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提供
16世紀,中國瓷器很偶然地被帶入英國,或是通過黎凡特——它曾在東西方貿易方面擔當重要的經濟角色,或是通過好望角附近的海域。因為數(shù)量稀少,所以中國瓷器被認為是珍貴而特殊的財物。當時,許多有著高超技藝的英國銀匠被委托為這些瓷器作鍍銀鑲接裝飾?!懊撎Q骨”后的瓷器,有些被用作贈送貴族的禮物,有些則被用來裝飾華麗的家居。
到了18世紀的法國,瓷器鑲接工藝又有了更極致的發(fā)展。這一時期,銅鎏金工藝扮演了十分重要的功能性和裝飾性角色。在王公貴族家庭中,銅鎏金被廣泛應用于鐵制柴架、家具五金、壁燈、燭臺、枝形吊燈中。當然,它也被用在亞洲和歐洲瓷器的架置裝飾中。尤其是洛可可(ROCOCO)藝術興起后,瓷器的架置裝飾變得更加富麗堂皇,而這種風格正好符合“法式口味”。
洛可可藝術是流行于18世紀前期的一種藝術形式,又稱“路易十五式”。它從大自然中吸收養(yǎng)分,運用各種貝殼、莨菪葉飾相纏繞形成渦形紋飾,花卉、流水般的曲線。同時,也受到東方庭園、花鳥紋樣等藝術的影響,還從中國絲綢、瓷器、漆器、家具的圖案與造型中汲取了靈感。洛可可藝術在構圖上強調不對稱,造型的基調常用S形曲線、卷渦、波狀和渾圓體。
這種藝術風格在瓷器的架置裝飾中一覽無余。18世紀的法國人,對中國瓷器十分推崇,他們也經常邀請金匠為瓷器量身打造銅鎏金的架置裝飾。這種裝飾,一方面可使瓷器變得更為牢固,另一方面,器物風格也更貼近法國人的審美趣味。
而且,這類瓷器也成為不少著名收藏家的囊中之物。無論是美國銀行家、著名收藏家約翰·皮爾龐特·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 Sr.),英國富豪、著名收藏家威廉·貝克福德(William Beckford),還是伊麗莎白一世的顧問威廉·塞希爾勛爵(William Cecil),美國著名收藏家查爾斯·萊斯特曼夫婦(Mr. and Mrs. Charles Wrightsman),他們的珍藏中都少不了它的身影,從中我們也能一探那個年代英法藏家的口味。
18世紀 中國瓷瓶 法國銅鎏金鑲接
尺寸:38.3厘米×27.6厘米×15.9厘米
萊斯特曼夫婦舊藏
這件中國青瓷中部為一“壽”字。引人注目的是,瓷瓶的高度發(fā)生了變化,顯然,在它原始高度的基礎上,巴黎的金匠截去了一部分,然后為它裝飾了帶有卷渦、穿孔手柄以及底座的銅鎏金架置。
這種架置裝飾被用來與Jean-Claude Duplessis père(1695年至1774年)的作品相比較。他是一位極具天賦的金匠,不僅有著精湛的銅鎏金技藝,而且在瓷器設計方面有所建樹。1748年至1758年,在古董商Lazare Duvaux的賬冊中,他的名字常常被提及。
1750年9月,Duvaux將一對中國青瓷賣給marquis de Voyer d'Argenson侯爵,而這對青瓷就是由Duplessis進行的銅鎏金鑲接,花費3000里弗(古時的法國貨幣單位)。這一筆數(shù)額高昂的費用顯示了這類瓷器所具有的重要價值。
16世紀 中國瓷盤 英國倫敦鍍銀鑲接
高10.2厘米 直徑36.5厘米
摩根基金會舊藏
經過倫敦銀匠的一雙妙手,鍍銀鑲接的架置讓這件東方瓷盤變得異域風情。無論是贈送貴族的禮物,還是點綴家居的裝飾,它都是獨特的選擇。
18世紀 中國瓷瓶 法國銅鎏金鑲接
