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記文學,單從字面上來看不難理解,就是傳記與文學的結合。傳記是指通過記載歷史生活中的一些人物的生平故事來展現(xiàn)人物的內(nèi)在風貌,這就必須要求文章尊重史實,不能憑空虛造。文學則要求在真實敘述的基礎上能夠運用文學手法把人物故事生動地呈現(xiàn)出來,要有創(chuàng)新,有技巧,有想象,有藝術感染力和審美價值,而不是簡簡單單地平鋪直敘,讓人讀來枯燥乏味。所以傳記它是歷史真實性與文學審美性的統(tǒng)一,也可理解為是歷史的客觀性與作者創(chuàng)作的主觀性的結合。由此顯而易見,它在史學與文學這兩方面的價值是不言而喻、不可估量的。
人類一開始撰寫傳記是為了記錄歷史,記錄人類發(fā)展的歷程,好給后人留下一段段清晰、永久、多姿多彩的歷史記憶,以便后世子孫能夠以史為鑒,知曉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更好地服務于人類生活。正如李世民所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蘇格蘭的卡萊爾也曾說過:“世界的歷史就是偉人們的傳記。”可見,傳記文學承載的不只是單單的人物、事件,而是背負起了整個世界的厚重歷史,在它們身上歷史才能得以綻放、鮮活,并被永久保留。讀者在與傳主同歡共苦的過程中自然也就了解了某一段歷史,豐富了自己的歷史知識,提升了自己的文化修養(yǎng)。
中國的《史記》,就是這樣一部偉大的史書。它涵蓋了從黃帝到漢武帝太初這三千多年間的人類社會發(fā)展史,它把各種各樣的人物、錯綜復雜的事件共同連接成一部雄壯威武、氣勢磅礴的“歷史連續(xù)劇”。通過這部“大型連續(xù)劇”,讀者就可以了解那段時期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及文化,諸如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思想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的核心思想、發(fā)展史及其對人民的影響。此外帝位的搶奪、宦官的專權、外戚的干政、領土的歸屬等所導致的戰(zhàn)爭的頻發(fā)、朝代的更迭也都讓讀者對于歷史有了更為清晰地了解。高山流水遇知音,嵇康之后絕廣陵,三顧茅廬請臥龍,臥薪嘗膽圖復國,霸王別姬刎烏江,董卓專權燒洛陽等等歷史事件無一不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讓讀者猶如穿越歷史,對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五千年歷史有整體的知曉,并由此衍生出民族自豪感,增強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時更是讀者人文素養(yǎng)的積累過程。
有了這一批批傳記文學的誕生,才能讓讀者們從政治、經(jīng)濟、軍事、哲學、文學等多方面對古代史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和認識。很難想象如果沒有類似于《史記》這樣傳記文學的出現(xiàn),那么我們泱泱幾千年的輝煌只能淹沒于滾滾歷史長河之中,成為永遠無法填補的空白,也將成為人類永遠的遺憾。
同樣西方有一部《切利尼自傳》,它通過不同人物和事件的敘述反映了當時意大利的全景,體現(xiàn)出文藝復新時期的那段生活,幫助讀者更好地去理解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生活方式、生活狀態(tài),更好去體會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內(nèi)涵。
所以,傳記文學就如一臺打印機,它把早已流逝的歲月,把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個個鮮明的人物以文字的形式一張張復制出來,供后人去了解、評判,這也是源于它最本質(zhì)、最根本的目的。有了傳記文學這種記載歷史的功能,讀者就能對歷史上的諸多名人、重大事件有充分的了解,成為他們一生寶貴的知識財富,充實了內(nèi)在,提高了文化修養(yǎng)。另外傳記文學除了是歷史的承載者之外,它的文學價值也不容小覷,它能帶給讀者在文學藝術上的審美感受,使讀者能如臨其境,如與其事,如見其人。因為傳記文學在敘述的過程中其實和散文、小說一樣,都融入了諸多文學表現(xiàn)技巧,所以同樣具有很強的審美性。
郭九麟教授就曾說過:“寫作傳記文學要求作者花大力氣搜集傳主的大量材料,而后又在此基礎上來構思、選材、描寫,并注意細節(jié),材料的準確,達到人物的歷史真實性和表現(xiàn)的藝術性的統(tǒng)一?!边@種藝術性就是文學性,如形象生動地再現(xiàn)人物的生平故事,深入地刻畫人物的思想性格,能運用多種表現(xiàn)手法,并結合議論、抒情、敘述、描寫等多種表達方式,把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把故事情節(jié)敘述得淋漓盡致,從而讓廣大讀者不僅能從中間接參與傳主的人生歷程,而且還能學習作者在寫人敘事、人物刻畫、語言表達等方面的特色,并能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去,成為提高自己寫作水平,提升自己文學審美能力的又一大有效途徑。
