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冰洋
摘 要:古典詩歌中的“樓”意象,是詩人主觀化、個性化的情感對于自然景物浸染異化的結果,它與詩歌中的其它意象相連相融,營造出詩歌獨特的意境,從而達到主客無礙的絕佳效果。在李煜現存的詩歌中,與“樓”意象有關的就達十幾首之多。本文即以《南唐二主詞新釋輯評》和《李煜集》等著作作為基本文獻,著力挖掘李煜詩詞中“樓”意象的獨特之處。
關鍵詞:李煜;詩詞;“樓”意象
中圖分類號:I20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18-0008-01
一、李煜詞中“樓”意象的分類
在古代社會的現實生活當中,樓的種類依據其用途的不同,可以分為:城樓、鐘樓、戲樓、酒樓、觀景樓等。反映在李煜的作品中,又可大致劃分為:有典故的樓意象;顯性的樓意象;隱性的樓意象。
(一)有典故的樓意象
有典故的樓意象,即此類樓意象存在與之相關的歷史或傳說故事,因其有一定的出處而具備特殊的含義,故而會給文學作品帶來別樣的內涵。
如“秦樓”、“鳳凰樓”、“鳳樓”,其出自蕭史弄玉的故事,西漢劉向《列仙傳·蕭史》:“秦穆公時,蕭史善吹簫,穆公女弄玉愛其簫聲,就將女兒嫁給簫史,為其筑秦樓。弄玉從簫史學吹簫,二人吹簫似鳳聲,引鳳凰來,后二人隨鳳凰仙逝?!焙笫莱R源藰莵砀桧災信g的愛情,或是表現女子的美貌與善良。例如“秦樓不見吹簫女,空余上苑風光。”(李煜《謝新恩》)“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保ㄌ啤だ畎住稇浨囟稹な捖曆省罚┑仍娋?。
有典故的樓意象,突破了傳統(tǒng)意象只摹其表的限制,它借助自身所連帶的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讓人感受到詩歌當中一種靈魂的存在,使其具有一種深刻的歷史縱橫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讓詩歌產生了一種境生于物象之外,以此達到“妙境雙生”的神奇作用。
(二)顯性的樓意象
是指在詩歌當中有明確的“樓”字出現,并借助于同其它諸意象的連綴組合,發(fā)揮其在當下營造自身意境的作用。如“高樓”、“小樓”等描述其狀態(tài)一類的樓意象。
“高樓”,因其所建之難,絕非平常人家可為,故多為王公貴族或皇室官府所建,常作觀景、宴游之用。又因古人很早就有“登高懷遠”的傳統(tǒng),故?!暗歉摺币詰燕l(xiāng)思親,抒發(fā)自己的憂慮和感慨?!皹恰笔歉叩奈矬w,“登樓”同樣可以“懷遠”。如“高樓誰與上,長記秋晴望?!保ɡ铎稀蹲右垢琛罚詈笾鞯歉唑G望,秋月無邊,憂思無限,對于故國的懷念可見一般。而杜甫同樣以“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保ǘ鸥Α兜菢恰罚﹣肀磉_自己的憂國憂民之情。所以,“登樓懷遠”也漸漸為廣大文人們所認同,并成為古典詩歌中一道別樣的風景。
“小樓”為玲瓏精致之樓,多觀景之用,運用于詩歌之中更多了一份精巧之美。李璟有“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浣溪沙》),后主李煜的“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都是小樓意象的生動展現。
(三)隱性的樓意象
隱性的樓意象,是指在詩歌當中找不到“樓”字的存在,通常出現的是“臺”、“閣”、“欄桿”等詞,然而在詩歌中卻能明顯感受到樓意象的存在,所以,其本質是一種“借代”,一種潛隱的樓意象。
“臺”,積土而高者為臺,它是一種專供觀賞、眺望之用的土筑方形高平建筑物。臺上有木構房屋為榭,其通常是一種只有柱子和頂棚而四周沒有墻壁的房子。如李煜的《謝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滿階紅葉暮。又是過重陽,臺榭登臨處?!弊x起有一種登高樓而生悲慨的情感。
“閣”,是中國一種傳統(tǒng)的樓房。它最普遍的特點是四周常設有槅扇或欄桿回廊,供遠眺、藏書和供佛之用。始建于明嘉靖年間的漢陽晴川閣,與武漢黃鶴樓隔江相望,素來被譽為“三楚勝地,千古巨觀”。因唐詩人崔顥《黃鶴樓》詩中的絕唱“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隨后才有了“江上風煙望武昌,臨江高閣曉蒼蒼”(明·傅淑訓《晴川閣遠眺》)。中國自古名閣眾多,遍布大江南北,且這些樓閣建筑大都美輪美奐,意境深遠。經歷代文人墨客的詩文浸潤,更是彼此交相輝映,所以古人多以樓閣連稱,“閣”也自然具有了“樓”的意象。
“欄桿”、“闌干”等多是樓閣所必不可少的結構部件,因此,欄桿所出之處,總有樓意象的體現。如“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保ɡ铎稀独颂陨场?,辛棄疾的“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保ā睹~兒》)。
二、李煜詞中“樓”意象的獨特之處
