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yǎng)學生語文的綜合素質與能力是新課改背景下語文教學須達成的目標之一。多年來,語文教學一直是個“無聲”的教學世界,即教師很少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有聲”表達能力。因為高考的指揮棒下根本沒有關于學生“說”能力的檢測標準。而學生作為一個社會個體,他與社會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便是有聲語言。可以說,有聲語言能力不僅能體現一個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與實力,而且對學生個體的人生發(fā)展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事實上,很多語文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寫作能力時會有許多關于語言表達訓練的措施,如課前三分鐘演講、課文復述、辯論賽等。按理說,這些措施的應用應該利及到學生有聲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但有趣的是,這些措施有時不僅對培養(yǎng)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效果不大,更遑論讓學生的有聲語言訓練受益。或者就干脆出現這樣一種怪現象:學生的書面語言極其曉暢優(yōu)美,但其有聲語言則可能令人“耳不忍聞”。為什么語文教師做了許多的語言表達訓練工作見效卻不大呢?筆者認為問題出在語言訓練方案的執(zhí)行過程中:大多數語文教師在策劃和執(zhí)行語言表達訓練的方案中都忽視了一個環(huán)節(jié)——“作業(yè)批改”。
語文的語言表達訓練和其他的功課、甚至是和語文的其他練習不大一樣,有些訓練往往不需要書面形式(姑且稱之為“無形”作業(yè))。它可以以口頭表達的方式來訓練,這是一個只有聲音沒有書面文字的過程,所以大多數教師都會忽視這份“作業(yè)”。許多語文教師在開展課前三分鐘演講活動時,往往是學生講完了,教師只做一個簡單的套話式評點,諸如講得很好、聲音很大,內容很充實等。而學生表述中存在的實際問題,譬如遣詞造句的推敲、修辭的潤色等語言訓練目標完全沒有得到具體落實。這就猶如一個數學老師在批改學生的作業(yè)時給了一個“閱”字而沒有去做具體的糾正工作是同樣的道理。這又如何能夠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水平呢?充其量只是培養(yǎng)了學生的膽量,或者愛說話的習慣而已。
因此要切實抓好學生表達訓練的工作,除了有好的訓練方案外,筆者認為抓好“批改”環(huán)節(jié)是極其重要的。
所謂的“無形”表達就是指學生的口頭表述,不僅包括演講、復述、辯論等專項訓練,也應該包括學生在課堂上的發(fā)言,甚至日常生活中的交際口語。即凡是語文教師所能正面接觸到的學生口頭表達,教師都應該有意識的去做表達指導,這也是語文教師教學的責任之一。這要求教師不僅要指出學生表述上存在的問題,而且要根據不同學生不同的表達水平層次以及存在問題的特殊性提出不同的具體的修改和訓練方案,大到語言的組篇布局,小到一個句子,一個詞語的推敲。
一般而言,學生發(fā)言存在如下幾種問題:
1.(A級)能圍繞發(fā)言主題長篇大論,但語體色彩混亂,用語不講究,無語言美感。遇上表達不出的概念,就以“就是這樣”、“就是那樣”等類似語言代替,含糊其辭。
2.(B級)酷愛發(fā)言,卻辭不達意,無法及時切題,甚至跑題。
3.(C級)理解發(fā)言主題,但不知如何表述,不能完整陳述意見,發(fā)言成“關鍵詞”模式。
4.(D級)不理解發(fā)言主題,無話可說。(此情況屬于理解能力培養(yǎng)問題,不在此文論述范圍內)
基于上述情況,教師首先要在學生發(fā)言前明確并強調發(fā)言要求。否則,學生仍然只會按自己的習慣發(fā)言,根本不會自覺產生提升自我語言品格的意識。因為一個人思維指向的第一目標是思考對象,而非思考結果的表述載體:語言。假如教師要求每一位學生的發(fā)言必須做到表意簡潔,層次清楚,邏輯合理,要注重語言美感,那么學生在發(fā)言前便會有意識將思維指向第二目標:如何用語言表述思考結果。所以,“明確并強調發(fā)言要求”,其實是一個將訓練主體從無意識納入到有意識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訓練前提。只有當個體有意識注意自己的行為時,個體的行為才可能成為最佳行為。而一個學生所能創(chuàng)造的最佳發(fā)言正是表達訓練期待的效果,也是新一輪的訓練最佳起點。但如果僅僅是明確發(fā)言要求而不加以強調,發(fā)言要求就不能引起學生的足夠重視,形成意識認知,學生的發(fā)言很可能依然是“習慣性”發(fā)言,無自我塑造與提升力量。
而根據學生表達水平的不同等級,對學生提出的發(fā)言要求也應不同。比如A級學生可以以培養(yǎng)語言的規(guī)范與美感為目標;B級以嚴謹謀篇組段為目標;C級以由“關鍵詞”發(fā)言模式向“段、篇式發(fā)言”模式轉變?yōu)槟繕恕.斎?,在?zhí)行過程中,教師應密切注意學生表達水平的進步指數,以便能及時更正訓練目標。
如何讓學生有效地、快速地提升語言品格、實現表達訓練目標呢?
