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翎
摘 要:在當代,中國花鳥畫題材變得非常寬泛。除了動植物等自然物外,一些人造的非自然物亦成為畫家們喜愛的題材,甚至一些在現(xiàn)實中根本不存在的物體也成為畫家們選擇的對象,當代花鳥畫的題材選擇出現(xiàn)了小眾化的傾向。
關鍵詞:當代中國花鳥畫;題材;小眾化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18-0015-02
當代中國的花鳥畫壇可謂百花齊放,一部分花鳥畫家漸漸擺脫了傳統(tǒng)花鳥畫各方面的桎梏,有了更多的想法,為了凸顯自己的個性、抒寫自己的當代情懷,從題材的選擇上就開始建構自己的當代圖式。在這些畫家中,“觀念先行”的新工筆畫家尤為突出。在他們的作品里,出現(xiàn)了許多新穎的陌生題材,他們通過對題材的小眾化建構使得圖式進一步陌生化,帶給我們不一樣的視覺體驗和審美享受。
當代社會中的人有著較為強烈的自我意識,作為其中的一部分花鳥畫家們從選擇題材開始就講究特立獨行,與傳統(tǒng)花鳥題材的大眾化選擇不一樣,他們選擇的題材都比較小眾,這首先體現(xiàn)在選擇一些冷門的動植物題材上,如變色龍等蜥蜴類動物。在李金國的《對峙》系列中,對峙的動物之一就是變色龍,這種本不常見的冷血動物有著并不太美的外形,它善于變化、隱匿,總在不起眼的角落里注視著一切。不同于傳統(tǒng)美麗而祥瑞的花鳥題材,當代的一些花鳥畫家喜歡選擇一些陰暗而詭異的動植物來隱射當代都市,比如變色龍就隱射了都市中的人,偽裝蟄伏,伺機而動。其次,當代畫家喜愛選擇各種非自然物作為題材,并且這種題材選擇有著很獨特的個性傾向,如彭薇的繡鞋系列,畫家用豐富多彩的筆墨不厭其煩、情有獨鐘地描繪一只只美麗的繡花鞋。再次,畫家注重題材的重新組合與構建,使之陌生化與非現(xiàn)實化,如秦艾的作品。在她的畫中我們感受到的是畫家一貫喜愛的戲劇舞臺式的玄幻效果。從這些不同以往的小眾化題材中,我們看出了畫家個人的趣味和選擇,他們不愿意屈從于大眾化的審美,并堅守著自己的個性。
一、當代花鳥畫小眾化傾向的背景分析
從繪畫發(fā)展的宏觀趨勢看,繪畫發(fā)展到近現(xiàn)代,中西方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西方的繪畫在近現(xiàn)代就很難用諸如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等做一個大的概括。從19世紀末起,在西方的繪畫世界里有著眾多的派別與主義,形成一個個小的團體,有著自己不同的受眾,在題材上也有著自己的選擇標準。如莫奈的睡蓮、塞尚的蘋果、莫蘭迪的瓶罐等等,題材具有很明顯的個性標識。在中國的明清時期雖然也出現(xiàn)了派別林立的畫派,但當時中國整個社會還是處于封建時期,各個畫派一般是以地域劃分的,畫的題材也沒有太大的變化。不過從畫派的劃分上就能看出,畫家們已有了與旁人相區(qū)別、并凸顯自我的意識,并尋求著與自己有某些相似之處的小團體,地域上的相近、文化上的認同使他們成就了一個群體。到了中國的近現(xiàn)代,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才真正使得中國畫壇百花齊放,畫家們不再“人云亦云”,他們努力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尋求自己的文化認同者。在現(xiàn)當代,物質上的富足和多樣化選擇使得人們不滿足于此,文化的多元化使得環(huán)境更加寬容,精神上的需求亦是豐富多樣,在更為關注人自身的覺醒與自由的背景下,小眾化是當代繪畫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二、當代花鳥畫小眾題材的偏執(zhí)與私密,以及系列化的處理方式
當代花鳥畫家不但喜愛選擇一些別人不太關注的事物作為題材,并且在題材的選擇上更為偏執(zhí),甚至提到某些畫家,就知道他們所涉及的那幾個題材。可以說,在當代,畫家們更為注重自己的標識,這種標識不僅僅體現(xiàn)在觀念和技法上,從題材的選擇上,也貼上了自己的標簽。如徐累的帷幔、馬與輿圖;何曦的玻璃罩和繩索;姜吉安的石膏幾何體;高茜的蕾絲與香水瓶;雷苗的玻璃瓶與花卉等等。女性畫家的題材有的則更為私密,從女性喜愛的私密物品中選擇,比如彭薇。她的題材鐘情于“繡履”和“錦衣繡袍”,美麗的紋飾、優(yōu)雅的造型都是女性所偏愛和迷戀的,女性選擇私密性的題材實則包裹著隱秘而甜蜜的核,當代女性們更加自信從容,有的更是有意識地在畫面中擴大其性別特征。