尺寸:59.4厘米×34.9厘米×31.8厘米
萊斯特曼夫婦舊藏
銅鎏金架置的制作可謂價格不菲,十分昂貴。像這樣一件瓷器,其擁有者想必為此付出了一筆數(shù)目不小的錢。18世紀的拍賣目錄顯示,裝飾有銅鎏金架置的器皿經常會出現(xiàn)在貴族收藏中。而且他們認識到,這類器皿的價格恰恰是它們價值的真正體現(xiàn),因為這種裝飾風格已經走在了時尚前沿。1783年,在路易-瑪麗-奧古斯丁奧蒙公爵(Louis-Marie-Augustin,duc dAumont)的藝術品收藏銷售中,許多都是銅鎏金鑲接的日本瓷器或中國瓷器,其中有一部分則由路易十六花費大量資金購藏。
16至17世紀 中國瓷碗 英國倫敦鍍銀鑲接
高15.9厘米 直徑33厘米
摩根基金會舊藏
這件裝飾有鍍銀架置的中國瓷器,與伊麗莎白一世的顧問威廉·塞希爾勛爵有關。它有可能是維吉尼亞殖民者Walter Raleigh爵士遺贈給勛爵兒子羅伯特·塞希爾(Robert Cecil)的物品。威廉·塞希爾及他的次子羅伯特·塞希爾兩代輔弼,乃是英國史上的重要賢臣。塞希爾家族本身也昌盛400多年,還在1937年出了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16世紀,中國瓷器很偶然地被帶入英國,或是通過黎凡特——它曾在東西方貿易方面擔當重要的經濟角色,或是通過好望角附近的海域。因為數(shù)量稀少,所以中國瓷器被認為是珍貴而特殊的財物。當時,許多有著高超技藝的英國銀匠被委托為這些瓷器作鍍銀鑲接裝飾?!懊撎Q骨”后的瓷器,有些被用作贈送貴族的禮物,有些則被用來裝飾華麗的家居。
到了18世紀的法國,瓷器鑲接工藝又有了更極致的發(fā)展。這一時期,銅鎏金工藝扮演了十分重要的功能性和裝飾性角色。在王公貴族家庭中,銅鎏金被廣泛應用于鐵制柴架、家具五金、壁燈、燭臺、枝形吊燈中。當然,它也被用在亞洲和歐洲瓷器的架置裝飾中。尤其是洛可可(ROCOCO)藝術興起后,瓷器的架置裝飾變得更加富麗堂皇,而這種風格正好符合“法式口味”。
洛可可藝術是流行于18世紀前期的一種藝術形式,又稱“路易十五式”。它從大自然中吸收養(yǎng)分,運用各種貝殼、莨菪葉飾相纏繞形成渦形紋飾,花卉、流水般的曲線。同時,也受到東方庭園、花鳥紋樣等藝術的影響,還從中國絲綢、瓷器、漆器、家具的圖案與造型中汲取了靈感。洛可可藝術在構圖上強調不對稱,造型的基調常用S形曲線、卷渦、波狀和渾圓體。
這種藝術風格在瓷器的架置裝飾中一覽無余。18世紀的法國人,對中國瓷器十分推崇,他們也經常邀請金匠為瓷器量身打造銅鎏金的架置裝飾。這種裝飾,一方面可使瓷器變得更為牢固,另一方面,器物風格也更貼近法國人的審美趣味。
而且,這類瓷器也成為不少著名收藏家的囊中之物。無論是美國銀行家、著名收藏家約翰·皮爾龐特·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 Sr.),英國富豪、著名收藏家威廉·貝克福德(William Beckford),還是伊麗莎白一世的顧問威廉·塞希爾勛爵(William Cecil),美國著名收藏家查爾斯·萊斯特曼夫婦(Mr. and Mrs. Charles Wrightsman),他們的珍藏中都少不了它的身影,從中我們也能一探那個年代英法藏家的口味。
16世紀 中國瓷瓶 英國倫敦鍍銀鑲接
高34.6厘米
摩根基金會舊藏