擬提綱式發(fā)言。
A級,B級,C級,D級,無論哪種情況,如果在發(fā)言前能以提綱形式組織自己的語言,其發(fā)言必定能以句、篇的形式完成。在提綱的指導下A級學生的表達水平能以原有表達水平為基礎很快提升到表意規(guī)范,層次清晰,語言簡潔甚至頗有美感的品格。而C級的同學也能在提綱的指導下很快由“詞式”發(fā)言轉向“段式、篇式”發(fā)言。當然,在提綱的擬定等具體操作上,教師必須先有所示例。如果每一位學生都能形成發(fā)言前擬提綱的好習慣,學生的表達能力在組段謀篇上存在的問題就會減少許多。
但一段好的發(fā)言不僅僅是由組段謀篇決定的。縱使落實了學生組段謀篇的訓練環(huán)節(jié),其語言組織也未必能得體,有許多細節(jié)工作需要推敲錘煉。而口頭表達的“無形”特征決定了如果要給一次發(fā)言做最準確的批改,最好的方法是化“無形”為“有形”:筆錄。比如要規(guī)范A級同學的表述語式,教師就應稍做筆錄,再根據筆錄提出詳細而準確的修改意見。
在開始使用筆錄批改方法時,教師有必要在提出修改意見后采用示例教學。比如在講《項鏈》時,有這樣一道討論題:你認為十年前的那場舞會對瑪蒂爾德而言是一件不幸的事,還是一件幸運的事呢?
學生陳述:我認為這是一件幸運的事。因為如果沒有那個舞會的話(“個”,量詞使用不規(guī)范,教師應在發(fā)言后指出),瑪蒂爾德后來就不會過那么苦的日子。沒有那些苦日子,瑪蒂爾德就和課文前面所描述的一樣(怎樣描述的呢?應略有概括),永遠都是一個愛慕虛榮的女人。而且原來(語言起承不夠靈活)瑪蒂爾德因為虛榮心太重都不敢去見她有錢的女友。而文章結尾的時候(語言起承不夠靈活),瑪蒂爾德雖然又老又丑了,卻能夠很自然地跑上去跟佛來思節(jié)夫人打招呼。所以我認為那個舞會對她來說是一件幸福的事,因為它改變了瑪蒂爾德的許多東西(類似于此的語言教師應指導和幫助學生明確其內涵)。
不能否認,學生的這一段發(fā)言應該是比較到位的,有觀點,有分析,有層次。但是這一段語言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教師在提出修改意見后可以做一個表述示例:
我認為十年前的那場舞會對瑪蒂爾德來說應該是一件幸運的事。雖然那場只有一剎那風光的舞會帶給瑪蒂爾德的是十年的艱辛,把一個曾經美麗動人的瑪蒂爾德打磨得粗糙不堪,但是在失去的背后偶爾也會有收獲。這十年的艱辛教會了瑪蒂爾德什么是生活,該怎樣生活。她不再象從前一樣只會耽于虛榮的幻想,更不會因為貧窮就覺得無臉見有錢的友人。十年的艱辛雖然讓瑪蒂爾德又老又丑,但最終她卻能以一顆平常心自然地去和她有錢的朋友佛來思節(jié)夫人打招呼??梢?,十年前的那場舞會對瑪蒂德來說是一件看似不幸、實則萬幸的事。因為假如沒有這場舞會,可能我們的瑪蒂爾德永遠都只能在虛榮的旋渦里無謂地傷心痛苦。
每一個孩子最初的“咿呀”學語都是從模仿開始的。只有建議而無示例的作業(yè)批改只能給學生模糊的認知與塑造方向,而好的示例教學不僅可以帶給學生明確的語言提升方向和準確的提升量值,甚至能在學生心理上產生重塑自己語言風格的愿望。所以當一個教師能具體地把學生的發(fā)言用一種完全不同風格、極具修辭意識的方式重塑一遍時,此時的發(fā)言學生往往會露出欣羨或驚訝的表情。教師此時應再輔以明確的鼓勵,譬如有意識問他,為什么表達同一個意思老師的表達聽起來要漂亮得多呢,并直接要求學生表述要盡量接近老師的表述水平。此時在學生心理上便形成了有意識與無意識的規(guī)范、提升語言品格的雙重積極愿望。在語言表達訓練過程中,當學生能積極主動地發(fā)揮主體能動性時表達訓練的最大有效性就有所保障。
要想提升學生的表達水平,努力營造一個好的語言浸染環(huán)境也是非常必須的。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應該具備一種話語“精品意識”。倘若我們教師自己的表達水平都流于平淡,那又如何去采用示例式批改方法?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經說過,教師自己受了多大程度的教育和教養(yǎng),在多大程度上使這種教育和教養(yǎng)成為自己的財富,他就只能在這樣大和這樣多的程度上對別人發(fā)生培養(yǎng)和教育的影響,而且必然會發(fā)生這種影響。
此外,社會是一個有聲的語言環(huán)境。人與人之間任何性質的交往都離不開有聲語言。有聲語言能力的高低有時候會給一個學生的一生帶去極其重大的影響。就請我們借著新課改的機遇與力量,去對有聲語言的訓練與能力培養(yǎng)這一事關學生終身大計的課題做更多的探索與實踐。
卜新堯,教師,現居江蘇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