當代畫家們刻意地尋找小眾的題材,一遍遍不厭其煩地描繪著,使他們的題材成為一個個系列,這也成為一種趨勢。題材系列化的處理方式包括了畫題的命名,同樣也包括了策展的名稱等。在一個系列里,同樣的題材、同樣的圖式訴說著同樣的主題,是畫家階段性的藝術總結,同時用繪畫語言不斷重復的方法不斷強化著畫家的個性標識。比如雷苗的《盛宴》系列、《擱物架》系列等,畫面中的擱物臺或擱物架、玻璃器皿、玻璃器皿中的花卉,再加上灰灰的色調,斑駁的光影、以及女性特有的感傷情緒等都構成了雷苗的花鳥世界,甚至一提到玻璃器皿中的花卉就想到雷苗。又如高茜的繪畫,她曾畫了關于香水瓶的系列畫,畫中的蕾絲或其他美麗織物的臺面,以及幾乎不變的構圖,都深深貼上了高茜的繪畫標簽。這些系列題材反映了畫家在一個階段里集中關注和感興趣的對象,透過題材也反映了他們的心理訴求和當前藝術思索的狀態(tài),同時也反映了當代花鳥畫小眾題材的開放性和保守性。
三、當代花鳥畫小眾題材的開放性與保守性
開放與保守看似是一對反義詞,但當代花鳥畫的小眾題材的確同時存在這兩方面的含義。它的開放性體現(xiàn)在這些小眾題材打破了人們慣常的思維方式,從一些習以為常的花鳥魚蟲題材中解放出來,打開了眼界,給了我們更為廣闊的表現(xiàn)素材。它的保守性在于每一個畫家的封閉性。雖然這些當代花鳥畫家選擇題材時大膽,敢想敢畫,一些不可思議的題材在他們的手上都能幻化成有意味的繪畫形式。但他們有的一旦找到適合表達自己藝術觀念的題材,就會反復利用,為自己劃了一個圈,把自己限定在圈內,在題材上就形成了他們個性的風貌。這與西方現(xiàn)當代畫家有著相似性,比如塞尚,他的繪畫題材就是以靜物和蘋果為主,莫蘭迪的題材就是不同式樣的瓶罐,他們都是通過固定的題材來探索、研究繪畫的現(xiàn)代語言形式等,中國的一些新工筆花鳥畫家們就深受他們的影響。
四、當代花鳥畫題材小眾化的現(xiàn)實遭遇
隨著當代花鳥畫新的題材、新的圖式的出現(xiàn),從一開始人們的驚詫、猶疑到現(xiàn)在被許多人所擁簇,成功打破了傳統(tǒng)花鳥畫原有的程式,同時緩解了受眾的審美疲勞。但,新的問題接踵而至。本是很個性的題材選擇和圖式改變因為受眾的認可度和市場良好的接受度,被越來越多的畫家模仿,特別是青年畫家和各大美術院校的學生更是奉為圭臬。本是“觀念先行”的題材選擇,卻演變成對題材簡單膚淺的拼湊,畫面越離奇越特立獨行仿佛越好似的,卻失去了自己觀念的形成與確立,從畫面中就能感覺出乏味、生硬、矯情與做作,又造成了新一輪的視覺空洞與審美疲勞。許多模仿的畫家曲解了當代花鳥題材小眾化的實質,其實題材的選擇是外在的、表面性的,并不是選擇讓人無厘頭的題材再經過怪異的拼接,跟風似的學習莫蘭迪或馬格里特等西方大師,感覺上就與當代接軌了,這種想法就是錯誤的,并且膚淺粗暴的拿來主義本身就是對藝術的不負責任。有的出色的當代花鳥畫家即使選擇普通的傳統(tǒng)題材,也能使之有當代的韻味。比如喻慧,她有一系列關于太湖石與鳥題材的花鳥畫,因為有著對傳統(tǒng)和當代繪畫深入的理解與思考,才使得她的作品有著獨特的風貌。
所以,當代花鳥畫的題材選擇是畫家們的有感而發(fā),是觀念與題材的契合與碰撞,不能舍本求末,為追求個性而胡編亂造,反而失去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初心,一個空洞無聊的作品是不受受眾期待的。無論是大眾的還是小眾的認同,說到底不是膚淺的對題材的喜好,而是文化層面上的認同。
五、結語
小眾化傾向是當代藝術發(fā)展的一個趨勢,題材選擇的小眾化使得畫家的個性更為突出,當我們提到某位當代花鳥畫家,最直觀的印象就是題材上的個性標識,然后透過他的題材再來分析他的觀念、圖式等。另外,當代的畫家不需要取悅大部分人,他首先要取悅自己,把自己的內在思想、觀念,以及對當代藝術的理解等通過繪畫形式展現(xiàn)出來,再吸引他的繪畫作品的受眾,這是一個較為健康完美的文化狀態(tài),自由且心領神會,畫家與他的觀眾相互認同,都能從中獲得滿足與喜悅。
★本文系2013年南京曉莊學院校級青年專項《當代語境下的花鳥畫題材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13NXY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