這件瓷瓶出自明代萬歷年間。1585年,倫敦一位不知姓名的銀匠采用鍍銀鑲接工藝,讓它變得與眾不同。而它曾是美國銀行家、著名收藏家約翰·皮爾龐特·摩根(1837年至1913年)眾多珍藏中的一員。
16世紀,中國瓷器很偶然地被帶入英國,或是通過黎凡特——它曾在東西方貿易方面擔當重要的經濟角色,或是通過好望角附近的海域。因為數(shù)量稀少,所以中國瓷器被認為是珍貴而特殊的財物。當時,許多有著高超技藝的英國銀匠被委托為這些瓷器作鍍銀鑲接裝飾?!懊撎Q骨”后的瓷器,有些被用作贈送貴族的禮物,有些則被用來裝飾華麗的家居。
到了18世紀的法國,瓷器鑲接工藝又有了更極致的發(fā)展。這一時期,銅鎏金工藝扮演了十分重要的功能性和裝飾性角色。在王公貴族家庭中,銅鎏金被廣泛應用于鐵制柴架、家具五金、壁燈、燭臺、枝形吊燈中。當然,它也被用在亞洲和歐洲瓷器的架置裝飾中。尤其是洛可可(ROCOCO)藝術興起后,瓷器的架置裝飾變得更加富麗堂皇,而這種風格正好符合“法式口味”。
洛可可藝術是流行于18世紀前期的一種藝術形式,又稱“路易十五式”。它從大自然中吸收養(yǎng)分,運用各種貝殼、莨菪葉飾相纏繞形成渦形紋飾,花卉、流水般的曲線。同時,也受到東方庭園、花鳥紋樣等藝術的影響,還從中國絲綢、瓷器、漆器、家具的圖案與造型中汲取了靈感。洛可可藝術在構圖上強調不對稱,造型的基調常用S形曲線、卷渦、波狀和渾圓體。
這種藝術風格在瓷器的架置裝飾中一覽無余。18世紀的法國人,對中國瓷器十分推崇,他們也經常邀請金匠為瓷器量身打造銅鎏金的架置裝飾。這種裝飾,一方面可使瓷器變得更為牢固,另一方面,器物風格也更貼近法國人的審美趣味。
而且,這類瓷器也成為不少著名收藏家的囊中之物。無論是美國銀行家、著名收藏家約翰·皮爾龐特·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 Sr.),英國富豪、著名收藏家威廉·貝克福德(William Beckford),還是伊麗莎白一世的顧問威廉·塞希爾勛爵(William Cecil),美國著名收藏家查爾斯·萊斯特曼夫婦(Mr. and Mrs. Charles Wrightsman),他們的珍藏中都少不了它的身影,從中我們也能一探那個年代英法藏家的口味。
18世紀 中國瓷瓶一對 法國銅鎏金鑲接
尺寸:32.4厘米×16.5厘米×12.4厘米
威廉·貝克福德舊藏
這對瓷瓶的鑲接工藝體現(xiàn)了洛可可和新古典主義的藝術思潮,制作年代在1760年至1770年期間,這正好是兩種藝術思潮的過渡時期。
這是一對典型的仿古瓷,仿制的對象是青銅器。與此風格迥然不同的是,其鑲接設計充滿濃郁的異國風情,由丘比特、花飾、貝殼和植物組成。當時,法國人對中國瓷器尤為推崇,他們試圖改變這些瓷器的外貌,創(chuàng)造出一種完全符合“法式口味”的奢侈物品。
正是因為這種強烈的“法式口味”,這對瓷瓶被英國富豪、著名收藏家威廉·貝克福德(1760年至1844年)珍藏。值得一提的是,位于英格蘭西南部威爾特郡的“放山居”,其前身就是這位收藏家故園的殘存部分。
18世紀 中國帶蓋香爐 法國銅鎏金鑲接
尺寸:41.9厘米×36.8厘米
萊斯特曼夫婦舊藏
這件南瓜形的瓷罐,配有一個頂蓋,出自中國明代晚期或清早期。它被法國金匠改造成一個富麗堂皇的的香爐。渦卷形、穿孔以及葉子、貝殼的銅鎏金裝飾,將罐身與頂蓋隔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