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慧
朋友圈里有位朋友是個星座控,每天早上發(fā)一條狀態(tài),內(nèi)容多是該星座當天的幸運顏色和數(shù)字,以及健康、學習、交際、財氣等各項運勢指數(shù)。有時她甚至根據(jù)自己的幸運顏色穿衣服,認為這樣一定會交好運。其實,我們只需一點點信息和理智就知道“星座說”不靠譜,但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相信“星座說”?星座運勢是怎樣成為我們吃飯穿衣的“新黃歷”的呢?
關于星座的“實驗”報告
如果你在網(wǎng)上隨機找一句關于雙魚座的話解讀,去掉“雙魚”二字后搜索其他文字,就會發(fā)現(xiàn)這句話同時出現(xiàn)在射手、雙子、巨蟹、天蝎、摩羯、金牛等等星座的不同解讀文章里。如果耐著心思往后多翻幾頁,相信剩下的幾個星座也會相繼亮相。十二星座預測的詞匯有90%以上是相同的,一些高頻詞匯被拼湊成模糊不清的話語,加之讀者的對號入座,就成了“超準”預測。
科學上認為,性格是若干因素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其中包括基因、家教、重大事件、社會影響以及氣候等很多因素……而“星座說”呢,當然不在此列。近百年來,世界范圍內(nèi)無數(shù)次大大小小的科學實驗中,占星術理論通過雙盲實驗(是指在試驗過程中,測驗者與被測驗者都不知道被測者所屬的組別,分析者在分析資料時,通常也不知道正在分析的資料屬于哪一組)的次數(shù)為——零!
*星座解讀神助手:巴納姆效應
把星座作為一個解讀自己的參照系統(tǒng),可想而知,星座控多是不太了解自己的人,而這樣的人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tǒng)的、具有普遍性的描述,這就是巴納姆效應(當人們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廣泛的形容詞來描述一個人的時候,人們往往很容易接受這些描述,認為描述中所說的就是自己)。如果翻看了所有十二星座解讀,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內(nèi)容是重復的,更多只是換了一個說法而已。這也正是星座解讀類內(nèi)容不敗的原因,空洞、籠統(tǒng),但因為巴納姆效應,多少會讓人有認同感并對號入座,進而喊“準”!
*關注巧合+證實傾向=神預測
當閱讀過星座運勢,其中一些內(nèi)容便激活了你的“警覺”,讓你在生活中特別關注。又因為那些詞匯、語句是如此有“總結(jié)性”,只要你想,什么樣的內(nèi)容都能裝進去,所以你很難覺得它不準確。另一方面,出于人人皆有的證實傾向,人們對這類巧合的記憶總會特別深刻,而那些“預測”過但沒發(fā)生的,大家笑一笑就忘記了,長此以往,也就只記得星座運勢特別準了。
*期待效應讓你越來越“星座化”
“以前沒覺得我多XX座,但后來越來越覺得有道理,好多XX座的朋友都……”這話聽著是不是有點耳熟?這就是著名的期待效應,簡單地說,就是受到怎樣的暗示,就容易產(chǎn)生怎樣的結(jié)果。射手是社交小能手、天秤是優(yōu)雅小公舉/王幾、獅子強勢、金牛實際等這樣的暗示,可能真的會讓你不知不覺間“努力”成為這樣的人,也讓身邊人更“星座化”。
*有星盤,心理強大也能攻破
不只是自我認知模糊的人會容易成為星座控,心理強大的人同樣能在星座中找到“自己”,比如身為金牛座為什么沒那么“實用”,來看看星盤,哦,那是因為你的上升星座是雙魚啊!
在自我印象基本穩(wěn)定之后,即使在無意識的狀態(tài)下,人都只傾向于驗證這種印象。當星座解讀與自己的實際情況偏離甚至違背時,心理強大的人一定會放棄星座,但星盤的存在讓“星座說”有了N重變量,這就相當把自己立于了不敗的境地,因為無論如何它幾乎都能自圓其說。
*壞理論好過沒理論
人都有解釋自己及他人行為的需要。在這樣的時候,壞理論總是好過沒理論,起碼能提供一個出發(fā)點和線索,不會讓你無處著手。至于準不準,這要求有點太高了。人是很復雜的存在,真科學尚且沒辦法,何不來點簡單的?
*“指南力”棒棒噠
我是什么性格?有哪些優(yōu)缺點?擅長什么工作?未來會怎么樣?今天穿什么顏色?幸運數(shù)字是多少?“星座說”都能給你解答,就連交什么樣的朋友,“星座說”也能給出參考,為“懶人”節(jié)省了無數(shù)撓破頭的時間。
*情商值太爆棚
人都有“自利動機”,這是生存的基礎。而基本很少說壞話、變著法地說好話的“星座說”,討人喜歡是在情理之中。我們甚至可以和“星座說”學習說話之道——即使是缺點、厄運,它的口吻也是善意提示的,只會讓你覺得它體貼。
*臺階已備好,請下
面對這樣那樣的生活難題、心理關隘,為了自保,人會開啟“防御機制”,傾向于找外部原因,星座此時就成了替罪羊。為什么我就不能改改耿直的性子?在“自身修為還不到家”與“因為你是金牛座”之間,當然是后者更貼心一點。這樣做可以盡量保護一個人對自己的認可,是非常好的“危機心理建設”。當然了,做完心理建設,還是要正視問題,千萬別以為自己真沒事。
雖然把“星座說”歸為偽科學、迷信很容易,但更應由此關注到人們自身心理防衛(wèi)的需要。正如南開大學心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樂國安所說:“相信星座,或許是源于自身心理防衛(wèi)的需要。這種心理防衛(wèi)對人有一定安慰作用,能夠使人的內(nèi)心沖突得到一定緩解。但如果一個人的人生都陷入這種阿Q式的自我防衛(wèi)當中,那就是個悲劇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