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笑寒
摘 要:該報告通過親自實地考察以云南省麗江市為主的古遺跡景區(qū),將納西族的起源、民族移居以及他們創(chuàng)造的東巴文化深度挖掘出來,包括東巴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繪畫、音樂舞蹈、建筑藝術等,還有納西族的精湛的木雕、石雕與磚雕。在文章最后整理了自己的一點想法和對現(xiàn)在社會設計等方面的自己的一些見解。
關鍵詞:民居建筑;民族文化;藝術形式與表現(xiàn)
中圖分類號:H2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18-0144-01
一、納西族的起源與發(fā)展
納西族是古羌族的后裔之一,本在甘肅、青海交接附近地區(qū)生活,由于古代多戰(zhàn)亂、加上以游牧業(yè)、畜牧業(yè)為主,需要不斷尋找適合生存的土地。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與南方多戰(zhàn)亂,終于選擇一個三面環(huán)山的地方定居了下來,這個地方就是麗江玉龍雪山腳下的麗江?,F(xiàn)在,納西族多分布于云南省麗江市、四川邊境、西藏邊境這片區(qū)域。納西族的遷徙發(fā)展了當?shù)氐慕?jīng)濟,還帶來了偉大的東巴文明,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勞動創(chuàng)造了東巴文化。東巴文化與當?shù)氐陌鬃濉⒁妥迳贁?shù)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發(fā)展,形成了內(nèi)容更為豐富成熟的東巴文明。
二、納西族民族文化在不同物質(zhì)意識形態(tài)上的積淀
(一)宗教信仰
納西族主要信仰東巴教,之外還有藏傳佛教。和其他少數(shù)民族一樣,納西族人自古以來都生活在偏遠山區(qū),地形復雜,交通消息閉塞,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對科學知識知之甚少,普通的農(nóng)耕生活使他們畏懼自然,從意識形態(tài)演變出一種能救災救難的先祖,鬼怪神靈等。
(二)民族節(jié)日及風土文化
在麗江古城里,處處都在用不同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傳播他們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納西族的服飾也頗為講究,男性服飾主要以穿長袍馬褂或對襟短衫,下著長褲為主。已婚婦女在頭頂梳發(fā)髻,戴圓形的紗帽,未婚女子則將發(fā)辮盤在腦后,并且頭戴銀飾品作為嫁妝。羊皮坎肩上面有左右各一個大的圓形裝飾,分別代表太陽和月亮,在太陽月亮下面有七個小圓形代表星星或者是北斗七星,人們普遍把它叫做“披星戴月”服,代表著納西族婦女的勤勞和智慧。
(三)在建筑上的積淀
1.地理位置及周邊環(huán)境
納西族民居建筑主要選址于依山傍水處,云南山水水多,麗江處于“三江并流”中金沙江的支流,凡是有河流經(jīng)過的地方就有村落,在如此眾多河流穿過的村落中,形成了三個古老的村落群。
2.建筑群落的分布
古鎮(zhèn)在海拔2400米的高原臺地上,三面環(huán)山,冬季可以抵御西北風,面應陽光和濕潤的氣流。從象山北麓流下來玉泉水流經(jīng)古鎮(zhèn),緩緩流下來的水系又分成幾十條小溪,房屋就按著水系流經(jīng)處地理位置的高低,錯落有致的建造。而且排水系統(tǒng)也非常合理,古鎮(zhèn)里的沒有一處積水,清溪從家家門前流過,居民生活用水方便。納西族的建筑最早主要以井干式的木楞房為主,居住在山區(qū)納西人的木楞房子,它的四壁用削皮后的圓木,兩端砍上卡口銜楔壘摞而成,屋頂則用木板鋪蓋,上壓石塊,整幢房屋不用一顆釘子,也不用磚瓦,它不僅冬暖夏涼,而且因為銜楔整架結構,所以特別防震。古鎮(zhèn)上的房子大多為穿斗式木架結構。將木頭兩端開凹槽,組合成矩形木框,層層疊加,木頭為承重柱。 所以當?shù)赜小皦Φ刮莶坏埂敝f,這也能很好地解釋在之前的幾百年多次地震中,古鎮(zhèn)得以保存下來的原因。
3.建筑平面、立體布局形式
除了木架結構這個特點外,他們的房屋也吸收了大理白族人“三坊一照壁”和漢族人建房的特點?!叭灰徽毡凇⑺暮衔逄炀笔躯惤窬又凶罨?、最常見的形式?!叭灰徽毡凇?,即主房一坊,左右?guī)慷?、加上主房對面的照壁,合圍成一個三合院?!八暮衔逄炀敝赣烧俊⑾路?、左右?guī)克姆环课萁M成的封閉式四合宅院,除中間一個大天井外,四角還有四個小天井或漏間。同時在下房兩側又增加了兩個漏角小天井,故名為四合五天井。
4.建筑群落細部裝飾及講究
(1)建筑立面。麗江民居的構架處理十分靈活,有懸山和在木構架主要受力部位,設有“勒馬掛”、“地腳”、“穿枋”、“千斤”等具有拉結作用的構件,以利于抗震。納西農(nóng)村的房屋,一眼望去以青白灰為主要色彩,外觀的立面多為石砌勒腳,墻面抹灰,墻角鑲磚,青瓦鋪頂,色調(diào)和諧,外觀樸素。古鎮(zhèn)建筑的屋頂只有一種樣式,就是懸山式。懸山式屋檐伸出墻壁多,可以防止多雨的南方地區(qū)雨水對墻面的侵蝕。
(2)道路鋪裝。古鎮(zhèn)的道路的鋪裝很有特點。經(jīng)過統(tǒng)計,共分為五大類。一類是青石板鋪路。只在有些巷子深處或者少數(shù)店鋪門口不足一平米的地方采用大小幾乎相同的青石板。二類是紅色角礫巖(五花石)鋪路。這類一般在古鎮(zhèn)中心臨小河的街道上和大石橋上鋪設,最大的有900×700,最小也有400×600,雨季不泥濘、旱季不飛灰,石上花紋圖案自然雅致,質(zhì)感細膩。第三類是剛進古鎮(zhèn)大街是900×900的水泥混凝土鋪裝用大理石勾150毫米長的邊。第四類是角礫巖另一種鋪裝形式。用切割機斜45度整齊切割的巖石板板,大約400×400大小,在古鎮(zhèn)大廣場整個都是該類鋪裝。第五類是在有些小河和臨河房屋門口用木板搭建起來的小木橋,供進出商鋪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