長期以來,在古典詩詞領域,由于樓本身所具有的空間和視覺優(yōu)勢,以及人們心靈深處素有的高樓獨上、獨倚高樓、高樓遠望的情結,使得許多文人墨客都愿意借用樓這一意象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有“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埃ㄐ翖壖病端堃鳌罚┲v述游子在外的苦悶憂傷;也有訴說親密戀人間的苦苦相思與懷國之憂,“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保ɡ钋逭铡兑患裘贰罚?;“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保ɡ铎稀队菝廊恕罚?,這些詩句中的“樓”儼然變成了作者情感的依托之所。在李煜存世不多的詩詞中,涉及“樓”意象的有很多。同時,較之他人有關樓的詞篇,李煜詞中“樓”意象又有自己獨特之處。
(一)意中之樓
文人所寫之樓,通常是自然景觀中的樓,是真實的樓,他們常常因樓而引發(fā)諸多感慨,如崔顥的《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煙波江上使人愁。”寫的是詩人登上黃鶴樓,被眼前迷人的自然景色所傾倒,遂即興賦詩一首,以抒發(fā)對其贊美和懷古思鄉(xiāng)之情。該詩自然清新,又充滿氣勢,為歷代文人詞家所推崇。相傳,詩仙李白登樓看到此詩后,也不禁感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據唐代《元和郡縣圖志》記載:東吳孫權始筑夏口故城,“城西臨大江,江南角因磯為樓,名黃鶴樓?!彼哉f,這首詩中的樓,是真實存在于詩人的真實生活中。而李煜詞中的樓,多是自己主觀想象的意念中的樓,它寄托著詞人深沉的情感。
人生愁恨何能免,銷魂獨我情何限。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高樓誰與上,長記秋晴望。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子夜歌》)
這是李煜被俘入宋之后,抒寫亡國哀思的一篇佳作。充分體現了他“脫口而出,明白如畫,純用白描,便成絕唱。”的詞風。該詞是其作為一個困徒內心的真情訴訟。國破家亡,末世之君的他被迫生活在如籠子般的地方,生死只在宋太祖一言之間。唯有登高樓以遠望,追憶自己曾經生活的故鄉(xiāng),他的生命才能得以延續(xù),心中的萬般愁苦與思念才能吐露。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對該詞評論道:“言近況之孤苦,高樓獨上,秋情空望,故國杳杳,銷魂何限!”于是,李煜在自己的心中構筑起一座高樓,以抒其懷,這也就是李煜的意中之“樓”。
(二)情中之樓
文人們寫樓,常常是先有樓而后才有情,因為樓的某種獨特的內涵不經意間觸動了他們的心弦而引發(fā)感慨,如杜甫的《登岳陽樓》“昔聞洞庭水……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寫的是杜甫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陽樓,獨自憑軒遠眺,面對煙波浩渺的洞庭湖,他思緒萬千,不禁發(fā)出由衷的贊嘆。但想到自己四處飄泊,孤苦無依的晚年生活,以及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家國天下,他內心的痛苦無法訴說。這首詩所寫就是登臨者因樓所見而引發(fā)了情感波動。
而李煜則多是先有情而后有樓,因為自己的內心率先產生了某種情感,才有了登樓的想法和舉動。如“閑夢遠,南國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笛在月明樓?!边@是李煜一首寫江南之秋的詞,寫在李煜亡國之后。開篇以“閑夢遠”三個字,表達他對故國的懷念,流露出濃濃的哀思,隨后在這種追憶的情調中,想象著南國的千里江山籠罩在一片秋色之中,一只孤獨的小舟,停泊在荻花深處,寂寞而悲涼。結尾處,以樓臺、笛聲、月色描繪出一幅深秋的凄涼之景整首詩情調凄涼,色調寒冷,讓讀者感到難過、痛苦。
袁行霈先生云:“詩的意象和與之相應的詞藻都是有個性特點的,可以體現詩的風格。”李煜中的樓意象便是如此,體現出了李煜獨特的生活選擇、人生體驗及創(chuàng)作風格。
雖然說,樓意象很早就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出現,并且在后世詩詞小說的作品中也屢見不鮮,但李煜詞作中的樓意象的獨特塑造與使用著實為其作品增光添色不少。通過對李煜樓意象的分類以及獨特之處的分析,我們能夠讀懂李煜內心真摯的情感,能夠看到帝王生活的奢華,南唐滅亡的悲痛,那段動蕩不安的社會變遷,更能夠了解那段隨著時代列車慢慢遠去的歷史。
參考文獻:
[1]詹安泰.李璟李煜詞[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2]葉嘉瑩.南唐二主詞新釋輯評[M].北京:中國書店,2003.
[3]李煜.李煜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