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佑良
在時代變革與發(fā)展的腳步中,特別是每逢重要節(jié)日或紀念重要歷史時刻,我們都會舉辦活動,傾聽時代的鼓舞聲和人民的心聲,彰顯節(jié)日意義或紀念意義。其中,特別能體現(xiàn)正能量的主旋律,就是作家藝術家們創(chuàng)作的歌頌類作品。
著名彝族詩人周祖平先生先后創(chuàng)作的《頌歌獻給黨》(《含笑花》2011年第4期)《文山夢,我的夢》(《含笑花》2014年第1期)《革命老區(qū)行》(《含笑花》2014年第5期)《祖國頌》(《文山日報“壯苗”版》2015年10月18日)《七月頌歌》(《文山日報“七原”版》2016年6月24日)等詩歌,這些作品都屬于歌詠與贊美重要節(jié)日或紀念重要歷史時刻的作品。
創(chuàng)作歌頌類詩歌,表面看似簡單直白,還形似有些概念化,這是對諸如此類作品的誤解。其實創(chuàng)作歌頌類作品,是高難度的命題創(chuàng)作,有諸多的藝術特點,需要作家詩人對歷史和現(xiàn)實有深入的認識和理解,需要作者對歷史和現(xiàn)實充滿激情,滿懷信心地投入創(chuàng)作,才能創(chuàng)作這類充滿鼓舞性、形象性、藝術性和真理性的作品。
“言辭諧美,乃兆歌詠。”(魯迅語)這里說的就有歌詠與贊美的意思,也包括歌頌類作品富有的諸多藝術特點的意思。每逢歌詠比賽,我們喜歡選擇《在太行山上》《四渡赤水出奇兵》《保衛(wèi)黃河》《歌唱祖國》《團結就是力量》等歌曲來演唱,表達我們的心聲,點燃我們的激情,提振我們的奮斗精神,我們的這種選擇,其實就是在選擇作品的藝術性來感染我們,而且這些歌曲作品,單獨品讀它們的歌詞,其實就是歌頌類詩歌。
2016年是偉大的中國共產(chǎn)黨誕辰95周年暨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周祖平創(chuàng)作了歌頌作品《七月頌歌》,在序詩部分是這樣寫的:
“把銅鼓敲響
把蘆笙吹響
把三步弦跳起來
把歌聲唱響
把節(jié)日的盛裝穿起來
唱醉河 舞醉山
頌歌獻給中國共產(chǎn)黨
獻給黨的九十五華誕”
詩人從幸福和諧的現(xiàn)實生活入手,通過“銅鼓”“蘆笙”“三步弦”等文化符號的形象表達,歌頌我們的黨,展示中華民族的文化力量,展示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繁榮富強,展現(xiàn)我們偉大祖國和人民的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接著詩人橫跨時空地轉接:
“1921年7月,歷史記住了這一月
記住了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
記住了浙江嘉興南湖上的那艘船
這月,中國共產(chǎn)黨正式成立
這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
中國共產(chǎn)黨像光芒四射的燈塔
為中國人民指明了方向 帶來了光明和希望
28年轟轟烈烈的新民主主義革命
黨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壓迫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偉人毛澤東宏亮的湘音在天安門城樓久久回蕩
在世界歷史舞臺久久回蕩”
這種橫跨時空地“啟承轉接”,就是詩人對歷史和現(xiàn)實的感悟和理解,對歷史和現(xiàn)實的恰到好處的把握,把歷史長河高度凝練成精彩的歷史時刻,短短的詩句,鏗鏘有力地追溯中國共產(chǎn)黨的起源是“開天辟地的大事”,是“為中國人民指明了方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的“光芒四射的燈塔”,銘記“黨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壯大歷程,中國站起來的偉大歷程,中國人民有了明確前進的方向,滿懷信心和希望的歷程,詩句生動傳神。
讀者從這些樸素如真理的詩句中,能夠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放大詩歌的審美空間,讓讀者明白中華兒女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奮斗精神;看似簡單,其實這種藝術濃縮有相當大的難度。在第三節(jié),詩人寫道:
“1949 年到 1978 年 12 月
黨領導站起來了的中國人民
在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上艱辛探索
三十年風雨兼程 三十年爭創(chuàng)輝煌
有鮮花和掌聲 也有荊棘和苦難
盡管道路曲曲折折坎坎坷坷
卻一直向前向前
1978 年 12 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從“文化大革命”災難中擺脫
成功地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春天的故事》在神州大地唱響”
這些詩句,使讀者加深對祖國、對優(yōu)越的社會主義制度的認識,使愛國主義理想教育走進群眾生活、走近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內(nèi)心深處。
特別是“在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上艱辛探索/三十年風雨兼程/三十年爭創(chuàng)輝煌/有鮮花和掌聲/也有荊棘和苦難/盡管道路曲曲折折坎坎坷坷/卻一直向前向前”等詩句,是對中國的發(fā)展進程進行史詩性的總結與概括,有哲人的高度,更有真理的硬度,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一個人要有這樣的高度,一群人需要有這樣的高度,一個民族需要有這樣的硬度,一個國家更加需要有這樣的硬度。
