、出版社、影視企業(yè)的利益最大化追求的同聲相應(同頻共振),是國家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宣傳需要,也是消費時代社會大眾的精神需求。這樣既擴大了小說的影響與銷售,為影視傳媒開拓了不竭的題材源泉,也豐富了大眾文化快餐。
參考文獻
[1]張德祥.歷史題材影視劇令人堪憂的權謀文化觀[N].深圳特區(qū)報,2003-06-09.
[2]李治亭.歷史影視創(chuàng)作應當尊重歷史[J].人民論壇,2002(9).
[3]陳曉明,張頤武.市場化時代:文學的困境與可能性[J].大家,2002,(3).
(作者介紹:馬志娟,河南農業(yè)職業(yè)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