如《李方舟傳》這篇傳記精心挑選了李方舟參加食堂工作、船上照料產(chǎn)婦、向政府捐獻房產(chǎn)和書籍、為丈夫慶祝生日這四個素材,在整體的謀篇布局上運用時間順序,在具體敘述經(jīng)歷時又按照事情發(fā)展的先后順序把來龍去脈講得特別清晰。同時在行文過程中,其不僅僅局限于人物的外在行為,更重視表現(xiàn)人物的心理活動,使人物個性鮮明,向廣大讀者展示了一位樂于奉獻、吃苦耐勞、熱愛家人、以集體國家利益為主的平凡而又高尚的婦女形象。
文章結尾寫到在丈夫七十歲生日那天同游南翔古漪園,無意中聽到一位女藝人的淺吟低唱,唱詞內(nèi)容大致是夫妻本恩愛幸福,期待能白頭到老,安享晚年,豈知世事難料,妻子早早先行離世,至此夫妻生死殊途、陰陽兩隔。表面上是李方舟夫妻二人游園時偶聽的伶人悲歌,但實質(zhì)上隱喻著李方舟日后的凄涼結局,同時也寄托著作者對于離世妻子的深切懷念。本來這應該是一件欣喜舒暢的事情,但最后卻以悲涼凄悵收尾,使文章曲折跌宕,更富有藝術感染力。而且結尾借勞動人民來贊美李方舟,同時又借那雪白的菊花來比喻李方舟心靈的純潔美好,這種以景收束全文的方法起到了語盡而意不盡的效果。
再如《居里夫人傳》,全文用求學、研究、辭世三個小標題來構架起居里夫人的一生,使整部作品的脈絡層次清晰分明,一目了然。在求學部分,作者又細分為衣食住行四方面來體現(xiàn)居里夫人生活的清貧,條理清晰。在這中間亦有諸多的人物細節(jié)描寫。如她把摩肩而過的人視同墻壁,每月只用四十盧布,住簡陋但極端安靜的閣樓,不參加朋友聚會,冬天只用一兩袋煤塊等無不體現(xiàn)出居里夫人這種甘于平淡、甘于寂寞、甘于清苦的精神。另外在她給哥哥的信中談到:“父親已經(jīng)開始對我很親愛的談到她,我想恐怕不久父親就要把我忘了……”這一細節(jié)描寫則向讀者展示了一個真實的、普通的居里夫人形象,她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不可觸及的神圣人物,她其實就是個小老百姓,也如平常人一樣會害怕父親的疼愛被嫂子給剝奪,這樣的細節(jié)描寫就使人物的性格體現(xiàn)得更完整,更立體。
文章最后寫到“她是世上最美麗,最高貴的人”,而“她那一雙粗糙的手,胼胝,堅硬,被鐳燒得很重,已經(jīng)沒有它們一向的痙攣習慣,它們伸在被單上,僵直,一動不動”,如此美麗高貴的人怎會有如此一雙粗糙的手?作者巧妙地通過這種對比,襯托出了居里夫人為了科學事業(yè)無私奉獻的精神,更讓人覺得她的高貴和美麗。
最后文章結尾的“放射性”一語雙關,既指居里夫人的研究成果在學術上的輝煌成就,同時也暗指居里夫人的這種獻身精神和對祖國的赤子熱忱將永遠放射出璀璨的光芒,給人以勇氣和力量。
《居里夫人傳》通過這些惟妙惟肖的細節(jié)描摹,再加上對比、比喻等表現(xiàn)手法的運用,以及作者為居里夫人的對話內(nèi)容展開的合理想象使傳主的形象變得更豐滿,更鮮活靈動。
傳記就是這樣一種以文學的形式記錄著歷史的體裁,它不僅扎根于客觀的真實人生,再現(xiàn)人物心路歷程,而且還能運用多種藝術表現(xiàn)手法,詩化地勾畫出當時宏闊的社會背景,還原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史記》同樣也是這種典型的志史與造美兼有的一部偉大傳記,魯迅評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對其在文學上和史學上的價值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為了能使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鮮明,司馬遷善于取材,如《廉藺列傳》就選取了完璧歸趙、澠池會、將相和這三個最典型的事例,重點表現(xiàn)了藺相如的智勇雙全、無私愛國。又如項羽,司馬遷就圍繞巨鹿之戰(zhàn)、鴻門宴和垓下之圍突出了項羽的悲劇人生。同時司馬遷又善于用細節(jié)刻畫人物,如在鴻門宴中,作者通過對比互襯的方法讓眾多人物在同一場面中展現(xiàn)出各自鮮明的性格,項伯的溫和憨厚,張良的善于謀劃,范增的遠見卓識,樊噲的勇猛機智無不毫發(fā)畢現(xiàn)。《史記》中這些呼之欲出的典型人物,形成了自古以來不同時代背景下的人物畫廊,既可以當作一部宏大的文學作品去賞讀,又可以當它是一部感人生動的歷史巨著去感知。
好的傳記作品其實就是“史”與“詩”的結合,好比傳記文學的一雙翅膀,缺一不可。如果離開了客觀真實,那么傳記就沒有了生命,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是傳記文學的根。同樣如果離開了文學性的描述,那傳記就缺乏藝術感染力,顯得平庸枯燥,干巴苦澀,味同嚼蠟,就沒有辦法重新復活人物,無法打動讀者,也就失去了它的可讀性,失去了它的價值。錢鐘書先生要求傳記“史蘊詩心”,也就是強調(diào)傳記這種歷史和文學的融合。好的傳記文學應是在扎根史實的基礎上開出的絢爛文學之花。正因如此,讀者在閱讀每一部傳記作品的時候不僅能對歷史中的人物事件有清晰地了解,同時也能從中學習到它異彩紛呈的寫作手法,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
綜上,傳記不僅能讓讀者走進歷史,走近人物,并且能提升他們的文學審美能力,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這就是傳記文學培養(yǎng)讀者人文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
本文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傳記選讀”促成學生人格素養(yǎng)提升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B-a/2013/02/046)
(王日淦 江蘇省泰州中學 225700)