這樣的詩句,能夠引導廣大讀者理解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發(fā)展歷程;理解我國人民在“在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上艱辛探索”的奮斗精神;理解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全國人民為建立新中國而英勇奮斗的崇高精神;理解“文化大革命”的災難,明白從“《春天的故事》”開始,“成功地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成就。在深刻的描繪中,有思想性和藝術性,體現(xiàn)了詩人的創(chuàng)作激情和勇氣。
詩人跨越時空后,“唱響《春天的故事》”“帶領我們《走進新時代》”,在讀詩的時刻,腦海清晰地再現(xiàn)1979年,鄧小平同志在深圳勾畫出了一幅改革開放的藍圖;1992年,鄧小平先生在南巡中撥開云霧,開拓了改革開放的新局面;1994年,《春天的故事》記錄了中華大地的變化。中國人民迎來嶄新的春天,這首唱響大江南北的歌記錄了中國新時期發(fā)展的歷史。
詩歌的結尾,詩人又回到現(xiàn)實中,把身心和力量聚集到當下的鮮活的現(xiàn)實生活中:
“從“三個代表”到科學發(fā)展觀
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九十五年波瀾壯闊的歷史證明:
中國共產(chǎn)黨不愧是偉大、光榮、正確的黨
江水滔滔,奔流不息,百折不回,終歸大海
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是歷史的必然
……燙金的九十五個七月耀眼而過
一次比一次輝煌燦爛
……三步弦跳得山響
舞醉河唱醉山
頌歌獻給黨的九十五華誕
獻給一種成熟
一種嶄新的開端”
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的國家和人民在時光洪流中,“一次比一次輝煌燦爛”,這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是歷史的必然”,也是“一種成熟”,更是“一種嶄新的開端”。
全詩以橫跨時空的寫實手法,銘記黨的壯大歷程,抒寫幾代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豐功偉績,抒寫中國人民滿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xiàn)中國夢的信心和希望,這就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偉大成就。
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得到了審美教育,受到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觀、價值觀得到了潛移默化,同時從閱讀的興奮中,受到了宗旨教育、黨性教育,凝聚了人心,振奮了精神,鍛煉了正氣、譜寫了和諧,這就是歌詠與贊美之間的激情的理想境界。
每逢重要節(jié)日或重要歷史紀念時刻來臨,我們重視選擇唱歌和寫詩來歌詠與贊美我們的節(jié)日,通過這種生動傳神又積極向上的活動,旨在向廣大的人民群眾廣泛宣傳社會主流價值觀和國家的核心價值理念,推動健康的高尚的社會意識傳播,引領和鼓舞人民群眾積極熱愛生活,熱愛社會,從而在人民群眾中營造團結和諧的社會局面。
欣賞歌頌類作品,“就像雪天給人送炭,雨中給人送傘,能給困境中的人增添勇氣……讓冰凍的心田如沐春風?!保ㄚw元波語)
歌頌類作品,能夠彰顯時代生命力,飽含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如在《祖國頌》中,周先生寫道:“祖國,你從未停止過固結奮斗的步履/‘老祖宗不能丟,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探索、豐富、發(fā)展、進步/盛產(chǎn)山歌盛產(chǎn)弦子舞的彝山/展現(xiàn)從未有過風姿/讓歸來的彝山游子心潮澎湃眼睛發(fā)亮/打開山門后的彝山/日子不再是一堆癟蕎殼/不再是一支長滿霉銹的歌/手握金鑰匙的彝家后生/無須將靈魂放逐四面八方/尋找果腹和精神的樂園/用手中的鑰匙開啟一道道豐收幸福之門……”這些富有個性的詩句,旋律高亢,滿懷豪情,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力量,以強盛的民族生命力,帶給我們一種由衷的民族自豪感。
其它如《天大地大,不如黨的恩情大》傾訴著幾代人的夢想,堅定革命的信念,“一次又一次把革命的火種點燃”。在《閱讀延安》中把“快要模糊的英雄形象”清晰起來,把“快要模糊的愛國愛鄉(xiāng)”精神支撐起來。等等,無不在彰顯時代生命力,彰顯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xiàn)民族復興偉業(yè)的自信和力量。
“吏民鼓舞,歌詠圣澤”(蘇軾語)及“漢魏之世,歌詠雜興”等,都在闡明一個道理,就是創(chuàng)作的歌頌類作品,都是深入淺出的作品,都是以傳神語言和生動形象來畫龍點睛的作品,都是群眾能誦讀的作品,都是群眾一聽就明白的作品,創(chuàng)作這樣的作品,看似簡單,創(chuàng)作起來并不是那么得心應手,相反會出現(xiàn)眼高手低的結果,而周祖平先生在創(chuàng)作《革命老區(qū)行》《頌歌獻給黨》《文山夢,我的夢》《祖國頌》《憶黨史,頌黨恩》《大亮山作證》《大江東革命老區(qū)有感》等詩歌中,顯然做到了“吏民鼓舞,歌詠圣澤”和“歌詠雜興”。
在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歌頌類作品創(chuàng)作,常常緊扣歌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愛國主義思想為主題,歌頌類作品創(chuàng)作的興盛,就是以“高尚的作品鼓舞人”,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一個民族的生命力強盛。就像在當年民族存亡的關頭,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一首首救國救亡的歌曲和詩歌,帶給人們的是巨大的能夠戰(zhàn)勝一切的精神力量。
衷心祝愿周祖平先生今后創(chuàng)作出更多諸如此類的詩歌,創(chuàng)作出更多振奮民族精神的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